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刘乃安 《商业时代》2013,(3):111-112
土地发展权制度是被欧美国家实践证明具有一定价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我国"三化"建设中,要做好土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应从法律上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借鉴西方的"涨价归私"土地管理思想,赋予土地经营者个人拥有其发展权。  相似文献   

2.
刘苗 《商》2014,(29):220-22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道路的步伐和范围不断加大,农地非农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而我国农村土地用途管制的规定压抑和限制了农民土地权利和利益的实现。在此背景下,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平衡不同用途管制之间的土地各方的利益关系,较好的保护耕地和农民的土地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商》2015,(29)
目前我国土地发展权尤其是农地发展权在法律上是缺失的,而实际上土地发展权是归国家所有,这严重侵害了农民权益,导致了许多矛盾,尤其是在征地问题中。本文基于保护农民利益的视角,探讨了土地发展权的归属以及设立土地发展权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没有宏观调控法,土地关系中的宏观调控规范欠缺基本指引。本文以构建中国土地发展权制度为中心,从阐述国外土地发展权制度的模式及经验切入,勾勒出中国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基本构架,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之权的土地发展权归国有,促进土地宏观调控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尤其要根据目前的新情况,关注、重视土地关系宏观调控决策的民主性,以完善土地法规范。  相似文献   

5.
目前,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近尾声,土地确权从法律上强化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确立了农村土地使用权主体与所有权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然而土地权利是一个权利束,还包括他项权利,其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土地确权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土地发展权制度有利于深化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改革。首先分析了我国设立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针对两个问题,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深入考察了土地发展权制度的英国经验和美国经验,总结了这两个国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特点。结合英国和美国的经验,从我国土地现有制度出发,提出了从法律上确定土地发展权的属性,强化并规范国家土地管制权;同时在制度上将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增值收益脱钩,保护农民的权益,实现地利共享;在土地发展权的实践上,提倡结合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创新土地发展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构建基于带约束动态最优化模型的土地发展权价值模型,得出土地发展权价值的表达式,根据该表达式并结合现有研究文献提出土地发展权价值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空间动态计量模型对土地发展权价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指标的限制增强,将会使土地发展权的价值有所降低;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指标的限制减弱,将会使土地发展权的价值有所增加.各宏观经济变量对土地发展权价值的影响方向要通过该变量对建设用地产出、农业用地产出和单位土地转化成本影响的强弱综合判定.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和宏观经济变量对土地发展权价值的影响具有时空动态效应.中央政府每年下达的土地指标是产生土地发展权价值的关键因素,国家需要逐步取消土地指标审批和年度计划管理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权责对等的现代土地管理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7.
土地发展权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为破解因为经济迅速发展而导致的土地价格暴涨所新确立的土地所有权的延伸.通过确立土地发展权并建立完善的土地发展权流转机制,能够破解目前我国存在的征地难、补偿低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土地发展权是研究土地使用问题的理论基础。本文利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土地发展权的提出、定义、权利性质、权利主体、分配方式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和归纳了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总结土地发展权在我国的理论发展路径,并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西方国家土地发展权制度简介土地发展权又称土地开发权,是一种脱离土地所有权而能够单独处分的财产权,指通过改变现有土地用途和利用强度来对土地进行开发的权利。土地发展权制度则是对改变土地用途和利用强度的活动进行法律规制,以规范土地开发行为及其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土地改革的深化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土地的增值收益主要作用在农民、开发商与政府之间,其中农民的收益最少。而土地的发展权是保障农民利益和财产的重要权利。以土地的发展权作为发展主线层层协调的制度模式建立好农民、开发商、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问题才能惠及农民,更好更快地推进国家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远来 《中国市场》2012,(11):61-67
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宅基地产权逐渐成为模糊产权,在中国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围绕宅基地利益的竞争日趋激烈。本文在对宅基地模糊产权、土地发展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政府、农民集体组织和农民三方实质上竞争的是土地发展权权益,并且建议国家限制政府权力,明确宅基地使用权主体拥有宅基地发展权,有相应的转让权和抵押权。  相似文献   

12.
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权益补偿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虽然改变了以往一刀切的方式,实行分区域差别对待,但仍无法解决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土地矛盾.本文借鉴发达国家的土地发展权交易制度,构建土地权益区域补偿机制,以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协调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权益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在考察中国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模式下的土地利用指标、耕地保护指标和占补平衡目标及其对经济发达省区发展空间约束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和总结了浙江省在土地发展权转移和交易两个维度进行的土地计划管理政策改革的系统性尝试。并且提出,存在一个土地发展权转移和交易的“浙江模式”,归纳出这个模式的几个基本要点。浙江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体制改革实践对我国未来土地发展权市场的建立、耕地保护、土地优化利用乃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含义。  相似文献   

14.
刘红 《商业研究》2014,(4):11-16
由于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规划严格的开发管制下丧失了通过工业化摆脱贫困的发展机会,形成了提供公共生态产品与经济脱贫发展的尖锐矛盾。因此,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实现空间有序开发特定目标的同时,会导致不同类型区域陷入"暴利-暴损"的困境。为解决规划所带来的不同区域发展机会的失衡,建立长久有效的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迫在眉睫。只有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构建好主体功能区间的土地发展权转让机制,才能为协调受限功能区和非受限功能区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创立新的突破口,并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功能区间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5.
高海 《财贸研究》2012,23(6):146-152
兼顾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的自由支配属性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生存权保障功能,是当前学术界主张的农地入股的主流立法理念。但是,基于此立法理念进行的制度设计,既可能面临实施的困境和法理上的自相矛盾,也可能会导致入股者享有的农地增值收益权、融资担保权、征收补偿权和农地发展权严重受限或者受损。而将农地入股的立法理念更新为对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双重关怀并以此构建相关制度,不仅可以弥补当前农地入股主流立法理念及其制度设计的缺陷,有化解农地入股中的一系列二元主义争议,而且还有充分的法理根据和现实依据,有利于实现农地入股合作社的立法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地票价格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票交易实质上是土地发展权转移,目的是提供建设用地指标。因其牵涉多方利益,因此要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定价,以保障地票交易各方——供票农民、地票落地政府、地票购买者(开发商)的权益,具体表现为:由政府设置地票的上限是以保障购票者权益,设置下限以保障供票农民权益,由农村土地交易所公开交易,体现地票的真实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宇  李政 《财贸研究》2010,21(2):46-51
农民土地权益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情况的直接反映。狭义上的农民土地权益主要包括土地生存权和土地发展权。基于"产权结构—要素流动"的理论分析模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政策变革下的农民土地权益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本质上也就是土地生存权和土地发展权逐步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守印 《致富时代》2011,(12):208-208
二战以后,随着第三世界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发展权的概念,并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可和确认。有的国家甚至将发展权作为宪法权利进行确认和宣示。然而,对于发展权的概念和基本属性,却存在着理论认知上的分歧和差异。该文从发展权概念的提出入手,阐释发展权的概念并最终确认发展权基本人权的属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土地利用的压力不断增加,大量的农地被非法的转为建设用地,农地发展权的设立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学术界对农地发展权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学术界对农地发展权的涵义界定和归属有各种不同观点,本文对国内学者关于农地发展权涵义与归属问题的结论进行归纳和理论分析,总结出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20.
落实企业发展权 ,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及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 ,必须规范使用企业发展权 :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 ,转变府府职能 ,实现政资和政企双分开 ;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规范使用企业发展权 ;建立完善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 ,促使经营者合理用好企业发展权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为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