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两权分离从一开始就是国有企业的一种属性。目前,在不存在完善的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且不存在国家和市场体系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改善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评价机制,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人事监督的一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所有者的"团体"化是造成国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源.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所有者是一个"团体",而"团体"是无法直接监督和激励其代理人的,通常是选一个代表(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来行使委托人的权利,而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并不是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者,它不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没有积极性去监督经营者,因为监督要付出成本,且对经营者的监督是很困难.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目前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当前特别应强化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并从所有者和经理人市场两个方面论述了强化约束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同时提出还要重视思想、文化、道德等非制度因素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作用,在制度安排与非制度因素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郑亚光  饶翠华 《新智慧》2004,(3B):18-19
在当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是促进国有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当务之急。笔试图以契约理论为视角,就构筑国有企业国家财务监督、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市场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股份制外部约束机制缺乏的情况下盲目推进股份制改造,可能会使国有企业从一种低效率走向另一种低效率;同时,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旨在通过其他产权主体的加入来提高国有企业效益的改革思路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对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由于缺乏竞争性环境,国家不得不负担低效率企业的全部监督成本,其他产权主体搭国家的便车,国有资本的收益可能更低。鉴于此,国企改革应该是产权、环境和管理改革三位一体,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一、从理论上分析,财务总监委派制应当是企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在“两权分离”情况下,所有者通过委派财务总监,代表其履行对经营者的监督权,以加强所有权监督,维护其利益的一种经济监督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加之经营者直接控制着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经营者以牺牲所有者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或团体)利益最大化的所谓“败德”行为。所以,现代企业制度下,既要给经营者合法的、独立的经营权,但也不能放松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财务总监委派制就是为了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财务监督,它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本质上看,它应该是一种自觉的企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西方国家中也有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的,财务总监一般是由董事会委派的,行使对经营者的监督权。在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中,董事会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分散的股东很难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情况下,董事会实际上代行了股东的权利,由董事会委派财务总监可以起到加强所有者监督的作用。这里可以看出,西方企业的财务总监委派制表现的是一种企业行为。二、我国现行财务总监委派制较多地表现为政府行为我国最早实行...  相似文献   

7.
国有控股、经营者报酬和公司绩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晋升激励存在的情况下,研究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绩效激励机制的效率。研究发现:公司绩效和经营者报酬(年薪和持股)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增加经营者持股水平可以提高报酬-绩效的敏感性;晋升激励和报酬-绩效激励机制之间替代性不显著。这意味着,经营者报酬-绩效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辅助性的激励机制,晋升激励仍然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8.
章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现阶段财务监督中存在无法监督、无力监督和无心监督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财务信息不对称;多头监督,功能交叉;行政性监督居多,社会性监督不足;监督自身缺乏约束机制,影响监督的客观效果。如何强化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一是确立权益关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明确经营财务责任;三是进一步完善和修订财务制度;四是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9.
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代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制企业吵,所有者和经营者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所有者利益,从而产生代理问题,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诸多产生代理问题的体现性诱因,代理问题较为严重,国有企业的效益欠佳,亏损面较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代理问题的存在所致,其对策思路是:重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位与扭曲,经营者激励机制应选择报酬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应充分引入市场竞争的约束,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加强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经济手段中的计划与市场之分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公有制或私有制的国家都在追求最优的公有化与私有化组合,而在经济手段上则追求最优的计划与市场化组合。通过引入政府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最优的公有化与私有化组合、计划与市场化组合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要素投入与资源配置的过程 ,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伦理规定 ,是一个价值选择和道德协调的过程。经济伦理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微观层面上 ,它是一种人力资本 ;在中观层面上 ,它是一种无形资产 ;在宏观层面上 ,它是一种社会资本。经济伦理通过降低交易成本 ,创造合作效益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 ,经济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性质和方式具有特殊性 ,需要具体地去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经济自由与经济规制是企业行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最现实的微观经济组织,企业只要遵循价值规律,就享有充分竞争的经济自由,无所不能;但在“市场失败”的前提下,企业对市场的甄别、侵润和调整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同政府互动博弈的经济水平和实际效果,也决定了企业“有所能,有所不能”:企业的经济自由可以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打开另一扇成功的大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必要的合理的政府宏观调控及其相应的经济规制形式上是对企业经济自由的反动,事实上却是经济自由的伴侣。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经济开放度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开放度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经济开放度的度量方法非常多,选择外贸开放度和外资开放度度量中国经济开放度是其方法之一.为了较准确的衡量我国外贸和外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和外资的基本情况,发现经济开放度越来越高,在此,进行了原因剖析,最后对经济开放和经济增长进行了简单回归,进而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做出了重要部署,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的需要.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对国内外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是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结合多学科相关理论建立经济目标吸引力增长模型,经济目标吸引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即经济目标的正向与清晰程度、政府公信力、公众执行力、经济目标与现实的距离,其中政府公信力和公众执行力为核心的区间可变因素。在经济目标吸引力为0的特殊情况下,纳入经济目标吸引力的增长模型即拓展的罗默模型,因而其既继承了内生增长模型的优点,又克服了内生增长模型未曾考虑制度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制度经济学以运动解释运动的缺点,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微型“引擎”,以解释经济增长中的“加速”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分析了市场经济不同国度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出现的道德沦丧与经济违法现象,阐明了“发展”与经济伦理的关系,呼吁在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实践中,在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法制建设过程中,给予经济伦理、道德建设以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在评析幸福与经济发展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的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低估了经济发展中的幸福含量,二是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学框架来解释经济发展与幸福增长的非同步性。于是,在对幸福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基础上,基于经济发展史的维度,具体分析了持续的经济增长现象本身所蕴含的幸福含量,并得出持续增加的GDP中的幸福含量被低估的结论。既然GDP中的幸福含量并不低,那么肯定是有原因导致了经济增长与幸福增长的不同步,应该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负外部性增加超过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幸福含量的增加。在拓展外部性概念的基础上,既建构了分析幸福不等于GDP的经济学框架,也具体分析了影响幸福的诸因素并建立了幸福函数。  相似文献   

19.
2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经济职能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并指出:“国家协调论”应该成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协调”是经济法的基本理念;规范政府行为应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并举;经济法应与国际经济法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