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银行风险管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冲击与挑战。农业银行应该从风险管理理念、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退出速度、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着手,适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陈航 《金融论坛》2011,(12):106-112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创新需求的动力入手得出创新是中国银行业提升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动力,但应遵循理性的金融创新路径,必须与经济发展的程度、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体系防范风险的能力相匹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如下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相结合的对策:加强金融监管,扩大监管范围,注重金融创新中的风...  相似文献   

3.
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民族保险业呈现出快速成长的势头.但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金融危机迭起,金融市场风险因素快速增长,来源扩大;金融市场风险所包含的能量明显上升,金融市场风险由一般风险程度上升为危机程度的几率提高.作为我国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和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保险企业,虽然没有受到金融风暴的直接冲击,可是,在金融市场发展中,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派生出自身较为庞大的市场,从而与保险、证券等形成既相互联系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的基金等市场.当某一市场爆发的危机较为严重时,彼此的联系就会使另外一些市场难以独善其身.因此,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寻求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保险业面临的风险与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良 《中国金融》2000,(1):50-51,55
一、当前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一)保险机制本身的风险从一般概念看,保险企业就是经营风险、提供经济保障的企业。“经营风险”,实质上是指保险企业作为中间者,通过对特定风险的识别和分类,将特定风险在众多被保险人之间分散。“提供经济保障”,则是指保险企业向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接受众多被保险人转移的风险,同时向被保险人提供数倍于保险费的保险金额保障。可见,保险经营过程本身就伴随着很大的风险。此外,保险对象产生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导致保险赔款支出(或保险成本)也具有不确定性。在保险经营中,按以前的损失资料…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重视不够,只重视内生风险不重视外生风险等问题的现状。探讨了以上不足对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影响及其形成的原因,指出我国保险业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需要,改变当前"一行三会"互不隶属的状况,修改《人民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推进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两种模式: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实行单一的大监管模式和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分业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7.
2008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凸显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后危机时代加强和强化金融监管职能具有重要意义.重塑监管理念、健全监管机制、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是进一步改进金融监管工作的关键,以此达到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化解,实现金融业安全稳定和良好运作秩序的金融发展目标,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峰 《时代金融》2013,(12):79-80
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震荡,直至下一轮增长到来前的这个阶段,全球经济已经摆脱大幅下挫的局面,从目前经济形势来看,虽已趋于平稳或小幅震荡,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世界经济由此步入了后危机时代。本文将分析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特征,试图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后危机时代中的生存、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为切入点,对次贷危机的原因进行透视,找出其中蕴含的风险因素,为后危机时代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和金融市场稳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后危机时代,在外需扩张仍受限,经济复苏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的背景下,经济如何较快的增长?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经之路。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国民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1979年我国保险业复业以来,风险一直伴随着我国保险业的成长。以1990年第一篇关于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文献为起点,国内学术界为推动保险业风险管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合历史的脚步,以风险识别为主要探讨对象,本文从十多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中找到了一点点认知演进的足迹。在全球金融危机渐渐远去,后危机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认识我国保险业过往风险历程以及研究成果,对指导将来的实践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回顾了2010年保险监管工作的主要情况,对当前保险监管面临的复杂形势进行了准确、细致分析,然后对2011年的保险监管工作作出了部署,提出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继续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严肃查处保险领域重点案件,加强保险公司内控监管,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不断加强监管自身建设,认真做好"十二五"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对美国信用卡危机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美国相比,我国信用卡产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并未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市场拓展速度不断加快,风险控制要求更高,外包经营需求显现。但由于多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产业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各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信用卡业务发展中,要平衡市场拓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转型中谋发展,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注重产品与业务创新,密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从各个环节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借助后台业务外包加速产业价值链整合,促进国内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保险消费观视角分析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确保险消费观的研究,不仅对我国保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完善我国保险市场,实现我国保险业的科学发展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保险消费观,是以风险转移为先,以购买经济保障为本,以互助共济为己任,以最大诚信为最高准则,以保险作为生存必须品,以可持续消费为目标的保险消费理念体系。保险保障形式是整个保障体系中最普遍、最经常、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防灾救灾形式,它和社会保障共同处于整个防灾救灾体系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很多国家金融业形成重创,保险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反观国内保险业,近年来带有投资性质的保险衍生产品的无序扩张也造成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保险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险业应坚持保险产品保障本质,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坚持保险投资安全原则,确保保险资金稳健运用;重视发挥风险预防功能,推动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发挥商业保险专业优势,承担社会保障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不断丰富保险文化内涵打造行业科学发展的文化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进元 《保险研究》2009,(11):22-25
研究和探索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形成行业生存与发展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引领和凝聚全行业干部职工,把握机遇,化危为机,全面推进保险事业沿着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阔步前进,意义重大而深远。保险行业文化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当前基层行业文化建设应从信守承诺的诚信要素、兼济天下的责任要素、自觉自律的合规要素、共赢共进的合作要素、彰显大爱的慈善要素和锐意进取的创新要素几个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17.
数据就是价值,数字就是生产力。近年来,银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疫情冲击更进一步加深了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普遍共识。笔者在广泛开展实地调研、问卷座谈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山东省银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在优化完善机制、支持实体经济、改进服务方式、防范重大风险、参与社会治理等八方面的良好成效,深入剖析了机制、数据、人才、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聚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突出高频化金融服务场景、厘清差异化实施路径、筑牢信息安全基础、提升金融监管水平等优化改进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这两个角度,对银行新建投资和并购两种对外投资模式的选择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并购是中资银行拓展海外市场的理性选择。并结合中资银行已开展的海外并购活动,得出后危机时代中资银行施行“走出去”战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欧美网络保险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保险业正经历着一次重大变革。欧美国家的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为代理人、客户、潜在客户、合作伙伴提供各种服务,大幅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业务效益、内部运营效率和合作有效性。本文主要分析了欧美网络保险的发展状况,并找出我国发展网络保险的差距。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有利环境,重点解决网络安全、风险控制和网上支付等技术瓶颈,全方位发展网络保险,以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高效、快速发展,使之以全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  相似文献   

20.
    
In today’s interconnected digital world, cybersecurity risks and resulting breaches are a fundamental concern to organizations and public policy setters. Accounting firms, as well as other firms providing risk advisory service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clients’ potential and actual breaches. Organizations cannot, however, eliminate all cybersecurity risks so as to achieve 100% security. Furthermore, at some point additional cybersecurity measures become more costly than the benefits from the incremental security. Thus, those responsible for preventing cybersecurity breaches within their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ose providing risk advisory services to those organizations, need to think in terms of the cost-benefit aspects of cybersecurity investments. Besides investing in activities that prevent or mitig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ybersecurity breaches, organizations can invest in cybersecurity insurance as means of transferring some of the cybersecurity risks associated with potential future breaches.This paper provides a model for selecting the optimal set of cybersecurity insurance policies by a firm, given a finite number of policies being offered by one or more insurance companies. The optimal set of policies for the firm determined by this selection model can (and often does) contain at least three areas of possible losses not covered by the selected policies (called the Non-Coverage areas in this paper). By considering sets of insurance policies with three or more Non-Coverage areas, we show that a firm is often better able to address the frequently cited problems of high deductibles and low ceilings common in today’s cybersecurity insurance marketplace. Our selection model facilitates improved risk-sharing among cybersecurity insurance purchasers and sellers. As such, our model provides a basis for a more efficient cybersecurity insurance marketplace than currently exists. Our model is develop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firm purchasing the insurance policies (or the risk advisors guiding the firm) and assumes the firm’s objective in purchasing cybersecurity insurance is to minimize the sum of the costs of the premiums associated with the cybersecurity insurance policies selected and the sum of the expected losses not covered by the insurance poli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