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2006     
2006年,中国房地产业的又一个政策年,一系列房地产调控铁碗政策频频出击,从"国六条"的出台,到"十五细则"的实施;从银行利率和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到"限外令"的颁布,从延长营业税征收时间,到提高营业税比例;从"土地监察风暴"到全面开展到"住宅节能标准"的强制执行,将税收、信贷、土地等调控手段发挥的淋漓尽致,让房地产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政策洗礼。时至2006年年底,当初"稳定房价,调整住房结构"的调控目标的初衷愿望依然没有实现,各地房价在经历了短暂的调整之后,依然保持着上涨势头,甚至很多地方有关调整住房的供应结构措施大多还停留在书面,政策调控效果的不明显,让房地产业的"严政"之年多少有点"失色"。是政策错位所致,抑或执行力度不够,还是多方博弈后的使然?为更好回顾一年来出台的政策,本刊将逐一盘点。  相似文献   

2.
从2004年开始,国家针对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使用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等手段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目的是给过热的房地产业降降温,使这一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政策作为一种调控经济的手段首次被采用,并且其政策走向将决定整个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房地产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从1998年开始,投向房地产业的资金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已突破2万亿大关,房地产行业已开始出现泡沫。为防止房地产泡沫的继续膨胀,国家不断出台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分别从行业方针、税收、资金供应、土地供给等方面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控。另一方面,高企的房价已大大超出了居民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4.
周彦 《上海房地》2007,(6):39-40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频繁出台。土地,信贷等房地产行业链条各个环节都一并收紧,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到“国八条”“国六条”出台及九部委“十五条”,再到国税总局五月出台政策开征二手房营业税的调控过程,虽然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因此有所缓解,但房价过高问题却仍显突出,消费者期待的房价回落并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5.
10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但依然不稳定,必须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调控手段,从长期讲还需要逐步完善,更加注重市场和法制手段。”在此后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要求,“抓紧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系统配套、科学有效、稳定可预期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温总理两次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前次强调调控手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后次要求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体系,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北京房地产》2005,(8):10-19
又到“8·31”。如果说去年国土资源部第71号令规定的“8·31”土地大限,让房地产业界历经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土地革命”。那么,一年后的今天,无论是新生的问题还是革命的成果已经显出端倪。一年来,从“8·31”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拍、挂”,到金融方面再次提高门槛;再到5·11国八条,一步一步可谓目的明确,步骤清晰。这三步,如同三只有力的大手,是对房地产业三大命脉的调控,更是对中国房地产业的一次洗礼。一年中,“地价房价谁抬高了谁”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针对有人说的“地荒论”,政府部门一致驳斥。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开发商手里逾期两年以上未开发的土地就达40万亩,根本不存在某些利益集团所说的“地荒论”。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表示“土地成本只占房价两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披露,“北京市的用地可满足10年需求。”针对一些房地产商将房价上涨的原因归结为地价决定房价,政府和许多业内人认为房价上涨缘于综合性因素,最主要是需求引起的。一年中,有的房地产企业更加成熟了、理性了,有的企业退居二三线城市,有的则已经开始退出房地产市场。一年中,我们共同见证,看到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规范,看到的是真正将房地产接近市场化的一个推动。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业内大多数人认为我国房地产业全新的局面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了“黄金十年”高速扩张之后,中国房地产业到了好好反思的时候。 2008年.中国房地产业遭遇了太多的转折。 2008年,房地产业政策完成了从控通胀到保增长的巨变。以9月份为界,几乎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前半部分持续收紧,成通胀调控常态;后半部分连续降息,政策风向明显转变。  相似文献   

8.
2006年9月5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出台,这是继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土地管理的决定》实行之后的又一项重大举措。《通知》针对土地市场中一些屡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在土地调控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制定了更加切实、有效的调控措施,势必会对我国土地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一、政策出台的背景进入新世纪后,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引发了第三轮“圈地热”。在土地市场升温的背后,存在着大量违法违规用地的现象,耕地持续减少,土地的粗放利用严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为了规范…  相似文献   

9.
从“4.17”新政到“9.29”新政,不到半年的时间,为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中央楼市调控政策两度加码,令2010年中国房地产业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10.
2004年的土地和金融政策,延续了2003年“严控”和“紧缩”的趋势,但政策调控的范围和强度都有所扩大和加强。另一方面,针对房地产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法规,从多个方面规范房地产市场和行为,规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房屋拆迁、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以及经济适用房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最多和力度最大的一年,调控后的房地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情况,价格走势和消费心态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回顾2006年,展望2007年,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形势是: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土地资源利用严格控制和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逐步形成,房地产业在调控中以规范求发展以稳定保持续。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的土地和金融政策,延续了2003年“严控”和“紧缩”的趋势,但政策调控的范围和强度都有所扩大和加强。另一方面,针对房地产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法规,从多个方面规范房地产市场和行为,规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房屋拆迁、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以及经济适用房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以来,接连不断的宏观调控政策以“连环掌”的方式打向已经连续数年火热的房地产业,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三剑合舞”,砍向投资过热的楼市与过高的房价。虽然这一系列调控措施没有剑指商业地产,但是,属于投资型产品的商业地产在此背景下无疑也会受到牵连。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业所涉及的税种主要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所得税、营业税,房地产业的税收筹划,如何利用房地产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税收筹划,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业政策执行年任务艰巨 如果说2006年是我国房地产业的“政策年”,那2007年无疑就是我国房地产业的“执行年”。一方面,去年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发布的许多调控政策在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后,将充分释放其效力;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必然会针对之前公布的一些政策法规,出台一系列相应的实施细则,以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比如从调整税收政策和供求结构的角度来满足目前强劲的需求。由此可见,2007年注定是我国房地产业不寻常的一年。  相似文献   

16.
调控,进行中     
2006年10月1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强调将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同日,监察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于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集中力量查处一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案件,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国家要求的日期临近,以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重要内容的各地“十一五”住房规划纷纷出台……这一切都说明: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7.
非均衡的房地产市场与宏观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我国的房地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也经历了数次的大起大落。尤其是在2003年,针对房价迅速上升和房地产的“过热”,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选择了房地产业作为调控的焦点和突破口,采用金融、土地、税收等多种政策手段,对房地产业的过热现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控。然而两年过后的2005年,宏观调控的声音尚未消失,房地产业的过热迹象就再次凸显:一边是迅速上升的房价,一边是房地产的供给结构性过剩——房地产业的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表明了我国长期以来房地产业非均衡发展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1998年的住房福利制度的取消,房地产市场化的推行,我国房地产业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房地产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涌现,由2000年的2.7万家快速增长到2005年的5.6万余家。但从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土地、金融等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房地产业又开始进入市场盘整期。对实力强劲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遇到的可能是困难、瓶颈。但对众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而言。面临的却是困境,如何应对变化,如何在调控和竞争中立足和发展,是当前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的最重要和最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林燕 《上海房地》2010,(4):36-38
一、“土地财政”复活了 所谓“土地财政”是指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所带来的相关税费和融资收入的非正常现象,即一方面通过划拨和协议出让土地等方式招商引资,促进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超常规发展,以获取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税;另一方面通过招、拍、挂等方式收取土地出让金,并以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获得土地融资,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财税[2003]16号文件,规定“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包括土地交易中心)转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入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中‘转让土地使用权’项目征收营业税”。按照这一规定,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存在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应缴纳营业税。但政策执行中,对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征税存在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