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从博弈论角度看中外资银行的合作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蕾 《北方经贸》2007,(3):71-72
2006年以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我国境内,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怎样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呢?该文从博弈论的角度指出,中资银行应该与外资银行保持合作竞争的关系,在合作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2月底,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与中资银行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全面展开竞争。本文针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外资银行的进入,在促进中国金融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我国银行业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考验。本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对我国金融业的作用及其在中国的竞争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外资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流程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丽霞 《商场现代化》2007,(31):149-150
随着2006年11月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与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将空前激烈。本文拟从风险管理流程角度,对外资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流程模式进行分析,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和基础条件,通过授信风险管理流程模式再造,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张晶晶 《现代商业》2008,(11):41-42
根据WTO的协议,2006年以后我国将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2006年12月11日,中国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所有非审慎性限制,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据统计,2007年10月末,已有21家外资银行在我国先后取得法人资格,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将会有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势必会对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造成冲击,客观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运用钻石模型提出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的对策是本文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浅析构建农村商业银行品牌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专业银行股改上市,借机巩固和拓展既有地盘;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同业竞争已进入到一个以品牌服务为标志的全新时代;金融竞争,归根到底是服务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在华外资银行在市场份额、业务经营及人才吸引等方面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形成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范围和客户基础的逐步扩大,运用新产品和技术的逐渐增加,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对竞争,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改善经营管理,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理念,提高金融效率,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审慎会计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刘晶晶 《现代商业》2008,(6):109-111
2007年后,外资银行可经营人民币业务,迎来了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竞争的新时代。中资银行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如何维护自身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实证和说理的方法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正负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情况下,我国银行维护自身稳定性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过渡期的结束,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将全面对外开放,也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它们与本土银行的竞争在所难免.本文从我国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出发,并对比分析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优劣势,从而提出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钱丽霞 《商场现代化》2007,(11S):149-150
随着2006年11月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与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将空前激烈。本文拟从风险管理流程角度,对外资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流程模式进行分析,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和基础条件,通过授信风险管理流程模式再造,勾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本土的竞争日趋激烈。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经营体制的灵活性和强大的国际化竞争能力。中资银行既有本土经营的优势,也存在经营管理体制上的严重缺陷。面对银行业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中资银行应同外资银行建立战略联盟,推动金融创新,优化人事机制,克己之短,扬己之长,缩小与外资银行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本土的竞争日趋激烈。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经营体制的灵活性和强大的国际化竞争能力。中资银行既有本土经营的优势,也存在经营管理体制上的严重缺陷。面对银行业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中资银行应同外资银行建立战略联盟,推动金融创新,优化人事机制,克己之短,扬己之长,缩小与外资银行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对中外资银行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波 《商业研究》2003,(18):46-48
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大量外资银行将进入中国。由于中外资银行各具自己的优势,因此中外资银行有必要进行合作。通过对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合作的方式,分析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大为增加,而且在种类上也会更加广泛。因此,中外资银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会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银行业的后起之秀,为了实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和经营转型,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抓住我国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拓外汇业务,全方位开展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提高对外汇业务的认识,增强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意识;加强外汇业务队伍建设,做好外汇业务人才储备和培养工作;建立灵活的贸易融资授信政策,确保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效率;强化对外汇业务的绩效考核;重视对外汇业务的研究与创新,凸显特色;建立与当地涉外单位或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手段、体制、控制制度等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盖异.管理权限过度集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致使国内商业银行尚未有效建立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长效机制,存在的不良贷款还没有完全化解,新增风险不断出现.应建全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信贷考核机制和综合信用评级制度;改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增加基层行信贷权限;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固定效应下的GLS法,运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改善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成本和利润状况。  相似文献   

17.
跨国银行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组织。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把进入和全面参与我国银行业务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并企图成为其主要目标市场和利润发生地,成为新兴市场的根植银行。跨国银行在华业务主要有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QFII托管业务等五大类,其营销策略的根本优势,一是基于制度和竞争形成的经营理念和客户战略;二是外汇和理财业务;三是以并购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经营。在品牌经营方面,除采取降价、网络等手法外,跨国银行还通过入股中资银行增强品牌竞争力,通过跨文化营销与热心公益树立社会形象,但品牌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强企业核心能力进而创造企业价值,其营销规划越来越表现为整合管理和高层运作,显示出与战略管理趋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势头较猛,中行、建行、交行、工商银行目前都已引进了战略投资者。自从2005年建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后,其IPO价格大大高于其转让给境外战略者股权的价格,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当中,银行股权如何定价、如何分析外资银行参股的价值以及引进之后所面临的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到产品同质化、市场利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甚至形成了恶性竞争,带来了产权结构不合理、抢夺人才与客源、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了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不足。无论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外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都应看到商业银行间的利益共谋将成为必然趋势,应建立银行间战略联盟,联合规范账户管理,共同开发技术与服务创新,增强商业银行间信息交流,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优势互补,最大程度的获取利益。  相似文献   

20.
刘飞 《商业研究》2012,(9):106-111
通过对中国银行业2006-2010年84家银行的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本文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和银行间市场利率对不同类型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信贷要显著地受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外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要受到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显著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没有显著地受到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另外,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也与不同类型银行的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特征有关。因此,中央银行在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时,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