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节能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政策层面上看,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从经济层面考虑,是否需要为之付出更高的经济发展成本,取决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文章对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协整分析,发现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将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而能源消费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节能减排并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合适的节能政策将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2.
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异质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中国30个省市区1986—2006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结论表明:(1)从长期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中部和东北地区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2)从短期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中部地区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东北地区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该结论为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费长期战略与短期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ARDL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分别研究东北三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间总量和结构的关系,在控制了时间趋势后,黑龙江和辽宁两省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方向的短期和长期因果关系;而吉林也存在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方向的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吉林的能源消费对三省的经济增长关联度最强,而其经济增长对三省能源消费的依存度最低。本文还发现这种差别源自三省内在经济结构的不同,并提出三省经济增长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4.
广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明确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广西1978—2006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研究表明,广西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在能源供给不足的现实条件下,要强调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优化能源结构,通过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缓解能源紧张,促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从对中国能源消费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理论,从不同的时间序列对中国石油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高能耗重化工产业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基础性作用,然而,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所带来的能源供应保障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借鉴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对两变量进行了协整分析,检验其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建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华东地区经济增长与电力能源消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面板数据协整理论着重分析中国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经济增长与区域电力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对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一是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二是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是单向因果关系;三是从地区对比来看,经济增长与地区能源消费具有一致性。最后,针对实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的有效利用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利用VAR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着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滞后4期后,三种能源消费均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且煤炭消费冲击效应最大;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约束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GDP、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福建省1978—2009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短期内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从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对我国1985-2005年的能源消费和GDP数据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发现我国的能源消费和GDP都在不断地快速增长,但是它们各自的增长变化都是非稳定的。因此,我国应适当发展多种能源消费,调整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的消耗性增加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增长,应努力提高各种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的浪费;合理安排能源的进出口。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1980~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对各因素与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拉动能源消耗量的增长,而能源效率对减缓能源消耗量的增长有显著作用;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而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能源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需求大,而国内能源贮备不足,节能任务十分迫切。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节能需要,我们建议应采取节能认证的手段,大力促进节能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考察电能替代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是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实现中国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SDM)分区域考察电能替代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电能替代与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空间关联,分别形成了东南沿海和西部集聚区;(2)全国层面,能源强度存在滞后效应,电能替代均能显著降低该省能源强度,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电能替代每增加1标准煤,万元GDP所需的能耗降低0.76标准煤;(3)区域层面,各地区电能替代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异,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4)能源缺口与科技进步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6.23%和12.60%。研究结论可以为深化电能替代、实现节能降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能源安全约束下的能源消费模式转换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引致了能源消费需求急剧扩大,使得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安全形势也日趋严峻.鉴于传统能源消费模式在环境与安全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国应花大力气尽快实现能源消费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能源价格改革是促进节能减排的关键手段之一.我国能源价格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未来改革仍任重道远,许多难点制约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能源各领域改革各成体系、分类推进,缺乏统一规划;当前多数领域缺乏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严重阻碍能源价格改革的顺利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直接影响经济平稳运行扣民生保障,致使改革难以推进;能源价格的监督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价格改革措施的具体落实.为此建议:根据行业属性的不同,明确能源各领域、各环节价格改革的方向;完善能源协调管理机制,保障能源价格改革的协调推进;加强对能源价格的监管机制建设,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准确把握价格改革推进的时机和方式,降低改革对经济运行及人民生活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煤炭等资源日益匮乏.能源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自然燃料乙醇即燃料酒精便成了各国新能源战略关注的重要对象。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十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如何应对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饭店能源管理是我国饭店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饭店能源管理的意义出发,简单介绍饭店能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重点提出科学管理饭店能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能源不仅是俄罗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重建俄罗斯大国形象的有力武器.21世纪初俄罗斯对其能源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这将会引起东北亚国家相应的能源合作战略的改变.对中国来说,既要积极参与远东地区的能源合作,也要建设多元化的能源战略,唯其如此,才能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市场上的太阳能照明灯存在“低效率、短寿命、高成本”(即“两低一高”)的缺点,提出了“超高亮度LED灯具”、“太阳强光实时自动跟踪装置”、“低光照度时仍能充电的变换器”、“低功耗的LED驱动/集成芯片”和“主辅LED工作模式”等解决方案,经试验,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综合运用能源和其它资源,成为国际能源市场的主导者之一,是俄罗斯能源外交的核心思想。以"安大线"为例,分析了俄罗斯能源外交思想对中俄能源合作的现实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对中俄能源合作的长远影响。最后针对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思想,对中俄能源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