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班智 《民营科技》2013,(8):134-134
为了促进我国的基础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市政桥梁工程的优化,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以实现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进行市政桥梁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的提升,以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任务,也是中国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2013年"四化"相关指标构建出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协调度测度模型对中国"四化"协调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分布不一致,而信息化的发展对"四化"的协调尤为重要。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融合是"四化"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3.
以呼包鄂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经济、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系统协调度、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发展度等模型,对2000-2015年的协调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包鄂城市群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因此,为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以此指导北京环境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为北京、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一份丰厚的环境保护遗产。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我国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促进区域战略之间的有机衔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深入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以数字经济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将成为发展和改革全局工作中的重要着力点,面临着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和环境条件。社会发展工作必须抓住契机、乘势而上。2004年,社会发展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紧紧抓住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核心;以强化  相似文献   

7.
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理论和历史实践证明,“市场协调”和“政府协调”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两种手段、两种机制.是通过“两次覆盖”来运行的。市场协调是基础、是前提.政府协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是弥补市场失灵、是补充、是后续。二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有着合理的界限。市场协调私人产品领域.政府协调公共产品领域,两种协调手段、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区域协调发展是世界发展潮流、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城镇组织结构、经济效率、区域交通系统、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性安排等方面还有待提升。今后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交通·产业·空间"规划协同创新等手段来破解区域协调发展困局,通过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理论创新、探索区域产业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等方式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为提高我国区域发展的全球竞争力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如何作为新的增长动力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目前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依据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在区域发展历史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各国的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分为延伸发展模式、新建发展模式以及转型发展模式。从战略计划引导、法律制度保障、财政金融支持、人力资源供给四个方面总结各国关于科技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对于总结国际经验,实现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的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必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地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先后经历有限开放、扩大开放、全面开放和深化开放四个阶段,区域经济格局也从计划平衡发展演变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下,原有对外开放模式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亟须开展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新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理念,本文从“更大范围-市场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宽领域-贸易开放-产业协同发展、更深层次-制度开放-区域治理模式”三个维度构建新发展格局下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1年物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1年,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耦合协调等级从严重失调逐步向初步协调转变。但耦合协调度只达到了较低的初级协调水平,有待于向良性协调或优质协调方向转变,以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1年物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1年,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耦合协调等级从严重失调逐步向初步协调转变。但耦合协调度只达到了较低的初级协调水平,有待于向良性协调或优质协调方向转变,以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心城市向心力不足等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是制约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是港口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文中以营口市为研究对象,以2005~2011为时间跨度,通过构建港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营口市的港城协调状况进行了测算和对比。结果显示营口港城协调指数不断提高,港口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构建中心城市EES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EES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泰尔指数和灰色关联模型对其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差异和驱动因素进一步探究.研究发现:2014-2018年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5%;黄河流域中心城市EES复合系统辆合协调水平沿黄河主干流自西向东阶梯递增;黄河流域中心城市EES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不高,生态子系统发展的不足,限制了整体流域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手段以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为目标,它的恰当运用能有效提升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管理效果,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文章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从经济层面提出了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手段,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控环保工作,促进环保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唐洪胜 《民营科技》2007,(4):52-52,42
目前,在发展理念上存在诸多片面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发展之间、增长与发展之间顾此失彼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提出协调发展的方针,为矫正片面性、促进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联系当前实际,和谐发展要明确“三个不等于”。  相似文献   

19.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存在着多方位、多层次的互动作用,尤其是高速公路,探究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有利于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本文通过构建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以路域经济的视角,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政府调节机制是破解区域产业发展问题,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产业调节的功能发挥最为关键的是规范区域产业调节权的配置与运行。区域产业调节权应遵循权力法治原则、效率原则、权力制衡原则和决策权集中原则进行配置,在综合性区域调节机构、区域协调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区域产业调节决策权、执行权、绩效评价权与监督权等的合理配置,以保障区域产业调节权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