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温治明 《企业经济》2004,(12):145-146
本文探讨了美国—智利双边FTA签署的动因,介绍美国-智利双边FTA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实施的经济成效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欧盟根据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更加重视对外贸易协定的签订并取得了新的进展。欧盟与加拿大、日本、越南签署完成新的自由贸易协定,丰富了国际贸易中的条约实践。欧盟-日本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大大提升了双方市场的开放程度,是对逆全球化风潮的有力回击;欧盟-加拿大全面经济贸易协定中规定的投资法院制度,是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司法化尝试。欧盟签订的一系列新的对外贸易协定,给我国带来了一定影响。对此,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维护我国的利益,同时继续推进中欧双边贸易协定的谈判。  相似文献   

3.
《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是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签订的最为复杂的一个自贸协定。根据该协定,双方将取消99%的税目关税。这一协定不仅对欧越双方意义重大,对中国也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应冷静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总会计师》2013,(6):14-15
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6月21日在北京与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共同出席第27届中欧经贸混委会会议,磋商筹备双边投资协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谈判。现在的举动表明,双方都试图平息此前愈演愈烈的贸易战气氛。一方面通过"价格承诺"谈判解决太阳能反倾销争端,另一方面通过开辟BIT谈判发出新的利好消息,以巩固双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经济     
《上海企业》2011,(7):90-91
中俄签署双边本币结算协定 经国务院批准,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在俄罗斯签订了新的双边本币结算协定。协定签订后,中俄本币结算从边境贸易扩大到了一般贸易,并扩大了地域范围。协定规定两国经济活动主体可自行决定用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和卢布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结算与支付。协定将进一步加深中俄两国的金融合作,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11日,欧委会宣布拟定贸易新战略,将贸易政策与欧盟加强竞争力和进行经济改革的议程结合起来,致力于为企业界开发新的贸易市场,并保证这些企业得到公平对待。从2006年秋季开始到2007全年,欧委会将通过一系列有关活动启动欧盟贸易政策中的竞争力提高议程。这些议程涉及到与主要贸易伙伴签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保护知识产权、非关税贸易壁垒等多方面的内容,更提到中国将是未来几年欧盟贸易政策面临的最大的单一挑战。  相似文献   

7.
<正>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科委)表示,在国科委第16届会议上,审议和确定了由16个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FTA时代-国家研发战略"。制定该战略旨在借韩国与美国自贸协定生效之机,提升劣势产业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谈判和签署自贸协定步伐的加快,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逐渐拉开序幕。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采购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采购模式与方式体系逐步完善。为推动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中国一方面努力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定》(GPA),另一方面积极在商谈的自贸协定(FTA)中加入政府采购议题。但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开放进程中,均面临一些难题和制约因素。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GPA主要参加方在次中央实体、国有企业等焦点领域的出价,以及其他国家已签署FTA中政府采购章节的条款内容,为自贸区战略下中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对等开放提供经验借鉴。中国应在科学评估、循序渐进、包容差异等原则下,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开展FTA政府采购议题的谈判,并设计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政府采购条款范本。  相似文献   

9.
许燕 《企业导报》2012,(18):1-2
国际投资争端阻碍了国际投资的正常运行。双边投资协定(BIT)对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ICSID)管辖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自2001年年底至2002年年初阿根廷经济危机以来,大量外国投资者向国际投资仲裁庭提起了以阿根廷为被申请人的仲裁申请。中国与阿根廷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投资领域具有许多相似性。研究阿根廷国际仲裁危机,对中国国际投资双边投资协定法制与缔约实践都将产生重大借鉴意义。本文拟从双边投资协定的具体规定来浅析其应有之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时代》2014,(1):20-20
欧盟委员会官员2013年12月15日表示,由于乌克兰政府在签署联系国协定方面与欧盟“渐行渐远”,欧盟将暂停推进与乌克兰的协定签署筹备工作。乌克兰原定2013年11月底签署联系国协定,却于11月21日宣布暂停相关筹备工作。自从乌克兰11月21日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以来,大批入欧支持者上街抗议。  相似文献   

11.
李敏  田佳和 《经济界》2023,(6):92-96
本文通过介绍地理标志保护的国际政策与国内立法、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剖析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新大陆”与“旧大陆”立场之争的深层次原因,结合中国最新签署的双边及多边协定,尝试对构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保护体系提出建议,如依据与欧盟的协定建立地理标志专门法,建立统一的地理标志注册管理机构做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通过区块链、物联网(IoT)及芯片技术提升消费者知情权并提升农产品质量监控水平等。  相似文献   

12.
一、区域主义的发展现状 无论是在原先的GATT还是在现在的WTO框架下,各成员国多不愿意表露出与第24条款相一致的建立地区贸易协定的条件,已建立地区贸易协定导致了其成员国与GATT的成员方获益不平等.区域主义的加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欧盟在其内部扩展双边或多边地区贸易协定,二是美国贸易政策的改变,从原来的多边主义向双边主义或地区贸易协定转变.前者包括与约旦和新加坡等国建立的双边贸易协定,而后者则表现为已经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正在商议进行建立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由此,两国政府历时超过三年的谈判,终于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它也标志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覆盖了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各个领域;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达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本文从背景、原因、双方利弊的角度,分析中新产业内贸易在建立FTA前后的效应变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和欧盟的服务贸易往来密切,文章分析了中国和欧盟双边服务贸易现状,通过二者的TC、RCA指数对中国和欧盟的服务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为中国和欧盟服务贸易合作寻找更大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东亚各国纷纷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各种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相继涌现.多样性、多层次的东亚经济合作已成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和亮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2008—2017年中国对5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基于双边、多边投资政策协调视角考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资政策协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双边投资协定(BIT)会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入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负向影响;进一步考虑双边政治关系的调节效应,发现双边政治关系会强化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效应,减弱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向效应;以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为代表的多边投资协调机制会部分抵消双边投资政策协调机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影响,而双边投资协定会弱化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7.
政策法规     
中国与百余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为吸引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同时保护中国投资者在国外的权益,我国目前已与106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并与81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些双边协定增加了外国投资者的安全感,避免和消除了对跨国纳税人的重复征税,同时也对中国企业对外投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迎来了中欧建交30周年的日子.同时今年还是中欧经贸合作框架协定签署20周年.30年后的今天,中国和欧盟成了世界上的两个巨人.欧盟吸收了15个新成员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很快也会加入进来,中国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有的框架协定和有关的法律与政策基础都发生了巨变,中欧双方领导人都有重新谈判的意向,以拓宽、深化双方的合作,迎接未来的挑战.中欧都在致力于制定一个全新的中欧经贸合作框架协定.  相似文献   

19.
今年5月迎来了中欧建交30周年的日子.同时今年还是中欧经贸合作框架协定签署20周年.30年后的今天,中国和欧盟成了世界上的两个巨人.欧盟吸收了15个新成员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很快也会加入进来,中国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有的框架协定和有关的法律与政策基础都发生了巨变,中欧双方领导人都有重新谈判的意向,以拓宽、深化双方的合作,迎接未来的挑战.中欧都在致力于制定一个全新的中欧经贸合作框架协定.……  相似文献   

20.
以2015年为基期,将54个国家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存量作为样本,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从东道国制度环境、东道国与中国之间的制度距离以及双边投资协定(BIT)三个方面考察了制度视角下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路径。选择了5个指标作为前因变量——母国与东道国文化距离、经济制度距离、政治制度距离、双边投资协定以及东道国制度环境,分析前因变量之间的何种组态可以最终导致结果变量——中国对东道国高OFDI投资规模的产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小是中国对其进行OFDI投资的必要条件;东道国与中国之间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与两国之间较小的正式制度距离,包括政治制度距离和经济制度距离存在替代性;良好的东道国制度环境会对中国对其OFDI规模产生正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