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径向井压裂技术是在主井眼钻出径向井的基础上再实施压裂,是一种新型的非常规储层改造技术.针对径向井穿过天然裂缝后,天然裂缝对裂缝起裂的影响开展研究,建立径向井压裂激活天然裂缝解析模型,分析天然裂缝位置、倾角、方位角以及储层地应力状态对裂缝起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天然裂缝与主井筒距离增大,天然裂缝拉伸激活压力显著增大,剪切激活压力变化较小;随天然裂缝倾角增大,天然裂缝激活压力增大,方位角对激活压力无影响;正断层和逆断层地应力状态下,天然裂缝容易激活;走滑断层地应力状态下,天然裂缝较难激活.研究成果为径向井压裂技术在含天然裂缝储层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油气运移、油藏类型及分布、油气控制因素等方面对孤岛油田西南缘的馆陶组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油源断层、不整合面、输导性岩层和网毯式运移通道四种类型,能够形成构造、岩性、地层以及复合油气藏,油气成藏主要受到油源断层、微幅构造脊及储层的发育程度等控制.  相似文献   

3.
肖红林  黎凯  侯甫  罗皓  唐慧莹 《科技和产业》2023,23(23):196-207
致密砂岩油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之一,已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与“亮点类型”。其中四川盆地JH区块沙溪庙组致密气资源丰富,河道砂体广泛发育,开发潜力巨大。致密砂岩气藏低孔低渗的特性决定了只有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才能实现其规模效益开发,而在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高度控制是一件很棘手的问题。基于此,以JH区块为研究背景,建立三维层状介质压裂数值模拟模型,以现场压裂施工数据和井温测井缝高数据为基础,优选P3D裂缝扩展模型,进而分析工程、地质因素对裂缝垂向扩展行为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可控地质因素中储隔层应力差是影响裂缝高度的最关键因素,当储隔层最小水平主应力差达4~6 MPa后,裂缝几乎不会发生穿层;杨氏模量影响较小,泊松比几乎没影响;可控工程因素中施工排量和压裂液黏度对缝高影响较大,低排量和低黏度有助于控制缝高。  相似文献   

4.
卢志强  杨敏 《科技和产业》2023,23(19):210-217
顺北油气田奥陶系目的层埋深普遍在8 000 m左右,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面元25 m×25 m,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导致顺北油气田奥陶系鹰山组断控体油气藏难以精细刻画与表征。结合常规测井、电成像、远探测、取芯等资料,开展不同应力作用下断控体结构分析、断控体油气藏破碎裂缝带、破碎角砾带、断裂空腔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断控体油气藏主要储集空间来自多期构造活动叠加改造形成的断裂空腔、角砾间孔隙、构造裂缝,不同应力机制决定断控体的发育程度,拉张背景易形成断裂空腔及裂缝带,挤压背景易形成破碎角砾带及裂缝带;断控体常发育典型的核带结构,裂缝带的宽度范围较大(0.35~1.64 km),且分布范围广,角砾带的宽度范围次之(0.44~0.93 km),且分布范围中等,断裂空腔的宽度范围最小(0.25~0.35 km),且分布范围小,主要集中在局部拉张应力区。  相似文献   

5.
东辛油田东营组-馆陶组次生油气藏断层广泛发育,且活动时间长。受油稠、出砂、断层识别困难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勘探开发停滞不前。通过对该类油藏油源类型、储层沉积体系、断层组合及与砂体配置关系、圈闭形成等的研究,落实断裂、油源及砂体的有效配置为主要的成藏控制因素。另外,浅层油气藏的成藏也受宏观构造背景控制,大型油源断层附近油气易于富集,成藏模式以反向断块成藏为主,局部受岩性控制,具有较大的勘探空间及潜力。  相似文献   

6.
选用新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宝浪苏木构造带,下侏罗统八道湾组X井全直径岩心制备300 mm的立方体试样,分别开展滑溜水压裂液、瓜胶压裂液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研究不同压裂液下的破裂压力和裂缝延伸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瓜胶压裂液压裂下的破裂压力最高,滑溜水压裂液次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破裂压力最小,压裂时间最短,可以形成更加复杂的缝网,与滑溜水和瓜胶压裂液相比,破裂压力分别降低了26.0%和33.3%;滑溜水压裂液压裂岩样表面可以形成分支缝,全直径岩心可以形成转向裂缝;瓜胶压裂液压裂岩样表面和全直径岩心均形成较为平直的双翼裂缝;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岩样表面裂缝形态复杂,裂缝易发生转向,迂曲度大,主缝为双翼非对称缝,可以诱导产生多条贯穿主裂缝,裂缝整体分布呈现“Y”形和“H”形,全直径岩心内裂缝复杂程度高,可形成缝网和转向裂缝,裂缝面具有凹凸不平特性,这对于压裂裂缝自支撑具有重要作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可为现场压裂施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展页岩气是保障我国天然气安全的重要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对保障我国天然气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不仅能弥补我国未来天然气供需缺口,还可以改善我国能源供应的地理格局。文章在分析借鉴美国页岩气成功经验基础上,追踪我国页岩气发展历程与现状,最后结合该现状提出了发展我国页岩气的三项对策,即攻关关键技术、出台扶持政策和创新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川西坳陷须三段烃源岩层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具有源内找气的巨大勘探潜力。基于油气分布规律、目标区域的成藏地质背景,以及对关键井、优质烃源岩的解剖,并结合前人的成果,通过对孝泉-丰谷构造带的烃源岩特征、沉积相分布、油气演化过程和压力系统的研究,明确了该地区为纵向叠置-平面交织-近距离叠覆运聚模式,源内成藏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气藏成藏类型。总结出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有利相带的发育、异常压力的形成和保持。  相似文献   

9.
页岩气成藏模式及赋存特点都不同于常规天然气,目前国内已发展比较成熟的常规天然气资源储量预测方法并不能直接适用于页岩气资源储量的预测。文章根据页岩气发育条件及富集机理,结合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本原则,系统归纳了国内外常用页岩气资源潜力定量计算方法,结合中国地质背景的复杂性和页岩气勘探开发程度较低的现状,建议在页岩气开发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储量评价方法。根据国内天然气储量评价经验,文章建议将齐波夫定律引入页岩气储量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页岩油气资源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因其孔隙率低、渗透率等原因造成其开采难度高、经济效益低.近年来,微波作为一种新型的加热技术在页岩油气增产领域逐渐被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微波热效应可以破坏岩石结构,有效地提高油气的渗透率,降低开采的难度,研究微波辐照下页岩的热损伤过程与机制对页岩油气资源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自制微波加热设备对页岩进行辐照试验,探究了辐照温度(500~900℃)对页岩结构损伤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综合热分析仪(TG—DSC)等分析测试手段揭示了微波辐照下页岩的微观结构与矿物晶体物相演化规律,并建立了微波辐照温度与其孔隙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微波辐照可以对页岩造成不可逆的热损伤,使得页岩的裂缝与孔隙增多,为页岩油气运移开通渗滤通道,降低了页岩油气资源的开采难度.本研究的结果对利用微波加热开发页岩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震 《科技和产业》2024,24(3):166-171
为研究彬长矿区胡家河井田4号煤层的沉积环境,总结聚煤规律,归纳聚煤模式,综合运用煤田地质学、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胡家河井田4号煤层的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内陆河流相沉积,其中河漫沼泽、牛轭湖以及泛滥平原上的泥炭沼泽是4号煤层的主要沉积环境;富煤带分布于中部及南部,并向东部和西部延伸,富煤中心分布于中部和西南部,与地层沉积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靠近西部的古河道时,煤层出现分岔、变薄、尖灭的现象,古河道流经区域富县组和延安组地层全部缺失,形成无煤区。研究成果对于该矿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磨灯影组气藏目前处于开发早期阶段,储层缝洞体分布复杂,非均质性强.由于测试井井底积液,同时大部分气井远井区储层物性较差,导致常规回压试井在较大产量制度下,流动状态未能达到稳定,产能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大.基于气井二项式产能方程,结合非达西系数的迭代运算方法,推导出适用于该目标区块的产能模型.该模型简单实用,适用条件范围明确,同时可以减少现场施工下压力计时间,降低安全风险,对气藏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杰 《特区经济》2012,(7):127-130
本文分析了从1949~2010年以来美国实际GDP和美国天然气消费之间的关系,主要运用到了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理论。从分析的结果得出,美国天然气消费量和美国经济增长之间是有协整关系的。美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是美国实际GDP增长的原因。美国近年来对天然气的发展做了很大推动,特别是在页岩气方面的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改善了能源结构。中国也应吸取美国的好经验,大力发展天然气,来应对煤炭的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