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榆林作为资源型城市的代表,由于依赖资源,因此势必面临转型的现实.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完善矿产资源立法,从法律制度上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     
“中国的资源型城市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转型。”在9月结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研究员肖金成、王青云公布的调查发现,中国资源型城市共118座,总人口1.54亿人,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3400万人,职工1250万人。这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日渐枯竭,经济发展日益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  相似文献   

3.
很多矿产资源型城市由于矿产的过度开采,造成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过分依赖矿产资源,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巨大,影响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对矿产资源型城市暴露出来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对促进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性这一角度出发,探讨采取何种措施利用科技创新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也可能存在"资源诅咒",造成经济的长期停滞。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种突出问题,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的整体规划,探讨当前及今后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为视角——浅析我国循环经济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国家为了扭转长期以来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以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为视角,完善我国的资源循环经济立法,必须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立法模式,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完善的目的;必须完善环境税收法律制度和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加强环境监管行政执法。为实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更需要借鉴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绿色审计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的环境规制新举措,可以倒逼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绿色审计及其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概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深入分析其不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和企业层面原因,进而提出从绿色审计视阈破解我国资源型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克拉玛依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生产和加工基地,是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勘探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资源型城市。石油和天然气是克拉玛依主要的矿产资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油气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作为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以及依托石油资源开发而建立发展起来的矿业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政府部门和各级管理部门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克拉玛依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实现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本质在于创新,关键在于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本文指出了资源型城市必须探索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以焦作市发展旅游产业成功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例来对资源城市的转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商》2015,(20)
资源型城市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为了改善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资源城市可以选择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循环经济理论是在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模式带有极强的环保意识,能够有效改善资源型城市因为开采矿产所留下的环境问题,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帮助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论循环经济与资源型城市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冬冬 《商业研究》2006,(16):120-12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也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以矿产资源为基本物质要素的矿业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础和先导,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以资源产业为支柱的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无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立以物质闭循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战略目标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对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它们曾经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时间、高强度、大规模的开采,使资源日渐枯竭,由此引发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人民生活保障、财政支出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解决资源枯竭型在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尽快建立一个对资源型城市有利的、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其意义主要在于促进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在立法观念上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中,循环经济是不同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型发展模式理念,必然引起我国法律经济理念的改变。仅依靠“末端治理”的环保立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依《宪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为准绳,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持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即将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运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将污染物的末端治理改造纳入到经济活动的内部消化。循环经济不仅提供了环保科技创新的市场需要,而且提出了环保科技发展的技术路径,有利于解决我国未成形产业的发展问题,有利于以新的模式催生新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市场进程,使全社会培育起节约资源、变废为宝、资源再造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地位不够明确,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规定过于分散,操作性不强;在调整范围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完善我国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应借鉴国外在民法典中、在侵权行为法中、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商业秘密保护以及商业秘密的专门立法方面的立法例,制订专门商业秘密保护法;进一步加强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加大我国法院和仲裁机构对商业秘密侵权的救济。企业必须树立和加强商业秘密这种无形财产权的权利意识,健全商业秘密保护机制,明确保密内容,确立完善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由于立法的缺乏和滞后,我国环境公益的现状是先有司法后有立法。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滞后造成司法救助环境公益困难重重。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相关国家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障公民环境权益的实现、促进环境法制良好实施以及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等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一条环境公益诉讼,表明这项制度已在我国施行,但是条文的单薄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问题和困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具体,同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增强该制度的司法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修船业是高污染行业,政府参与在传统修船企业向环保生产转变中十分必要,政府可以充分行使计划、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逐步完善环保立法、全方位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修船行业准入门槛、防止对资源的掠夺性竞争,成立修船环保工艺技术中心、信息服务中心,重点加强修船从业人员的环保教育、培养环保与培养修船复合型人才,鼓励修船企业实行ISO14000环保标准认证,打造我国环保型修船企业。  相似文献   

17.
Good legislation depends on clearly articulated policy objectiv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effective consumer protection is posed by fuzzy thinking at the policy-making stage. Three major Australian law reform initiatives are examined: the Contracts Review Act 1980 (New South Wales); new uniform truth in lending laws; and product liability legislation. In each case, effective policy choices were left unresolved, either because the choice was politically too difficult or simply because of a failure by the policy makers to perceive that there was a choice needing to be made. In each case, the problem has been disguised by resort to drafting at a high level of abstraction, and this serves to make rhetorical claims in support of the legislation seem plausible. The truth, however, is that legislation drafted this way is bound to be indeterminate and it is left to the courts to invent policy as part of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This is not a legitimate judici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18.
Managers’ commitment to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lds the key to their long-term business success and may be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managerial per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 is influenced by the level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rs. These perceptions are also shaped by forces existing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firm, including available resources, societal expectations, sector, and regulations. The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can thus contribute to the analysis of ethical issues offering important insights on how they can influence th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of the firm.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firm resources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business managers’ ethical attitudes.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resource-based rationales to ethical issues can be justified 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ways: it influences a managerial percep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s a competitive opportunity, it requires investments of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y and speed in the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it creates new resource-based opportunities through changes in prevention pollution technology, policy process, and market forces.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的关键,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引进,可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发挥人力资本作用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人力资本投资和作用的环境,消除人力资本流动障碍,完善人力资本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分为知识效益战略和经济效益战略,回顾资源型城市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以黑龙江省13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验证知识效益战略和经济效益战略的交互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源型城市应采用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辅以持续型经济效益战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