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盛江  王利民 《活力》2009,(9):38-38
一、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的现状(一)立法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其立法规定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变更逮捕是实施逮捕强制措施的补救措施。其次,启动变更逮捕措施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立法现状的分析 对立案阶段的法律监督问题,我国<宪法>及<刑事诉讼法>对此都作了规定.<宪法>第129条和第135条是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立法的原则性、宏观性、普通性的规定,<刑事诉讼法>通过第7条、第8条、第86条、第87条的规定将其具体化,而其中一条极为重要也是最为具体的规定是<刑事诉讼法>第87条的表述:"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张厚国 《活力》2005,(10):151-151
修改后的刑诉法进一步强化了法律监督,完善了法律监督的内容。在立案监督方面,刑诉法第8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应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这一规定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公安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出现的有案不立、有罪不究、  相似文献   

4.
李晓明  王晓冰 《活力》2011,(17):36-3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相似文献   

5.
岳政军 《活力》2010,(14):65-65,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讼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对于不批准逮捕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理由。不捕案件说理就是根据这个法条的规定开展的工作。不捕案件说理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案件.经审查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后.在向公安机关送达《不批准逮捕决定书》的同时,针对为什么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从犯罪构成、证据、逮捕条件、法律适用、犯罪危害与诉讼风险等方面充分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6.
孙士宏 《活力》2010,(12):95-95,97
刑事立案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实施国家法律监督,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不受侵害.防范司法腐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维护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  相似文献   

7.
刘树军 《民营科技》2010,(10):94-94
逮捕措施是一种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现浅谈一下捕后变更强制措施问题。  相似文献   

8.
姚瑶 《活力》2011,(12):131-131
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公检法机关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强制方法。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刑事强制措施有五种: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而实际上适用强制措施的权力主要集中负责侦查职责的公安机关手中.由于强制措施都会不同程度的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为了保障人权.防止强制措施的滥用。有必要对公安机关适用强制措施进行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9.
王岐岭 《活力》2010,(8):197-197,199
职务犯罪初查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专门职权。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这里所指的审查,即立案前的审查和调查.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初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对于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案件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对检察院不批捕案件的处理比较随意,违背了立法精神,因此检察院有必要对此加强监督.根据工作经验,试分析检察机关对不批准逮捕案件及其执行监督的必要性和监督方法,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不起诉是指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对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后,认为具备了所规定的情形时做出的具有终止诉讼的法律效力的决定。修改之后的《刑诉法》对不起诉制度的范围作出了更加细致和广泛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目前看来并不是十分完善和合理的,任然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本文针对不起诉制度的变更和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改进建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一、劳动合同变更的原则 <劳动法>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因此劳动合同变更的原则同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强制范畴中与行政强制执行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或者行为等采取的强制行为。由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没有强制执行权,强制措施便成为其行政强制的主要内容,它一方面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被撤销、被确认违法案件的多发领域。对强制措施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是有意义的。一、工商行政管理强制措施的特点一是边界模糊。据统计,立法实践中出现过的强制措施有260多种,但要…  相似文献   

14.
一、职务犯罪初查制度概述 职务犯罪初查制度是我国司法机关的独创,该制度起源于检察机关的办案实践,但是已经为规范性文件所吸收,而成为一项制度.199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规定:"侦查部门对举报中心移交举报的线索进行审查后,认为需要初查的,应当报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  相似文献   

15.
76、房屋已办理转移登记,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尚未变更,房屋所有权人可否将房屋进行抵押?《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房地产转让或者变更时,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申请房产变更登记,并凭变更后的房屋所有权证书向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更换或者更改土地使用权证书”,房屋办理转移登记以后,房屋所有权人应当按这一规定更换土地使用权证,然后再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因为抵押登记是房地产权属登记的一个种类,也应按权属登记关于房屋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即将于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中明确提出了转移登记和变更登记。条例第二十八条提出:“经登记的房地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在有关法律文件生效或者事实发生后申请转移登记:(一)买卖;(二)交换;(三)赠与;(四)继承、遗赠;(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三十二条提出:“经登记的房地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权利人应当在事实发生后申请变更登记:(一)房地产用途发生变化的;(二)房地产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发生变化的;(三)土地、房屋面积增加或者减少的;(四)房地产分割、合并的;(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  相似文献   

17.
会计政策变更与滥用会计政策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念的界定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过去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也就是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各期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应当保持一致,不得任意变更,但是其它法律、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另有规定的除外。  相似文献   

18.
杨怀忠  石大勇 《活力》2010,(14):80-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由此可见:“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逮捕三个条件中首要的条件。《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试行)第73条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说明认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李伟 《活力》2009,(15)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8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检察机关是我国唯一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在检察机关的职责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工作开展的是否顺利,影响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20.
华方君 《活力》2011,(11):27-27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层检察工作的检察官。在对举报人所处境地非常同情、对当事检察院所处尴尬局面非常无奈的同时.仔细思索何种原因使这当事双方都处在这尴尬的局面之中,笔者认为,主要是国家法律对举报人和证人的保密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我国举报人和证人权利的法律缺陷 近年来.我国开始注重对证人权利的保护。虽然没有专门的证人保护法,但也在相关法律中对此作了规定。如《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肋、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