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下设计美的新价值和新境界更多是关注人类生活,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发展着,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向——生活美学,也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美的本质、规律、价值、意义等都被人性化的融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本文通过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之美的发展,从而体味设计在人类生活中的新价值和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树是人类当之无愧的好朋友,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树木,就没有人类幸福安逸的生活。从古人类以树皮树叶围着身体当衣服,再到钻木取火,用树木搭造简易的房子,直至如今繁华的现代生活,在建筑、交通、居家等生活的各个层面,都留下了树的影子。树的一生,就是在为人类作贡献的一生,不管是在乡间还是都市,树都默默地为人类遮风避雨,美化优化环境。甚至在人类尚未出现  相似文献   

3.
一、古代标准化的作用 综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发展都与标准化密切相关。人类最早使用的劳动工具是石器。在使用石器的反复过程中,通过经验总结,逐渐发现  相似文献   

4.
裴燕 《IT经理世界》2014,(1):110-112
如果人类真有一个造物主的话,不知道他/她/它是用怎样的心情注视人类野心勃勃却又稚嫩的太空探索?全球大卖的3D电影《地心引力》将人类在太空中的窘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宇航员的各种笨拙、无助、迷茫、恐惧乃至绝望,被极其写实的镜头表现得无比鲜活。虽然太空技术已经代表了目前人类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准,但是面对广袤无垠的太空,脱离了地心引力牵引的人类仍然渺小脆弱得不堪一击,在地球上无所不能的人类还仍然是那个睥睨众生的万物之灵吗?电影中女主角太空历险中遭遇的险情百出,九死一生。然而,要是因此而怀疑此片会给正在兴起的"太  相似文献   

5.
树是人类当之无愧的好朋友,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树木,就没有人类幸福安逸的生活.从古人类以树皮树叶围着身体当衣服,再到钻木取火,用树木搭造简易的房子,直至如今繁华的现代生活,在建筑、交通、居家等生活的各个层面,都留下了树的影子.树的一生,就是在为人类作贡献的一生,不管是在乡间还是都市,树都默默地为人类遮风避雨,美化优化环境.甚至在人类尚未出现的远古,那些树木在生命终结以后,还化作宝贵的煤炭资源,以供数亿年后的人类使用.  相似文献   

6.
钟的心跳     
钟被发明出来,作为一个物体的真实存在,它就一直忠实地守候在人类的身旁,满含深情地望着人类的生活。在商场、车站、宾馆、人们的客厅、案头、工作场所等地方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绿色建筑的国际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苦  相似文献   

8.
正仿生设计仿生设计学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锲合点,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包装中不缺乏这样的仿生设计,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周围的生物作"邻居",这些生物各种各样的奇异本领,吸引着人们去想象和模仿。人类运用其观察、思维和设计能力,开始了对生物的模仿,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运用在包装设  相似文献   

9.
一、人类文明的变迁广义的人类史是指所有人的生活历程。尽管人类还不能完全了解人类起源的所有细节 ,但考古学表明 ,人类出现于地球已经有400多万年。在这悠悠岁月里 ,人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不断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出发 ,向高级阶梯跃升。这在顺序相承的各种技术进步上看得非常清楚。就体能而言 ,人类相对于野兽并无优势。只是由于人类的直立行走 ,手脚分工 ,特别是大约在100多万年前学会了保存火种并利用火 ,50多万年前发明石器等工具人类优于其他动物 ,实现了人类第一次文明革命———工具制造革命。社会文明由此进入到原始文…  相似文献   

10.
王侠 《汽车观察》2013,(11):14-15
<正>作为人类工业文明之集大成者,汽车在改变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在被人类社会所改变。汽车产业正是在各种赞美和批评声中不断向前发展,在各种机遇和挑战中曲折前进,而人们每一次对汽车认识的加深,都会带来汽车技术的进步和对人类生活、世界经济的新贡献。伴随着汽车销量和普及率的不断攀升,汽车社会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汽车文明所特有的魅力逐渐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而车展正成为传播汽车文明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1.
声音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让我们携起手来,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1月2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题为《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的特别致辞。  相似文献   

12.
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杰里米·里夫金在最近出版的新韧性时代的基础设施(上)书中,将当前人类社会定义为“韧性时代”。他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的进步时代终结,我们将迎来“韧性时代”。本文作者认为,这场人类危机在能源电力基础设施领域已呈现显著表征,全球碳中和的大势,深刻影响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范式和治理方式,进而以电力能源领域为例对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13.
论知识经济与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两个基本要素,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人们的生产劳动就是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结合,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关系。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人们有目的地把自然物质变换为能够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用物质的经济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先后经历了“劳力经济”时代,在这一时期,人类通过各种努力已经可以用畜力、水力、风力等部分地代替奴隶的劳动。从蒸汽机的出现,到电的发明与应用,特别是以内燃机应用于工业为标志的石油文明的开始,人类进入了“资源经济”时代或工业经济时代。一方面,人类利用资源生产财富,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效率以几十倍、几百倍地提高。汽车、飞机、轮船、电灯、电话、电视机……无数的发明不断涌现,机器解放了人类。煤炭、石油、天然气一系列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所创造的机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原料,资源源源不断地被机器转变为产品,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享受;另  相似文献   

14.
自然生态物经过亿万年的雕琢,具有了千姿百态的自然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向往,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源泉。而服装仿生设计正是人类对大自然地模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设计出能够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服装,主要体现在服装造型、色彩、面料、纹理等方面。仿生设计思维使我们与大自然更加贴近,也与当今"回归自然"的主题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国际化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绿色建筑的国际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苦果的时代背景产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针对资源与环境,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性,资源基础的完整性,使自然资源、能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至于因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纺织》2011,(9):126-129
在世界的加速变化中,人类相关的一切被无限地商业化、科技化,幸福感却渐行渐远。现在,一场创意修复的运动正在兴起,人类将再次认知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价值,修复人的尊严、幸福、发展、完善,一切,都从人本身出发。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问题:资源、环境、人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和社会仍旧马不停蹄的发展着,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社会之所以要采取相应的绿色设计方法和手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保证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之中不会对自然环境带来太多的损害,进而有效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爱的荷尔蒙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单向的开关使人类世界变得完美无缺。塞缪尔·亨廷顿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在美苏冷战结束之后,造成人类冲突的元凶不是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因素,而恰恰是文化差异和宗教认同这类理念上的区隔。面对如今人类星球上的种种纷争和沟壑,我们是否可以借助某种东西来帮助修弥、填补一下呢?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一个问题,世界是模糊的、还是精确的?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看到,人类的认识是从朦胧、模糊的状态演变到日渐精确的。在原始社会早期,混沌初开,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只掌握了“多”、“许多”和“非常多”的概念。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精确化的要求,迫使古人类相继发明了“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方法,这标志着人类认识由模糊向精确迈出了伟大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一、创立《技术经济史学》意义《技术经济史学》的研究和创立,是一项重大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它的研究和创立,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1.填补人类文明史上的空白,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人类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从有人类以来,技术与经济总是相伴而行的。人类生存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促使人们去开发、利用技术;技术的开发、利用,保障了人类的生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