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洪凌 《企业导报》2012,(20):121-12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金融理财与保险理财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论述金融理财的相对优势,文中笔者将从对理财机构的监管比较、金融理财产品的特点比较、保险理财产品的独特优势等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个人金融业凭借金融开放的速度加快、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国民经济增长推动个人财富的增加等因素加快了开放速度。同时由于我国的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和市场发展的并不完善,理财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影响理财收益的因素制定了相对应的理财策略,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人生的六个阶段制定相对应的理财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各领域信息化进程都在加快,金融行业更是首当其冲,商业银行在加速推进电子化向信息化跨越的过程中,也给金融业带来巨大变革。金融业成为信息化进程的前沿阵地,具有电子化进程启动早、数字化应用水平高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中国银行业将从经营、管理、创新、风险控制等层面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尤其是金融信息化中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使得金融理财业务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本文对余额宝对金融信息化的影响进行一个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信托业做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并称为金融领域的四大支柱,“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制度.在我国十八年的历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金融信托业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几起几落的中国信托业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金融主管部门的清理整顿,  相似文献   

5.
龚锋 《企业经济》2004,(5):136-137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纷纷以效率为立法理念对各自的金融法律体系进行了重大修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尚处在幼稚阶段,目前以规范金融发展、降低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重心有其必要性,但提高我国金融效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我国金融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应采取逐步改革金融业经营体制、改造金融体系等措施,提高我国金融效率。  相似文献   

6.
《中外企业文化》2003,(1):52-52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怎样更好的"用钱生钱"就成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但是面对股票、债券、保险等等诸多的金融产品,投资者有点眼花缭乱了。什么才是最好的投资组合?怎样达到个人的投资目标呢?一个为个人理财提供全新服务的新兴职业——金融策划师已经朝我们走来。大家所关注的注册金融策划师(英文简称CFP),具有国际上金融服务领域权威的个人理财职业资格,为个人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理财建议。客户只需把自己的财产规模、生活质量要求、预期收益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有关信息告诉金融策划师,策划师就能制定一套符合客户个人特…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 1.金融分业经营政策的制约 目前国内金融业尚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严格分开经营,业务不能交叉,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因此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只能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方面,不能真正代理客户进行组合投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8.
朱真丽 《上海企业》2002,(10):18-2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金融创新浪潮,出现了品种繁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为这些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金融创新也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对西方国家的动因分析有助于推动我国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9.
金融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恶化了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金融业生存基础将受到威胁,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也将因此受到影响。因而,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应该结合金融全球化背景来对消费者进行保护。文章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金融业对资本的配置作用也更加明显,对金融中介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金融中介体系面临的形势,对我国金融中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中介体系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论金融工程在企业理财创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金融创新浪潮的出现,金融工程逐渐渗透到企业理财创新中来。本文从金融工程的运作机理入手,阐述了金融工程对企业理财创新的影响。基于金融工程为企业理财提供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工具的基础上,企业理财可以将金融工程应用到企业的风险管理,资本结构的优化,投融资管理及其他企业的理财活动中来。这些创新性的运用,对于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下企业理财的创新,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经济》2015,(7):103-109
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余额理财工具在未来会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投资渠道。本研究聚焦余额理财工具使用人群的使用行为,总结了前人在金融投资行为以及科技接受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出余额理财工具的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互联网余额理财工具用户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相关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感知风险是影响用户使用行为的第一因素。除此以外,网络外部性、感知有用性也显著正向影响最终的使用行为;网络外部性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各维度主观规范也影响用户的有用性认知;感知易用性及感知绩效风险并不显著影响使用行为。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强化产品设计、加强产品宣传以及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第三方理财是独立于金融业,处在中立的立场、根据客户的理财需求,对金融机构的产品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客观的理财方案.文章探讨了我国第三方理财吸引客户的主要优势、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的机遇,认为我国第三方理财的未来会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服务相伴相生地发展,是我国理财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所有的行业都受到了影响,互联网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随着互联网逐渐渗透到金融业,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互联网与金融业的彼此渗透将传统的金融业带入了互联网金融的新时代。互联网金融(The Internet Finance)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将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相互联合来完成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虽然互联网金融填补了金融体系的空白,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本文通过对P2P平台"善林金融"事件的分析,探究"善林金融"的问题以及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并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金融开放加快、商业银行竞争加剧,个人理财业务迅速发展。由于受金融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规范、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控股公司是目前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可行模式,本文从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模式分析入手,分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法律监管,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作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理财逐渐走进了中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成为了我国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我国大众家庭投资理财的现状,结合家庭理财可以选择的工具来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行情,进而合理推断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葛静 《中外企业家》2014,(8):212-212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匮乏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加强金融专业双语教学,使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作者分析了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和不足,探讨了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李雪 《价值工程》2021,40(9):41-43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余额宝、零钱通等的诞生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不容小觑.从需求侧视角调查总结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建立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评估模型,针对需求侧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分别对普通投资者、金融理财产品发行者、金融市场监督者提出风险防范相关对策建议,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最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资金保障问题给世界各国的养老体系和政府财政构成巨大压力。我国同样也面对着严峻的养老资金保障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需要更多的投资途径。苏州人口老龄化形势同样严峻,除了社保养老金的增值需要更多的投资品种,人们更需要增强自身的投资理财意识,为自己的养老进行理财规划,需要有更丰富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作为经济基础良好、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在苏金融机构应该从了解老龄人金融消费需求与消费特征出发,设计出相应的产品,并进行服务方面的创新,从而为养老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