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清前期农副纺织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农村手工业一般是以农民家庭副业经营为主要形式。农业与作为副业的家庭工业的结合,是封建生产方式赖以建立的条件和存在的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农民以副业形式经营的家庭工业一向带有古老性的特点。到了清代,从十七世纪八十年代起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国内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促使清代社会的封建经济开始走向高度的繁荣。在随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向简单商品经济转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副业形式经营的农村手工业乃日益兴起,并获得普遍的发展,使它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宋代周边地区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西北边区(北宋),集中在陕西、河北两路。西南区,集中在川蜀、湖广诸路的外围州军。在内地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的影响下,这些边区旧的生产体制不断被冲破,封建的生产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推动了这些地区农业经济的进步。在边区的开发过程中,蕃汉人民都做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高峰、发展与落后:清代前期封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经济史·清代经济卷》,参以师友与时贤的研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诸方面阐述了清代前期封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水平。作者认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在清代前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不仅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制度形式、经济运行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其间有新的因素显现。但从更广阔的范围看,当时的生产与交换以家庭劳动为基础,落后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与交换的经济,落后于近、现代社会,落后于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从米价长期变化看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价是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粮食又是生活必需之物,因此粮价又是衡量整个物价水准的标尺。清代两湖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稻米产区,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其米价变化在全国最有代表性,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拟在弄清楚清代两湖米价的长期变化趋势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地关系和民生状况两个方面的变化来探讨一下清代两湖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重庆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渝城,先后有六次对重庆既有重要影响的移民。而从清代初期到清代中期,以“湖广填四川”为代表,遍及中国十几个省向四川的历史大移民,才真正奠定了现代重庆人的根基。绝大部分重庆人都是这次大移民的后裔。从顺治末年到嘉庆初年,我们的祖先从全国  相似文献   

6.
正清代以来,政府对商业秩序的持续关注使得《大清律例》中的"市廛"条例日益完善。除此之外,建立在以地缘及业缘基础之上的商人团体也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规则——商人习惯法。而基层社会也将诸如集市开设、牙行费用分配等关乎乡民经济利益的诸多事项议订为乡规民约。是故清代的商业秩序保障,是通过存在于国家、商人团体和基层乡村三个领域规则的共同运作来实现的。清代商事规则已经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涌现出不少优秀论著。学者之研究或专从国家律法角度,或从商人习惯法角度,或探讨二者之  相似文献   

7.
清代及民国云南盐政变化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清代及民国时期 ,由于云南是一个以地主经济为主 ,封建领主经济等多种经济并存的社会 ,云南的盐政经历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这些盐政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并促进了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代漕粮运输,应包括河运和海运两种方式。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河运者多,关注海运者少。正因为如此,海运这一课题,给研究者留下巨大探索空间。倪玉平的《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出版,为清代漕粮海运缺乏专著填补了空白。这对学术界来说,这是一件十分值得高兴的事。《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一书,除绪言、结论之外,共分八章,涉及内容包括清代漕运规制,道光年间的漕粮海运,木帆船时期的漕粮海运,轮船参与下的漕粮海运,清末漕粮海运,漕粮海运与政治变革,漕粮海运与经济演变,漕粮海运与社会变动等,把这个时间清朝政府经济、政治、外交、社…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湖南农民卖粮所得释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出售粮食,以维持家庭生计,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极为普遍的经济现象。清代前期,湖南和湖北、江西、四川等省与江南地区之间,有大规模的粮食贸易。“国初各省惟湖广常有余粟,江西次之,及四川生聚开辟,于是川米贯于东南,视楚米尤多。”…到清代中叶,由于洞庭湖区垸田的垦辟,“湖田之稻,一岁再种。一熟则湖南足,再熟则湖南有余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高峰、发展与落后:清代前期封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水平>一文的几点补充.本文认为:首先,清代经济的宏观趋势,总的说来,是在不断发展、持续发展,虽然有时快时慢和起伏波动,却没有明显的长期持续停滞、下滑和衰退.其次,我们强调清代社会经济的一个根本特点是:社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是以家庭劳动为基楚的.这同资本主义的以雇佣劳动为基楚的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不能用分析和计量后者的概念和方法来审视前者.最后,就制度创新而言,清代经济也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漕运是存在于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最重要的官方运输形式,即封建政府组建水运队伍和机构,通过内河(包括运河)统一运输,将各地征收的粮食和物资征调到都城及指定地区的制度。这种纯粹官方经营的运输业,到宋以后内部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出现了运输者利用漕船贩运、贸易私货的活动,并且日益活跃,愈演愈烈,成为宋明清时期商业领域中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正确评价清代的农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中国古代史学者,困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明于前而昧于后,对明清时期的经济作出了不适当的贬低的评价。他们认为,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由于人口增长快,土地垦辟少,出现“人满之患”,“民穷财尽”。社会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局面,变为一个越来越贫穷的国家。与唐宋经济,乃至秦汉经济,都无法比拟。这种论断,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实有澄清的必要。清代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的高峰。全面论述并与唐宋乃至秦汉进行比较,实非易事,也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详尽。本文只拟就他们的某些论点与论据,对清代农业经济的几个问题提些看法,与他们商榷…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聊城段村落与城镇在运河漕运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间传说,主要包括金龙四大王、漕运天妃、关公、神钟故事等.在明清时期,漕运神话在运河沿线市镇中为人所津津乐道,而在当代,由于大运河断流以及经济功能的丧失,这些民间传说或失去传播的生命力,或被全国性、官方性的民间传说取代,失去了地方性特色.漕运神话是运河沿线民间信仰的载体,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运河文物遗址的叙事性阐释,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晚清漕运体制改革是在缺乏朝廷统筹布局的情况下,主要由有漕各省分别推进的,从中大致可以梳理出由湖广发端的漕务改章、江浙漕粮海运和南漕改折以招商采买三条主要线索,其中第三条线索较少受到研究者关注。折漕采买可追溯到道光初招商采买台米以济京仓,道光中即与试办海运同被朝廷视为应对漕运危机的政策选项。迨咸同之际,冯桂芬倡议改折南漕、解京发饷、招商采买以裕京仓,而两江大吏鲜有正面回应者。至光绪后期,始有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推出大体切实可行的折漕采买实施方案,但随着百日维新失败而被推翻。本文选取晚清漕运变迁史的另一视角,考察折漕采买的内在动力、演变趋势、历史意义、与海运漕粮和漕务改章的关系,以及最终被朝廷弃置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展现漕运体制改革进程全貌。  相似文献   

15.
封建经济发展到中唐,其内部明显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随着均田制的衰落,土地兼并迅猛发展,门阀大族和寺院领有的农奴制庄园也分崩离析,封建租佃制代之而起,并很快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扎根于封建经济体内。这一巨大变化势必影响到佛教寺院,因而研究这一社会变动后的寺院经济与研究均田制瓦解后的封建经济一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就宋代寺院的土地占有和经营问题作一些考察。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6.
晚清漕运体制改革是在缺乏朝廷统筹布局的情况下,主要由有漕各省分别推进的,从中大致可以梳理出由湖广发端的漕务改章、江浙漕粮海运和南漕改折以招商采买三条主要线索,其中第三条线索较少受到研究者关注。折漕采买可追溯到道光初招商采买台米以济京仓,道光中即与试办海运同被朝廷视为应对漕运危机的政策选项。迨咸同之际,冯桂芬倡议改折南漕、解京发饷、招商采买以裕京仓,而两江大吏鲜有正面回应者。至光绪后期,始有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推出大体切实可行的折漕采买实施方案,但随着百日维新失败而被推翻。本文选取晚清漕运变迁史的另一视角,考察折漕采买的内在动力、演变趋势、历史意义、与海运漕粮和漕务改章的关系,以及最终被朝廷弃置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展现漕运体制改革进程全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漕运思想的分析以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为主。第一,从河运漕粮方法的思想演变看,便民利民、降低成本、提高漕运效益,始终被思想家们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第二,从商业原则在漕运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雇佣劳动制度在漕运中的使用,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调动百姓的积极性,用商船运粮,反映了商品货币意识在当时已为人们所接受,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第三,“河运”“海运”思想的争辩,反映了“海运”论者已充分意识到,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漕运体制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张借助商业资本的力量消除漕运弊端。他们的改革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第四,“常平仓”和“田赋改征折色”,可以减少漕运的烦劳和耗费,充分体现了经济简便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相关研究表明,清代湖南农业经济发展绩效,主要取决于4个因素:重农经济政策的扶持作用;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的推动作用;农业经济立法制度的保障作用;救灾制度的善后赈济作用.清代农业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高峰,湖南在清代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就目前研究来看,专门将清代湖南农业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很少.文章试图从制度与绩效视角对清代湖南农业经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田志文 《特区经济》2007,(5):138-140
在经济生活领域中,黑色经济使经济信息扭曲失真,使生产要素配置紊乱,使国家财政收入遭受巨大损失,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引发社会的两极分化,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在法律与政治生活领域中,它腐蚀我国的政治体系,破坏法律秩序。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中,它腐蚀人们的思想与灵魂,严重污染与破坏人类文明与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0.
"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儒家的基本政治思想,历来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极力推崇,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严格执行."华夷之辨"曾一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加速了中国一体化的进程,其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历史发展到清代,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文化的保守,再加上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所认定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封建专制政体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桎梏.而西方的先进科技、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又在不断冲击人们固有的文化定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身和列强的关系,导致了"华夷之防"的疲软,"华夷之辨"出现嬗变.本文试对清代"华夷之辨"的历史递嬗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