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韦健  熊国跃  刘锐铭 《国际石油经济》2013,(Z1):162-167,216
2012年,在地方炼厂燃料油再加工需求旺盛和水路交通运输稳步增长的带动下,我国燃料油消费在多年下滑后实现企稳回升,表观消费量为3446万吨,同比增长6%;包含保税油在内的中国市场燃料油总消费量达到4466万吨,同比增长4%;消费结构继续向石油石化和交通运输行业集中。新增炼能集中建成投产,推动燃料油产量大幅增加,全年燃料油产量为1929万吨,同比增长7%。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两项消费税新规,将深刻影响燃料油市场。预计2013年石油化工行业燃料油需求将受到各类原油资源的挤压,拖累整体燃料油需求,全年燃料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130万吨,同比下降9%;燃料油产量保持增长,而进口量下滑。  相似文献   

2.
受国际油价冲击,近年来我国燃料油市场日益萎缩,2008年燃料油产量、净进口量和表观消费量同比均大幅下降。2009年国内燃料油市场将继续萎缩,需求将下降约30%。2008年原油的暴涨暴跌以及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使地方炼厂开工率大幅下滑,全年陷入亏损局面。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成品油消费税新政使得地方炼厂燃料油成本每吨增长830元左右,对地方炼厂产生了巨大冲击。未来地方炼厂将面临产业整合,小炼厂面临被淘汰或被大企业兼并的局面。2008年,船用燃料油市场成为相对稳定的燃料油需求市场,其中保税船供油全年销量达640万吨,同比增长60%,成为2008年油市中的亮点。保税船供中转贸易前景光明,未来可能推出的三种新的贸易模式均与保税相关。中国成品油价税费改革仍需完善,建议成品油消费税价税分离、价外征收;在理顺成品油价格后,逐步实现市场化。  相似文献   

3.
2006年中国燃料油市场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受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和大幅波动的影响,燃料油价格先是大涨,后大幅回落,但年均价格高于2005年总体水平.燃料油产量由以前的平稳增长转为较2005年大幅下降6.3%,至2264.7万吨.表观消费量微增0.2%,至4801.70万吨.燃料油进口量在2005年同比大幅下降14.2%之后,2006年开始反弹,同比增加7.4%,至2793.16万吨.其中,广东占全国进口总量的份额萎缩至五成以下,而山东异军突起,稳占两成之重.燃料油进口来源地出现多元化趋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进口企业前六甲在全国燃料油进口总量中所占比重增至七成,地方和民营企业的进口比重开始增加.燃料油主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但其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下降的份额被保税方式所替代.燃料油出口量仍保持基数小、增幅大的势头.预计2007年中国燃料油需求将略有下降,表观消费量将降至4700万吨左右.  相似文献   

4.
中国燃料油市场2008年回顾及2009年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8年国内燃料油产量为2229万吨,同比减少8.4%;净进口量为1435万吨,同比下降低29.4%;表观消费量为3664万吨,同比减少804万吨.2008年国内外燃料油市场价格前高后低,波动剧烈.新加坡180cSt高硫燃料油市场平均价格为511美元/吨,同比上涨35.5%:国内燃料油市场价格整体高于上年水平.预计2009年国内燃料油产量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进口量继续回落,供应量比2008年进一步减少.除船用燃料油需求量同比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外,发电、再加工以及炼钢、建筑等高能耗制造业的燃料油需求均将明显下降.预计2009年国内燃料油需求量为3250万~3350万吨,较2008年减少300万~400万吨.  相似文献   

5.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石脑油现货价格跟随国际油价大涨大跌,从年中的136美元/桶下跌到年末的30~40美元/桶。2008年中国化工轻油需求由之前的高速增长转为较上年小幅下降4%,全年化工轻油表观消费量仅为3300万吨。受国内炼厂增产成品油的影响,2008年化工轻油产量下降到3371万吨,收率也下跌到9.0%。石脑油进口量虽然从2008年上半年的持续低迷转为下半年的大幅反弹,但全年同比仍下降27.7%,至77.3万吨。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石脑油进口的主要目的地,其中山东省进口份额达66%。石脑油出口保持连续下跌的势头,2008年为151.4万吨,同比下降13.0%。国内石脑油依旧保持净出口状态。随着2009年国内新扩建乙烯裂解装置和PX装置的陆续投产,化工轻油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预计2009年需求量约为3800万~3850万吨。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将有效抑制国内以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出口为主的石脑油出口,刺激国内用于乙烯裂解和芳烃生产的石脑油进口,预计2009年石脑油进口量将达到140万~180万吨。  相似文献   

6.
中国成品油市场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和主要用油行业增速放缓,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需求增速明显下降,全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21亿吨,同比增长2.5%,远低于2000-2008年8.4%的平均增速,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全年汽油表观消费量6704.9万吨,同比增长5.5%;柴油表观消费量1.39亿吨,同比下降0.2%;煤油表观消费量1497万吨,同比增长17%.2009年中国炼油工业逆势上扬,成品油产量2.28亿吨,同比增长9.4%,远高于2.5%的成品油消费增速.成品油市场由金融危机前的"供应偏紧"转为"供应宽松".中国推出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国际油价联动更为密切.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继续向好,汽油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柴油需求增速大幅回升,煤油需求增速回落.国内炼油能力继续扩张,成品油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加.预计2010年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38亿吨,同比增长7.7%;成品油产量2.43万吨,同比增长6.7%,市场仍将延续"供略大于求"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受国际油价影响,2008年国际市场液化石油气(LPG)价格呈先暴涨后猛跌的走势.全年全球LPG产量为2.39亿吨,比上年增长4.37%;LPG需求量为2.39亿吨,比上年增长4.82%.2008年国内LPG市场也出现巨大变化:产量、消费量双双下降;进口大幅缩减,出口猛增.全年我国LPG产量为1860万吨,同比下降4.4%;消费量为2150万吨,同比下降8%;进口量为260万吨,同比减少35.9%,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8年我国新增LPG船运能力是报废能力的18倍,船舶老化现象已得到根本改变,但整个行业面临运力严重过剩、市场竞争过度、效益大幅下滑的局面.同时,动荡的国际市场环境对我国LPG进口企业影响巨大,一些进口企业在困境中寻求增加转口贸易.随着经济的复苏,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原油和LPG价格都将再次攀升,但不会达到2008年的水平;国内市场2009年LPG产销量都将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8.
2009年上半年,中国沥青总产量为637万吨,同比增长54.9%;净进口量为180万吨,同比增长6.5%;在沥青冬储需求的支撑下,表观消费量达815.5万吨,同比增长41%;但终端实际需求低迷,预计实际消费量仅为350万吨。上半年国内沥青价格和进口沥青价格随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而走高,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下半年,随着沥青需求旺季来临,加之国内经济日趋回暖和原油价格继续走高,同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支持下,沥青市场终端需求将较上半年有明显好转。预计2009年全年沥青的表观消费量为1400万1500万吨,国内市场供应量继续维持在高位。沥青价格将在第三季度摆脱盘整期开始上涨;第四季度可能有所回落或维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2008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达到20067万吨,比上年增长9.5%.进口依存度估计已上升到52%.全年原油净进口量增长9.9%,达到17516万吨;成品油净进口量大幅增长19.4%,增至2184万吨.在成品油中,汽油净出口量只有4万多吨,是自1993年以来最少的一年;而柴油净进口量较上年猛增484%,达到562万吨,创15年来的纪录;燃料油净进口量减少到1436万吨,为近8年以来的最低.由于天然气和国内炼厂液化石油气挤占市场,液化石油气进口量继续下降,降幅为36%,进口量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60万吨,进口量所占市场份额降至9%.预计2009年下半年中国成品油需求会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而恢复增长,2009年全年成品油需求量比2008年略有上升.石油进口依存度上升的长期势头仍将保持.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05年,在国际高油价的影响下,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石油产品)比上年下降了5.2%,降为14361万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加快,使得原油净进口量仅增长1.4%,达到11902万吨;进口燃料油和采油大幅减少,汽油和柴油出口增加,成品油净进口量比2004年的2642万吨减少53.9%,降至1746万吨;高价格还抑制了对进口液化石油气的需求,进口量5年来首次下降,由638.61万吨降到614.12万吨。乙烯新装置投产使石脑油进口大增,2005年全年的进口量同比增长5.86倍。石油净进口额比上年增长14%,达到491.97亿美元。展望2006年,建立节能型社会的需要将推动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改革;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使石油消费量的增长比2005年有所加快。预计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增长6%,达到3.33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在2005年暂时降低后,2006年将稍有回升,但可能仍低于2004年的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