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一个主导过程,并基于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假设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滞后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本文深入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以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或支配着其他制约因素。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一定程度克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阻力,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是决定城市化进程快慢的主导要素。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保金 《商业研究》2006,(16):105-108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借鉴英国、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来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5.
谢海兰 《商》2014,(42):77-77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从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断增加,近年来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转移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属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范畴.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的必经之路。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因此,发现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变动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作用。认为贸易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劳动力的转移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联动,使我国贸易结构得到优化,通过传导机制,对城市化进程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如何实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的转化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我国城市化战略一方面要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进行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并激活农村本土经济;另一方面重视大城市功能的提升,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从而全面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目前大部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趋向城市转移。本文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婷婷 《商》2014,(3):190-190
改革开放以来,数千万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积累了难以估量的财富。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农民大国,农村劳动力所需转移的规模和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受全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政策、体制的制约,所以其所呈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也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县级党校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首先,文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包括劳动力技能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其次,文章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包括城市就业压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最后,文章提出了县级党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包括培训和指导农民进行职业转换、提供政策解读和咨询服务以及推动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x-,.1k推动型、非公有经济推动型、产业集聚型、劳动经济型、农业产业化推动型、开放带动型等模式。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基于湖南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扩张,既有利于专业分工的深化和服务业发展,又能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运用动态计量方法对湖南省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长期内对城市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城市化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影响却比较小;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原因,反之则不成立。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继云 《商业研究》2008,(5):177-180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云南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滞后、现行的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是两者不能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改革户籍与土地制度,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力保障权利、坚持多元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原则、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等是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良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河南省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优势、产业布局及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有针对性地探讨是出了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建议:实施郑州中心增长极发展战略;实施“三群两带”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三次产止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实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15.
当前经济形势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重大挑战。针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政府服务不到位、有关制度不合理、人力资源开发不充分、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快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自动调整,使之不会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以陕西省1990—2012年城镇化率和二、三产业年产值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反映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在此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陕西省城镇化与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以及格林兰因果关系;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与二、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影响,发现陕西省城镇化水平对二、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后者对城镇化的推动还不明显。针对于此:应鼓励二、三产业链向中小城镇的延伸;加大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凭借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二、三产业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区域物流需求理论,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从河南省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区位优势等影响因素对河南省物流的需求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GDP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3种主要专利授权数、公路里程与物流需求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贸易的劳动就业效应:贸易结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旨在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在劳动就业以及城乡劳动力转移中产生的作用。文章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劳动就业水平的提升;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城乡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比重的降低,不能仅仅依靠农业的发展,而必须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依托,不能单纯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的增加,而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联动;对外贸易劳动就业效应的可持续发挥需以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为基础;社会劳动就业的增长,就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在10个省份开展的流出地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多层Logit回归分析方法,对留守的农村人口转移能力、转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地区具备向城市转移能力的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但留守人群当前转移意愿偏低,且不同城镇化地区呈现差异化的转移意愿模式。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可提升留守人群的转移意愿,但仅在低城镇化模式下效用显著。建议未来加强基于农村流出地的人口流出意愿及行为的监测调查,针对处于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地区,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鼓励农村人口转移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