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谢醒悔  庄一舟 《基建优化》2005,26(2):11-13,41
简述50余年来预应力砼概念发展阶段和予力概念的形成,以及予力结构的特点和设计方法的开拓。  相似文献   

2.
谢醒悔  庄一舟 《基建优化》2005,26(2):4-7,10
阐述了现代予力砼概念的演变过程并与传统预应力砼概念及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同时介绍了两种传力体系一予力结构主动传力体系和普筋结构被动承力系统。将予力结构离散为两个结构以建立各自分析计算模型,提出索梁分载法,并列出了设计计算过程和方法。最后提出用配套测力传感器采进行预应力施工验算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张秀发  陶静  刘忠 《基建优化》2007,28(5):137-138
本文简述了预应力结构设计新方法--予力技术,而予力技术中截面设计方法的精髓是索梁分载法.索梁分载法把构件看成两个结构,索结构和普通结构.索结构分担的这部分荷载可不考虑对梁结构的计算挠度和裂缝的影响.本文用一算例表达了这一设计方法的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预应力砼裂缝控制,计算公式繁琐,参数多杂,令人望而生畏。对整体砼结构的计算结果,代表性差。采用索粱分栽法,可以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由索结构承担的荷载产生挠度裂缝在建造过程中由予力完成。而使用状态下裂缝的开展及宽度的控制,则由普筋和索非予力部分承担的荷载产生。同设计普筋结构一样,一般结构可以不需详细验算裂缝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予力混凝土应包括在预应力混凝土内,但它具有其特点和优点。本文仅就其中的索梁分载法提出些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6.
谢醒悔  单益军  庄一舟 《基建优化》2005,26(2):16-18,46
论述地震区予力砼结构设计特点和特殊性,提出设计的重点在保证构件端部节点应有的延性,此观点与《规范》对予力砼构件设计的限制条件相吻合。作者认为无粘结束的力学性质和构造特点决定其抗震性能;索梁分栽法设计框架,可以改善节点配筋拥挤状况,充分发挥框架的抗震能力;予力砼结构在地震区应用有广阔的空间,而不是禁区。  相似文献   

7.
韩选江 《基建优化》2005,26(2):28-31
在阐明地基处理目的基础上按照处理方法的原理进行地基处理分类。同时,针对各类地基处理方法特点分别阐明予力的施加及调控方法;进而提出地基处理的予力调控设计原则、程序及技术要点,以方便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补偿基础设计应用的予力作用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选江 《基建优化》2005,26(2):23-27
简述补偿基础是由浮基础的概念演变而来的发展过程。同时指出补偿基础设计应用的予力作用原理.进而论述该予力作用的施加要领及应用工程实例分析,以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韩选江 《基建优化》2005,26(2):32-34
从桩基础的适用条件出发入手分析挤土桩和非挤土桩的承载性状,进而探讨桩基础和桩-筏(桩-箱)基础的桩土共同作用的予力分配原则,并阐明相应的设计程序方法和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是加固不稳定岩层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各种岩土工程中有着广泛应用,预应力锚索的锚固力大小直接决定着其应用效果,而锚固力大小主要取决于钻孔、灌浆质量。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复杂地质预应力锚索锚固力的影响因素,提出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通过采用降水、跟套管和钢花管二次劈裂注浆等措施提高预应力锚索的锚固力的方法,为预应力锚索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探讨深基坑支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伟松 《价值工程》2010,29(14):68-68
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对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发展概况、深基坑工程的特点、基坑支护类型基坑支护结构的方案优选及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的展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伟 《价值工程》2011,30(6):66-66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而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测绘技术。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等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数字化工程的启动,特别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与遥感(R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先进技术的发展,使工程测量的手段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也相应进一步延伸,而且正朝着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主要从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介绍、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和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