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人才战略,我国将积极扩大博士后招收数量,努力发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争取3年内实现招收人数、在站人数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据人事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当前是我国博士后事业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日益临近,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际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博士后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必须积极发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努力  相似文献   

2.
人事都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博士后制度作为我国组织高水平科研活动的有效方法和加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十多年来,这一制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初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队伍。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0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了900多个博士后科研  相似文献   

3.
1985年7月,经一些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提议,尤其是在李政道教授的大力建议下,国务院批准试行博士后制度,其宗旨是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和新学术带头人。中国博士后制度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加以组织、实施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的人才科研训练制度。中国博士后制度作为一种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的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是一条快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成功之路,是一种组织高水平科研活动的有效方法,足加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2016年津洽会人才智力引进板块系列活动之中的博士后人才与项目引荐会和环渤海暨京津冀区域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于分别4月15日和16日在中国(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举行。河东区人力社保局积极组织大有天地(天津)有限公司参加了博士后人才与项目引荐会,组织天津欧诺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艺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八家驻区企业参加了环渤海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共为京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3):174-174
为加强全国经济史学科博士后之间的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史学研究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研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贡献高水平智力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正为加强全国经济史学科博士后之间的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史学研究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研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贡献高水平智力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与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七届全国经济史学博士后论坛,拟于2020年10月16—18日在厦门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陆海交汇: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变迁"。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5):F0003-F0003
为加强全国经济史学科博士后之间的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史学研究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研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贡献高水平智力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及《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经济史学博士后论坛”,将于2015年12月中旬在武汉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历史上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5):F0003-F0003
为加强全国经济史学科博士后之间的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史学研究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研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贡献高水平智力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审计大学新经济研究院、中国经济史学会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全国经济史学博士后论坛,拟于2019年11月9—10日在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经济发展历程: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全国经济史学科博士后之间的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史学研究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研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贡献高水平智力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委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经济史  相似文献   

10.
建学术高地,聚社科英才,创一流业绩,为实现跨越转型发展和服务西部强省建设增添新动力。3月29日,陕西省社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隆重举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全立,陕西省副省长郑小明,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副主任、省人大原副主任、省高层次人才开发促进会会长邓理,共同为陕西省社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陕西省社科院院长杨尚勤致辞,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省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雷宝岐,中国社科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钱伟分别讲话,省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亢保民宣读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批复文件。陕西省社科  相似文献   

11.
正为加强全国经济史学科博士后之间的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史学研究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研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贡献高水平智力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商业文化遗产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12.
正为加强全国经济史学科博士后之间的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史学研究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研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贡献高水平智力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会承办的第四届"全国经济史学博士后论坛"拟于2017年9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主要包含如下子议题:  相似文献   

13.
陈锡安 《江苏经济》2001,(10):25-26
“九五”期间,江苏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作“九五”计划和2010年纲要》,《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件,强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为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江苏拥有各类人才390多万,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设有博士后流动站7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4个,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近1100人,70%的博士后出站后留在江苏;全省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已有121个,约有67万人通过市场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4.
“北京2009博士后人才引荐会”上,看不到人山人海、供大于求的场面。3月28日,在北京海淀展览馆引荐会现场,用人单位竞相开出优厚条件,希望得到博士后们的垂青。8家农业合作社也现场“摆摊”,拿出10个项目希望与博士后合作。  相似文献   

15.
图片新闻     
梁生树 《当代陕西》2011,(4):M0002-M0002
3月29日,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子仪式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全立,副省长郑小明,省决策咨询委副主任,省人大原副主任,省高层次人才开发促进社会会长邓理,共同为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  相似文献   

16.
图片新闻     
何玲 《当代陕西》2011,(4):41-41
3月29日,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子仪式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全立,副省长郑小明,省决策咨询委副主任,省人大原副主任,省高层次人才开发促进社会会长邓理,共同为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  相似文献   

17.
俞磊是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他来到扬州大学工作。在这十多年里,他担任的职务异常丰富——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研究人员、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副教授、访问学者、省科技镇长团团员、人才办副主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科学家、董事长。  相似文献   

18.
据《南方日报》报道,深圳市委、市政府近期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涵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各个环节,覆盖院士等高精尖缺人才、博士后等基础研究人才、高校毕业生等中初级人才、工匠等技能人才以及创客人才等各级各类人才群体。  相似文献   

19.
“博士后公寓”“创业人才公寓”“银行家公寓”……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人才公寓”近年来在长三角城市中遍地开花,成为各地争夺人才、留住人才打出的又一张王牌。这些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一幢幢公寓,为外来客筑起了梦寐以求的安乐窝,同时也见证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竞争进入发掘人力资源的“智脑型”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正>2010年6月19日上午,由福建省科技厅、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清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共同主办的"清华博士后项目专场推介对接会"在福州温泉大饭店召开。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堂杰,清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秘书长、动力工程和电动汽车领域专家宋凌珺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