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物价》2004,(12):38-38
阅读:据《南方周末》报道,今年6月份高调亮相的两家温州财团国庆节前陡生变数,两家财团高薪礼聘而来的职业经理人担任总裁不过两三个月就挂冠离去。4个月前,他们俩都对温州这片陌生的土地满怀憧憬,如今他们对在那里的感受却是“憋气”和“伤心”。中瑞董事长郑胜涛6月初曾向媒体表示,试图走出一条新的路来,“新路”的第一步,就是打破家族制的温州企业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2.
钟朋荣 《商界》2006,(4):42-43
近年来,温州出现了两个新概念;一个是“财团”,一个是“炒”。这两个概念的出现说明什么?说明一部分温州人要由“马”变成“人”。所谓“马”,即当牛做马。20多年来,温州人主要通过产业经营,即通过实实在在地造皮鞋,造打火机,通过“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通过“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了巨额财富。在中国股市最火爆,全国五六千万人炒股的情况下,温州那么多有钱人,几乎无人炒股。  相似文献   

3.
2004年11月4日,在“2004CCTV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揭晓颁奖典礼上,温州获得“活力城市”奖杯,代表该市的五位嘉宾在颁奖仪式上集体亮相——中瑞财团董事长郑胜涛,大虎打火机总公司董事长周大虎,正泰集团总经理南存辉,苍南总工会主席黄正瑞、个体户章华妹。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16日,由温州当地9家知名民营企业——神力集团、奥康集团、法派集团、泰力实业、国光房产、远洋眼镜、耀华电器、星际实业、新雅投资集团——联合注资成立的中瑞财团正式挂牌成立。财团注册资本5800万元,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民营财团。据报道,该财团可以调动的资本多达100亿元,在投资方向上,财团将致力于投资地产,金融和资本运作,并有意接手德隆系旗下的部分优质企业进行重组。据媒体报道,就在中瑞财团宣布成立的同一天,温州当地另外7家民营企业组建的中驰财团也宣布成立,号称可以运作的资本超过30亿元。对于民营财团风生水起的最新气象,我们该如何看待?对其运作的风险,又如何评估?为此,《商界名家》特别连线浙江大学资本市场与会计研究中心,请该中心主任、国际金融专家汪康懋谈谈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四川物价》2006,(2):27-27
阅读:据《上海证券报》报道,遭遇2005年炒房滑铁卢后,炒煤又遇国家投资煤矿政策的准入瓶颈,手持巨资的温州商贾开始将眼光投向了改制中的北京国企产权。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表示:“春节后,受北京产权交易所的邀请,我们促进会将组织一个温州企业家考察团,进京调研北京国仓产权项目。随团前往的企业都实力雄厚,包括温州两大财团之一的中驰财团,温州最大的汽配企业冠盛汽配公司等”。  相似文献   

6.
《浙商》2011,(21):66-67
温州当下的困境,引发了诸多争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温州模式”已死,拯救温州将赔上中国。而挺温派则认为,温州无需救助,“温州模式”已经被历史无数次地证明,是最市场化的模式。救温州会否让地下钱庄解套,却无法泽被中小企业?救温州会不会重新激活衰退的楼市而让实业空心化进一步加重?救温州是“救中国”还是“赔上中国”?本刊特此摘录相关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温州,一片四季温暖的大地,一座活跃创新的城市。这里的经济被称为“温州人经济”,这里的“温州模式”、“温州速度”和“温州商人’享誉海内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温州人引领着时代潮流,在改革的大潮中起起落落,并最终赢得了中国和世界肯定的目光。  相似文献   

8.
刘凌云 《新财富》2005,(1):90-92,94
商业模式的创新者们,2004年收获了丰厚的回报:网络游戏把陈天桥、家电连锁经营将黄光裕与张近东送上财富的顶峰;随着聚众传媒、分众传媒的圈楼而起,虞锋、江南春也有望登上《新财富》“500富人榜”。而如温州财团、传媒投资、汽车金融、民营医院之类同样在2004年展现了强劲活力的商业模式,虽然并未直接创造令人瞩目的财富新星,但它们所代表的商业方向,未来将更深刻地影响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9.
4月9日,温州人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创建的”哥斯达黎加中国产品工贸园”在温州正式启动金融、产品出口、出口信用担保等多边战略合作配套工程。这是敢闯敢干的温州人大兴“海外开发区”的一大创新之举,它为温州人从“办市场”到“建园区”转型升级“走出去”又添上一抹重彩。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加入WTO,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已是必然趋势。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发源地,被誉为“民营之都”,曾以“温州模式”闻名全国。温州模式是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产权清晰、内源积累、区际贸易”的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向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一提到温州,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将其与“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服装名城”挂起钩来。甚至连“炒房团”“、炒艺术品团”也以温州团最为知名,在一定程度上被奉为投资风向标,由此温州经济的发展可见一斑。温州究竟有怎样的“成功秘笈”?温州市副市长孟建新介绍了温州的有关做法。  相似文献   

12.
白灵 《商界》2007,(12):30-32
温州,中国民营经济的象征。 然而2006年.温州生产总值1834.38亿元。同比增长13.3%。从总量上看。在长三角城市中退居第七位:增速更是落在了第十五位,在浙江省居倒数第二位。有观点认为:“温州模式”不可避免地路入衰退! 这一次.“温州模式”如何破题?100多家企业静候上市。数十家企业准备引进战略投资者…… “温州制造”转向资本市场.标志着一个全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单纯依靠生产能力壮大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资本力量取得主宰.中国民营经济即将进入资本运营时代。而这.也许是整个“中国制造”升级的必由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苍南跟“假冒”叫板沈英甲苍南不是“冒险家”的乐园,工商部门以自己的行动铸造了一柄“斩假”利剑。中国的温州是个出新闻的地方,而温州所辖的苍南县又是温州出新闻的地方。与苍南有关的新闻是什么呢?站在钱库镇或龙港镇楼房对峙仿佛峡谷般的窄巷中,临街人家全都传出...  相似文献   

14.
事件     
《光彩》2004,(7)
私营企业成立“级别”最高的中共党委6月1日,中共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在上海成立,这是目前中国私营企业中“级别”最高的党的委员会。在上海29万户民营企业中,这是首家直属于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的私营企业党委。在成立大会上,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向集团党委赠送了一把金舵。“这象征着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纳入了党制定的航线。”37岁的王均瑶说。据介绍,中共均瑶党委成立后,一面要定期向中共上海市社工委汇报作,积极发展企业党员,开展组织生;另一方面要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商,做好“经营者的高参”。温州9家民营企业组财团6月2日,温…  相似文献   

15.
杨育谋 《现代商业》2004,(11):34-36
温州鞋再结“火缘” “火”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把蒙昧化为了灰烬,点燃了理性之灯。但是.在暴力者的手里.“火”却走向了文明的反面。在温州人眼里,这个文明的代名词浑身挂满了羞愧、耻辱、委屈和愤怒。这个中国的犹太人群落天生有恐“火”症、特别是那些鞋商们,简直是谈“火”色变。温州鞋业的历史就是一部焚烧与重生的历史,一部“涅槃”史。  相似文献   

16.
陈祥德 《财经界(学术)》2014,(18):160-160,163
随着温州“金改”措施的逐条落实,温州中小企在财务管理上迎来了很多机会。本文先分析“金改”前温州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普遍存在问题,再归纳分析温州金改的具体措施,最后提出在“金改”当下,温州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机遇和具体措施,希望对当下的温州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郑烨 《理财周刊》2005,(3):90-91
温州,在这个习惯于到处炒出利润空间的“中国犹太人”的大本营,突然的“炒”声寂静显得尤其怪异。  相似文献   

18.
金少策 《浙商》2009,(12):48-50
除了和中瑞财团的纠纷,温州人金福音目前染上的官司不少。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网站的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发现,3年之间,涉及上海人民企业集团的被执行案件高达35个,加上和金福音个人相关的被执行案件有近50个。  相似文献   

19.
郑宇民 《浙商》2011,(23):52-53
温州要不要救?温州是中国的温州,我们对温州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经济发展,陌生的是它的文化传承。其实温州人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今年的“7·23”追尾事件,温州人全民动员、紧急救援,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要不要救?救急天经地义,责无旁贷。小伊伊就是在近乎无望的情况下面被温州救出来的。这就是温州文化的彰显。  相似文献   

20.
《WTO经济导刊》2008,(7):20-21
北京。金融街。高楼林立,财团云集,商场.酒店、公寓、企业集团交相辉映。在这一条“流金的大街”东侧,在众多蓝灰色玻璃幕墙的建筑中间。一座米黄色的建筑格外惹人注目,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