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国印 《开发研究》2006,1(1):62-64
首先,提出“经济增长怪圈”的概念;然后,讨论我国“经济增长怪圈”的表现及其后果;最后,指出“经济增长怪圈”产生的理论原因,指出我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时代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观点     
厉以宁:把脉投资冲动怪圈关键在于推进经济转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经济农业联组讨论会上发言时指出,要摆脱投资冲动怪圈和资产泡沫怪圈,关键在于加紧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厉以宁进一步指出,在市场化推进而金融监管制度还不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笔者认为,规划如不先行导入,新农村建设有可能再度“染上”城市建设规划滞后之“病痛”,重走拆建、建拆之怪圈,带来无谓的损失甚至经济的停滞。[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宁波、温州、台州、舟山为代表的浙江港口城市崛起为浙江经济乃至长三角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打破了近代以来宁波与上海两个港口城市此长彼消的怪圈。本文试在分析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浙江港城关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让日本经济体制上的弱点暴露无疑。日本人一直想走出经济停滞不前的怪圈,但结果是屡战屡败,因此不得不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失败的原因。现在日本已在全面谋求经济转型、对外开放,但日本的保守势力太强,而且无处不在。对外开放就像日本人心中的一个“死结”。日本人希望自己的经济高速发展,却不愿意对全球开放市场,也不愿放弃习惯的思维模式,因此错过了经济发展良机。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累计利用外资不超过100亿美元,近几年持续在低水平徘徊。2004年更是大幅下降,与全国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0广西利用外资“低水平徘徊”的怪圈,已经成为制约广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石治平 《发展》2001,(1):29-30
资本要素是经 济开发和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动力。总结陇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资本形成能力不足,不仅外资引不进来,而且区内资本大量外流,以至于形成了“造血——失血”的怪圈,具体表现在国民储蓄率,企业积累率和财政资金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投入率以及环境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都比较弱,因而,加大融资力度对促进陇南的经济开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各地老区、贫困地区仍程度不同存在科技人员下不去——科技落后——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科技术人员更缺的恶性循环的“怪圈”。这个“怪圈”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老、贫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乃至直接影响扶贫成果的巩固。如何突破这个“怪圈”?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走过一些弯路,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许多资源与人力,从国家与地区发展的宏观角度应该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应该看到,在我们有些地区和企业发展经济的思维中,还缺少科学的理性,存在着“好大喜功”的情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经济与地域经济虽有长足发展,但始终没有完全走出相互攀比、盲目跟风的怪圈,“时髦经济”相当盛行。例如70年代末“县县建化肥厂、造纸厂”,80年代“县县搞水泥厂、卷烟厂、酿酒厂”,90年代初“县县搞经济开发区、网络经济”,这些怪现象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0.
一,对国有经济运行的基本估计 伴随着中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竣的考验。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尚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又未完全建立起来,致使国有经济的运行至今未能摆脱“放、乱、紧、死”的“怪圈”。诚然,中国经济自改革以来,  相似文献   

11.
疯狂的再融资进程中,上市公司自身却陷入融进不产出的怪圈。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一些人口理论专家、学者和计划生育实际工作者,把经济上的贫困与多生劣育的恶性循环形象地比喻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生育怪圈。应该说,这种形象的比喻已经揭示了生育怪圈形成的原因以及它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尽管影响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变化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但经济因素无疑是最基本的因素.对于这一点.大家在认识上已经取得了共识。为了使那些陷入生育怪圈而又不能自拔的地区尽快地摆脱困境,我认为有必要对生育怪圈的社会成因、它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效应以及具体对策做深层的思考和研究。本文试就有关问题谈几…  相似文献   

13.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期撰文指出,在改革过程中,投资冲动怪圈一直反复出现。地方政府对GDP的追求和GDP增长的积极性大于中央政府,而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兴趣小于中央政府。另外,地方为了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和缓解就业压力,总是要增加GDP,这就得增加投资,信贷量也随之扩大。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情省力》2007,(3):31-32
粮食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几十年来,产粮大县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为稳定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产粮大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则陷入“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怪圈,制约了严根大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便于资料搜集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手里有合法的土地承包合同,却面临着被政府收回重新分配。于是,上访、截访,再上访、再截访,招远“均田”风波陷入怪圈。 “我们有合法的承包合同,为什么政府说要收回就收回呢?”2013年5月初,指着一大片绿意盎然的苹果园,村民李克刚心情沮丧地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相似文献   

16.
【香港《文汇报》10月20日】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按照四大功能重新划分内地经济区域版图,实行针对性强的差别化区域政策,有望打破“地方诸侯”唯GDP是从的政绩怪圈,并将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据了解,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将被列为优化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了俄罗斯从苏联解体后开始的长达10年多的经济转轨历程,针对经济转轨中突显的二大现象"影子经济"和"外资流入状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分析。从1991年到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社会形态下,影子经济的运作和外资流入的增加促使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轨历程进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本文针对转轨体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和对策,从改变俄罗斯最基本的私有化制度,法制制度,国内的经济投资环境等方面出发,进而提出合理且有效的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  相似文献   

18.
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三农”问题的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不在东部而在西部,不在城市而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事实上,西部的"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和制约因素。近几年西部"三农"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西部"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认为,西部"三农"问题深层机理是PPE怪圈("贫困-人口过度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的结果,同时也是RAP("农村社会发育程度低-传统农业所占份额大、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文化素质低"的恶性循环)怪圈的结果.更是PPE怪圈和RAP怪圈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怪圈"现象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驶入快速增长的轨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仔细观察近十年我国经济运作及增长轨迹,不难看出这样一个周期性增长波动"怪圈":放手发展,经济过"热"→治理调控,经济滑波→再放手发展,再次经济过  相似文献   

20.
陕西是一个资源富集.科教优势明显的内陆省份,同时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人民收入较低的贫困省份。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创造优良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吸纳更多的资本参与开发和建设,努力把资源优势、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富饶而贫困”的怪圈。[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