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中的规定,要求施工现场的临时配电应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的方式,“三级配电”是指配电箱应做分级设置,即在总配电箱下设置分配电箱,分配电箱以下设置直接控制用电设备的开关箱:“两级保护”主要指采用漏电保护措施,应在总配电箱和开关箱内设置漏电保护器。施工现场临电虽然改TN-C为TN—S后,提高了供电安全,但由于仍然存在着保护灵敏度有限问题,对于大容量设备的碰壳故障不能迅速切断保险,对于较小电流的漏电故障又不能切断保险,而这种漏电电流对作业人员仍然有触电的危险,所以还必然加装漏电保护器进行保护。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临电设计中如何正确的选择漏电保护器,使配置的漏电保护器处于有效保护状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对供电系统及用电设备接地重视,阐述了如何采用保护接地,如何对电网进行维修与维护方法和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防止触电事故发生,对用电设备选择做好接地保护、接零和三级漏电保护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根据工程特点、实际情况、规模和地质环境特点以及操作维护情况,介绍了接地或接零保护、漏电电流动作的保护装置(漏电保护器)。  相似文献   

4.
根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中的规定。要求施工现场的临时配电应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的方式,“三级配电”是指配电箱应做分级设置,即在总配电箱下设置分配电箱,分配电箱以下设置直接控制用电设备的开关箱;“两级保护”主要指采用漏电保护措施,应在总配电箱和开关箱内设置漏电保护器。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施工现场的用电环境一般比较差,使用的设备、线路本身安全隐患比较多,流动性、重复性、临时性较强,参加施工的用电人员甚至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施工现场强制采用TN—S三相五线式供电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施工现场用电的安全及加强对用电的管理。各级漏电保护器是TN—S供电系统中最关键的保护设备,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施工现场所具有的特殊性,总是造成各级漏电保护器的频繁跳闸。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施工现场的正常施工,而且使施工现场用电的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通过在施工现场对施工用电的管理和体验,对施工现场漏电保护器频繁跳闸的原因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触电事故是施工现场"五大伤害"之一,为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防止触电事故发生,对用电设备选择做好接地保护、接零和三级漏电保护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根据工程特点、实际情况、规模和地质环境特点以及操作维护情况,介绍了接地或接零保护、漏电电流动作的保护装置.  相似文献   

7.
施工现场的用电环境一般比较差,使用的设备、线路本身安全隐患比较多,流动性、重复性、临时性较强,参加施工的用电人员甚至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施工现场强制采用TN—S三相五线式供电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施工现场用电的安全及加强对用电的管理。各级漏电保护器是TN—S供电系统中最关键的保护设备,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施工现场所具有的特殊性,总是造成各级漏电保护器的频繁跳闸。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施工现场的正常施工,而且使施工现场用电的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通过在施工现场对施工用电的管理和体验,对施工现场漏电保护器频繁跳闸的原因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住宅供电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用电水平也不断增长,住宅供电应以人为中心,保证用电安全为基础,满足人们居住使用的要求。随着家庭内移动式或手持式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且多用电源插座供电,电源插座成了影响用电安全的重要因素。在住宅供电中广泛采用漏电保护器作漏电、过载及短路保护,以确保住宅安全用电。1.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的选择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从功能看有两个含义:一是它具有断路器的功能,能切断带负荷的电路;二是它具有漏电保护的功能,即自身带有零序检测装置。这两个功能是由一个电器单元来实现的,如果采用两个电器单元来实现也未尝不可。装设漏电保护电器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防止电气火灾用,另一个是防电击用。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将它们装设在同一个供电系统内时,情况可能会有些不同。接地电弧短路是常见多发的电气火灾起因,但电弧短路的电流小,一般的断路器和熔断器不能或不能及时切断电源,而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对电弧短路电流有很高的动作灵敏度,能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电气火灾的发生。(1)防电击用漏电断路器住宅供电场所属一般场所,防电击用漏电断路器的整定电流I△n应为30mA,动作时间为0....  相似文献   

9.
农村低压电力网的运行方式有TT系统、TM-C系统及IT系统三种。TT系统是指农村居民朋电及其他用电的低压电力网,配电变压器宜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保护接地方式,且TT系统安装漏电保护器。TN-C系统是指农村城镇、工矿企业低压电力网,配电变压器宜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接零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在低压配电系统中采用“合格的漏电保护器+接地或接零保护”的双重保护方式, 可以弥补单一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的不足,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减少人身触电事故。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电的用途越来越广.用电的设备也越来越多。从工厂企业到每个家庭,可以说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用电.每天都离不开电.如果我们对电使用不当,安装接线不合理,不仅会造成设备损坏,而且还会造成人身伤亡。所以.安全用电.搞好漏电保护便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但由于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常识普及不够,  相似文献   

12.
漏电保护在电气安全领域尚属比较新的技术.漏电保护器(简称rcd)是现时有效防止接地故障引起人身电击和电气火灾的保护电器.  相似文献   

13.
漏电保护器在家庭和配电网中应用普遍,在建筑电气工程中,为了合理使用漏电保护技术,不仅要对漏电保护器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还要加强对其安装以及运行的控制力度,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施工现场的用电安全,防止出现人员伤亡,减少经济上的损失.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漏电保护技术,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接地是保证广播电视设备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规范良好的接地对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稳定工作,保护设备安全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曲贞  张玲 《城市建设》2010,(7):214-214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设计中还应当包括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临时用电方案直接关系到用电人员的安全,也关系到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5台以上或者设备总容量在50KW及50KW以上者,应当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以下和设备总量在50KW以下者,应当制定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安全技术措施是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在防护上、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在工程施工中,针对工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牡丹江广播局的中波转播台和电视转播台今年将要新建台址,在广播电视系统中,规范良好的接地施工对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稳定工作,保护设备安全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广播电视传输与发射等设备用电的多样性和特殊陛,接地要求也有所不同。接地装置一般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时就已经设计和安装了,以下是我台的设计方案,共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7.
接地是保障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大安全技术之一,近年因接地方式选取不当等原因造成重大设备烧损及人身触电伤亡事故屡屡发生,特别在低压网络中,人身触电事故占电力行业人身触电事故的80%以上。1987年,国家水利电力部制定的反事故措施中,规定按其作用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和防静电接地。在2000年国家电力公司东北公司和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合编的《电力工程师手册》中,详细规定了电气设备和电力生产设施上应没保护接地的范围。根据接地保护的接地方式及变压器的工作接地方式配合形成了不同的配电系统:其中对应于低压配电网络,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低压配电系统有IT系统、TT系统和TN系统三种。  相似文献   

18.
10KV配电线路,接地线路检修作业时,应用正确措施保护作业者的安全,现在线路电压高,事故电流大,对接地这一复杂课题,必须有一套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本文主要讨论了作业时存在的突然来电原因和对人的危害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企业实施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基本的单元,低压电气装置过负荷与短路保护一直深受人们关注,如果一个企业想要落实自身的生产目标、管理手段以及发展战略,就必须要对低压电气装置过负荷与短路保护进行完善,企业的效益也要通过保护措施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也要通过保护措施来进行保证。所以,低压电气装置在企业的发展、稳定、改革、管理、经营以及生产过程中都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因此,低压电气装置过负荷与短路保护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经营成败,如果保护措施先进并且具有时代性,企业就会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下面就对低压电气装置过负荷与短路保护的完善措施和建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电力工程中设备的接地,是保障设备安全、操作人员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的必要措施。可以认为,凡是与电网连接的所有电力设备都应当接地,凡是电力需要到达的地方,就是接地工程需要做到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接地工程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