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并迈向互联共享文明。在线旅游作为互联网+的杰作,在重构旅游市场、重建旅游产业链、变革旅游营销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旅游电商人才的缺失问题。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应该怎样培养旅游电商人才,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与传统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旅游电商市场的优势和旅游电商人才的市场需求特征,从民族地区高校旅游专业的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学业评价等方面探讨了旅游电商人才培养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不破不立的思想和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突破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瓶颈。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类型多种多样且品质较高,这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陕西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其起点作用。因此,本文就陕西省内的文化遗产进行探讨,并提出陕西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昂普分析和HELP模式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四个基础,并依据一定文献基础和研究结论,总结和提炼了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路径及六种发展模式,以期为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类型多种多样且品质较高,这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陕西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其起点作用.因此,本文就陕西省内的文化遗产进行探讨,并提出陕西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宏村在2000年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凭借开发旅游资源加速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是,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外围村落居民的收入造成了负面影响,表现为外围村落居民收入的增长率明显落后、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降低等。政府应从全县旅游一盘棋入手,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在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运作的同时,扶植当地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全县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增加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化遗产及遗产旅游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旅游融资问题却成为制约其旅游发展与保护的重要瓶颈。本文分析了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融资对于实现遗产资源保护、推动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及提升文化遗产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剖析了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融资所面临的融资门槛高、力度小、渠道窄等问题与现状。结合国家新的金融政策和国家旅游发展战略,以武当山为典型案例,本文提出了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融资途径。  相似文献   

7.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随着多功能农业的倡导与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地休闲农业的开发得到重视。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生产价值、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本文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分析了其休闲农业的开发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开发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于发展新阶段的中国,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的核心问题之一,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休闲农业利用乡村特有的农业资源和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以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为载体,通过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渴望,发展出的依托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体验的一种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进一步弄清缅甸古代阿瓦蛙币的铸造及流通情况,本文结合历史资料及分析,对亚洲稻作文化作全方位研究及考证,并谈些认识与看法. 一、灿烂的亚洲生产模式-"稻作文化" 古老的东方文明-稻作文化自古就是亚细亚人民赖以生存的农耕模式之一,其以农业立国,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方式,以农业生产根本理念贯穿整个社会发展的始终.因而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无一不与稻作文化有关联,形成了世界上农业发源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冯玮玮  魏辉 《时代金融》2012,(14):122-123
本文从构建主义原真性原理出发,通过对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了白裤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互动的角度,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出增强构建主义原真性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冯玮玮  魏辉 《云南金融》2012,(5Z):122-123
本文从构建主义原真性原理出发,通过对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了白裤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互动的角度,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出增强构建主义原真性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张琦 《时代金融》2015,(8):52-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第三产业生机蓬勃。其中,旅游业更是被誉为"永久的朝阳产业"。旅游业方兴未艾,文化遗产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已日渐凸显。然而,文化遗产旅游作为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却在旅游开发中频遭破坏,与旅游经济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实现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莫高窟为例,简明阐述莫高窟旅游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经济学视角提出发展建议,从而达到遗产保护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红色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旅游经过10余年的发展,本着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开发原则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生动地进行了政治宣传,灵活地开展了革命教育,切实地丰富了旅游产品,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产,全面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当然,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今后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科学规划合理的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加强红色旅游区域之间的合作;融入地域文化,整合旅游资源;将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扶贫相结合;优化景区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力度推广红色旅游。  相似文献   

14.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要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利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实现乡村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利用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利用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利用现状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业旅游是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解决农民收入低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发展农业旅游中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认为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在于解决与行业特性相关的外部性和“公地悲剧”问题,并且应当尤其重视农民利益的实现。文章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农业旅游开发的管理模式,引入了科学的村民联合自主开发模式并提出初期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观光农业旅游作为体验农业生产、生活与休闲的产业旅游的一种新的发展业态,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出现的一个旅游开发方向。近年来,黑龙江海林市依托区位生态资源,以开发"森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态旅游、水能"四大产业为新的方向,不断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海林市观光农业发展现状与区位  相似文献   

17.
高续增 《银行家》2003,(6):56-61
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早早就独立地创造出了辉煌的农耕文化.许多种文明的发展进程都止步于农耕文化阶段,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的波澜中,它们留下的遗迹绝大多数成了考古学家面前的谜团.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却从未间断地一直绵延至今.怎么看待这一历史现象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土族婚礼文化为例探讨了民族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从分析土族婚礼的传承现状及其在民族旅游中的发展现状入手,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阐释了土族民族旅游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性。认为必须依靠保护制度的完善和人们保护意识的提高,才有可能达到民族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就其广泛的外延而言,大体包括文物、建筑群、古遗址等三类。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历史文化高度发达和对人类文明巨大贡献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进入新世纪后,做好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对其的无偿投入,应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和原则。但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理顺并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文化遗产资源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人类历史的见证,它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深刻的,文化遗产资源应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纵观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都由文物部门管理,这符合文化遗产资源的性质和文物部门的职责,但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下,曾经早已明确定位的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出现了多重管理的现象。应明确,文化遗产只有归口文物部门管理,才有保障。因为,文物部门是以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益为目标,经济效益则从属第二位的,这与旅游部门以追求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的特点有着巨大区别。定位的不同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为支持“三农”,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转型目标,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从甘肃省陇东地区农耕文明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中提炼精髓,开拓性地设立了“农耕文明”涉农个人贷款品牌。2010年5月20日,第一笔涉农个人贷款业务发放。目前已累计发放支持甘肃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地区妇女创业、新农村建设等涉农个人贷款1.1万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