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关税水平渐次降低、货物贸易发展迅猛、服务贸易稳步发展、投资协议正式实施和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文章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并从货物和服务贸易、非金融类投资和次区域合作等方面为深化自贸区合作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威 《改革与战略》2015,(1):105-110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服务贸易成为构架经济一体化的三驾马车之一。文章试图以国际投资法、区域投资规则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间的双边投资条约、东盟区域投资规则为论证依据,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TA)投资规则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国际投资加深区域经济融合的程度。最后,文章提出国际投资的加强是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经济融合手段之一,并对区域经济融合的功能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都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文章主要以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为例,研究中国OFDI对我国贸易产品结构的影响。首先借鉴相关理论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机理,其次统计对比2003~2015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与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数据,分析我国同东盟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最终对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中国OFDI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中国与东盟加速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方面实现全面自由化的进程,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商贸合作的深化,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商贸合作是国际合作的基础。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3623.3亿美元,其中,出口16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2.9%;  相似文献   

5.
丁杰 《亚太经济》2022,(3):91-98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经济一体化指标体系,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盟经济一体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以东盟内部相互投资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区域的生产技术、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差异性会导致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不同,尤其是产业内分工机制对东盟经济一体化产生重要影响。东盟国家应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区域内贸易自由化,通过重塑产业链分工体系,提升区域经济互补性,进一步推进东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东盟自2002年签订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后,双边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贸易额屡创新高。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扩散,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贸易形势,中国要不断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各个领域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来促进中国和东盟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开启了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本文评估了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并与韩国-东盟、澳新-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进行比较,说明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特征。通过RCA指标测量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和部门竞争力,以说明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及其相关性,从而揭示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贸区已于2010年1月建成。在中国与东盟十国相互开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市场之后,如何抓住自贸区机遇获得新的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关注的问题。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东盟商  相似文献   

9.
9月23日,由南宁市委组织部等单位主办的2012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启动仪式暨南宁.北部湾人才发展论坛在南宁隆重举行。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本次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中国与东盟加速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方面实现全面自由化的进程,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商贸合作的深化,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商贸合作是国际合作的基础。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3623.3亿美元,其中,出口16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2.9%;进口192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7%,进出口贸易不断创下了新的记录。目前,中国是  相似文献   

11.
王雪  李键 《改革与战略》2012,28(3):143-14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中国直接参与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其传统的合作领域——矿产资源合作备受瞩目。矿产资源国际合作主要是矿产品贸易合作和矿业投资合作。矿业投资合作可以取得境外矿产品的控制权,是确保我国矿产资源持续供应的有效方式。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仍然以矿产品贸易为主,矿业投资合作并无实质性进展。文章认为,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关系,法律调整与法律协调是主要手段,并建议在自由贸易区协议的基础之上,修改相应的双边协议,增强国别合作。  相似文献   

12.
CAFTA进程中广东与东盟的贸易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新视角,以百分比分析和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重点考察广东与东盟外贸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研究CAFTA进程中广东与东盟的贸易新趋势、新特点,分析CAFTA建设对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和效应;提出广东外贸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起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将于2010年建成。但CAFTA建设至今,其实际效应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了CAFTA对双边特别是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总体经济的实际影响,探讨了CAFTA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未来中国推动CAFTA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为了实证考察中国自由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一体化,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方法:应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研究自由贸易区的产业集聚进程和结果,并通过倍差法验证相关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小国先发模式的"CAFTA"改变了"核心-边缘"传统模式负效应,使区域内产业发展趋于平衡,"CAFTA"组建模式加速了成员国之间的产业间贸易。研究结论:通过自由竞争机制和成员国政策协调机制减少冲突、避免产业畸形,从而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紧急保障措施制度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立法的一次重要突破,但其行文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在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立法的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该制度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6.
王艳红 《改革与战略》2011,27(6):41-43,62
近年来,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战略来应对一体化带来的挑战。目前,东盟已分别同中国、日本和韩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文章指出,面对日韩对东盟的FTA战略,我国应该从扩大彼此间贸易、鼓励企业走出去、做好贸易平衡、加强双边的资金和技术合作等方面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新形式,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诸多不同。文章通过对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与典型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分析比较,认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相应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检验2006年中国与前50大出口贸易伙伴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及其决定因素,并通过不同区域组织之间的比较,重点观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优惠贸易安排。检验结果发现,目前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惠贸易安排效果还不明显,说明想要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梁婷 《改革与战略》2008,24(5):104-106
在CAFTA的建设进程中,上海对东盟的投资项目近年来迅速增加,投资规模、投资领域扩大,投资方式日益多样化。探析上海加强对东盟投资的动因,可得出结论:东盟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寻求对外投资机会的上海企业;通过对东盟的投资,可实现优化上海产业结构以及提升上海竞争力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CAFTA对中国和东盟贸易扩大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成立已近六年。CAFTA的成立对中国和东盟国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现有文献中对CAFTA的事前研究较多,对CAFTA成立后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基于1999~2007年中国和东盟五国的贸易流量聚合数据,分别使用统计和计量方法,递进分析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流量的变化,以评估CAFTA对中国和东盟区内贸易的扩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