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由军民分离状态走向军民融合,是在艰辛探索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作出的战略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下,要满足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对军事高技术和高新武器装备的需求,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对军民两大创新体系的创新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和综合利用,建立起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形成了全国优秀科技力量服务国防科技创新、国防科技成果迅速向民用转化的良好格局,能够在不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争夺国防科技优势,有效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是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国防科技工业的制度变迁分为经营制度变迁、产权制度变迁和管制制度变迁三类,并分别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各个制度因素对于国防军工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军民一体多元化发展代表的经营制度变迁、非国有资本注入代表的产权制度变迁对军工企业绩效产生了正向影响;技术因素或者技术变迁对国防军工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的结果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军工企业资本化运作、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以及完善军民融合法律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走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推进调整改革,应着力于体制和机制创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建立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军工企业市场化改革,深化国防科技的军民融合;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突破口,加快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制改革的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当前适应我国国情、军情提出的一项重要议题,对有效提高资源配置、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当前我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并就如何深化我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改革做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美国军民融合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即二战后期开始的大规模军转民、朝鲜战争后的转产与调整、越南战争后的转产、冷战结束后的军民一体化。美国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与政策特点是:高度开放的国防生产体系;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国防生产科研;采用商业惯例、规范和标准;促进国防科技的民用化;尊重和保护私营企业的智力成果;优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美国军民融合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是:需要建立包容开放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强调通用的标准和规范,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遵循市场规律,探索采用市场经济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完善,国防工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民口企业进入武器装备市场,参与国防工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界定了武器装备市场准入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我国装备市场准入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市场准入规制机构设置、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建设以及军用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重庆与世界》2017,(8):25-2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国家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作为我国西南国防科技工业重镇的重庆,建国以来长期致力于军民融合发展,在这一领域有着广阔的探索发展前景。今年全国两会上,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又是强军之策。作业重镇的重庆,建融合发展,在这一展前景。今年全国委员提交联名提案  相似文献   

8.
"军民融合"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国防工业建设的最高理论,凝聚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结晶。它是我党军民结合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也是对当今发达国家军民一体化实践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抉择,军民融合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良性互动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如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拥有庞大军工企事业单位,国防部将研究所和工业企业移交国防和非国防部门管理,并要求军工综合体企事业单位停止私有化改革,保留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和骨干,为企业生产民品、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同时致力于军转民工作且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我国国防工业改革应借鉴俄罗斯军工改革经验。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印度已经不再强调军民分离,而是确立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并重、优先考虑国防需求"的方针,并开始建立和健全军民结合型的管理体制,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国防工业军民结合模式的发展将为我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大力推行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一体化,通过组建大型国防企业集团,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同时国家政策倾向于对国防工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融资支持。俄罗斯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发展国防工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国防重大前沿技术对于国防科技创新发展和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军事强国都高度重视国防前沿技术遴选预测研究,制定并发布了大量的战略性规划文件与智库研究报告,开展国防重大前沿技术超前布局和谋划.该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外战略文件、智库报告等成果,总结国外国防重大前沿技术预测方法,提出了国防重大前沿技术指标评价体系,有效识别遴选出国防重大前沿技术,为政府与军队相关部门宏观把握国防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开展国防科技战略决策、指导装备体系构建等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方针,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在南京军民两用科技示范园的倡议下,2008年4月17日,于第八届重庆高交会会议期间,重庆茶园新区东港工业园、南京军民两用科技示范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化中心、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研究中心5家单位共同建立了中国军民两用科技产业园区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旨在促进全国各地军民两用科技产业园区间的工作交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目标,要求加强国防科技军民结合,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积极开展军用与民用领域技术的双向转移,以加快科技进步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资源高效配置。本文在分析我国军民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军民技术转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国防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既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安危,又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国防工业是大国重器。本文结合大国国情,探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不同时期国防工业对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深化对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解和认识,拓展大国发展道路的内涵,以期为推动我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军民融合之“三制”体系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军民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军民融合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本文借鉴现代应急管理的“三制”(即体制、机制、法制)体系理论,首先从体制、机制、法制三个维度简要梳理我国军民融合现存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军情,重点对军民融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和实施路径,并对现有法制法规的健全提供思路。全文通过系统性地分析“三制”体系框架,力求为军民融合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军民融合装备研发投资中介,是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具有军民融合性质的、以促进军民融合式装备研发为目的的投资中介。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要求我们建立健全军民融合性质的投资中介。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界发展格局,高瞻远瞩地提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要贯彻军民融合的方针,并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设立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在此我想,用军民融合发展的方针建设新青藏, 宣传柴达木,也是再恰当不过了.实际上,我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相似文献   

20.
军事装备动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满足信息化战争新的更高的要求,就必须开辟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实现新发展。军事装备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了在国家利益平台上对军民科技力量和工业生产能力的合理配置,既能在平时将军民科技力量和工业生产能力用于发展经济,同时积储军事装备动员潜力;又能在战时持续不断地为信息化战争提供所需要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和装备技术保障力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