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往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界定了交往范畴,论述了交往与生产、生产力、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以交往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中心-交往构成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以交往为中心的马克思交往理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构建也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交往论,两者辩证统一.因此,科学有效地将以交往为中心的马克思交往理论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观构建中,有利于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3.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生存和活动方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目标。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互动发展。文章阐述了交往的历史演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分析了交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希望从理论最终回归实践。诠释马克思交往理论对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交往”的含义和内容,指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伴随着整个人类发展的进程,贯穿于人的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前形势下,应正确对待交往理论,认识到它对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内外形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地论断,其目的在于为解决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式贡献中国智慧,在逆境中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文章从马克思的交往观理论出发,深刻剖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马克思交往观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丹 《改革与开放》2012,(8):130-131
进入21世纪,全球处于“世界一体化”阶段,新技术革命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形式——网络交往,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此时,我们借助于马克思的交往观,从而正确、科学的认识网络交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网络交往的最终发展趋向是现实交往.  相似文献   

7.
姚华 《魅力中国》2013,(19):274-274
所谓马克思劳动观是指,在总结人类关于劳动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劳动的社会历史地位(包括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劳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劳动概念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当年马克思对劳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苦的理论探索过程,正是在对劳动问题的探讨(追求真理)和为劳动者谋福利的斗争实践(实现价值)中,马克思的劳动观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王红征 《特区经济》2011,(3):303-304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劳动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使劳动过程同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循环过程实现了本质的统一。21世纪人类进入生态时代,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与良性循环已成为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因此,重新探讨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尤其是站在循环经济的角度对这一思想深入研究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也从本质上揭示了本次金融危机的本质和根源。并且随着马克思的《资本论》重新在世界范围内热起来,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中国,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也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资本论》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及其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讨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价值形成(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价值抽象与价值转化,价值形成(或创造)与使用价值生产(或财富创造),以及生产性劳动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讨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城乡关系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史的考察中,人们发现,“正是在创立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城乡差别的现实问题”并进而“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把城乡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进行论述,形成了丰富且具有预见性的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  相似文献   

12.
熊欧丽 《魅力中国》2011,(5):374-374
在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中,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争论已久,它们都主张保护自然环境,维系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焦点就在于对“人类中心”这一概念的认识。马克思真实地指出了人类中心的思想基础,这就是人只有把人自身的本质作为一种价值存在看待时,才会有所谓的人类中心问题。以人的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类中心的思想基础,才是一种合理的人道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3.
网络交往:信息时代的新交往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已和网络息息相关。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史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网络交往逐渐显现于人类交往的领域。网络交往是物质化交往,和传统交往相比,网络交往具有个性化与群体化相交融,符号化和短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以“资本”为中心来构建和展开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按照资本的运动规律和过程把自己的理论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主要论述了资本生产的前提、资本生产与再生产问题;二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论述了资本的循环、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三是资本生产的总过程,在资本生产和流通的基础上,主要论述各种类型的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和支配。在这三大部分中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的资本营运理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5.
吕越 《魅力中国》2014,(26):215-215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从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创立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社会主义价值论奠定了基础,而且具有现实价值,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交往的伦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文明 《理论观察》2006,42(5):59-60
网络交往使人的交往方式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使人类进一步意识到:随着网络交往引发的问题的凸现,确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指导人们作出合理的行为抉择,便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张晓红 《魅力中国》2014,(24):260-260
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突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实践结构,将主体间关系引入实践结构,把实践看作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关系相统一的结构,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韩平 《北方经济》2003,(11):35-36
目前,我们要预言新经济的全面到来还为时过早,但以网络、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进步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已成为现实。从实践看,网络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深刻地改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与传统交往方式不同的新特点,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19.
刘江  许佳 《魅力中国》2011,(6):45-46
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马克思运用唯物辨证法来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他通过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原则、主要内容及与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比较等方面进行阐述,得出探索和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为。马克思的实践是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又与科学理论具有统一性,这是对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一次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