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利银行体制改革的需要,从今年四月一日起实行新的联行制度。这是银行会计核算中全国联行往来制度的一大改革。 自1980年以来,各专业银行相继建立,开始实行经济核算,联行制度也改变了一点做法,即在联行资金占用上,由原来的无偿占用,改为每天轧计联行汇差,进行归口清算,相互计算利息。但联行资金占用仍然划分不清,专业银行对联行汇差,只能事后清算,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在联行资金占用上也缺乏限额控制,用多少算多少,实际上资金还是敞开供应,吃联行的“大锅饭”。因此,总的来说,信贷资金“供给制”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实践证明,信贷资金管理与联行制度关系密切。撇开联行制度,从外延上去研究信贷资金的管理,单纯地去考虑一些资金管理的具体办法,不从内涵上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信贷资金的管理也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改革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计划,划清资金,实贷实存,融通资金”的新办法。为了“划清资金”,三级联行实行计算汇差,及时清算资金,克服联行往来互相占用资金吃“大锅饭”的弊端,具有积极的意义。自成联行系统后,工商银行与农业银行跨系统的全国联行互相代签发报单和县内业务往来频繁,笔数多,金额大。因此,县辖往来汇差清算,对两个专业银行的经济核算具有影响。如何在清算资金中做到反映客观实际,互不吃亏?经过半年实践现行的“工商银行参加农业银行县辖往来汇差清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如何有效地解决专业银行汇差资金清算不及时、挤占汇差资金的问题,是近期金融体制改革急待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汇差资金清算不及时的成因分析,提出改进当前联行汇差资金清算办法的一些设想,供大家探讨。 一、汇差清算困难的原因 从近几年实践情况来看,造成汇差清算困难的原因,主要是: (一)专业银行系统内资金汇划与资金清算相脱节,从制度上为汇出行占用汇差资金敞开了“口子”。专业银行在承办汇往异地结算业务过程中,通过邮局传递给异地联行的报单和汇划凭证,按目前的清算制度规定,它是一纸不实带资金的委托联行代为收、付款的通知书,亦是反映联行简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书面证明。联行之间这种债权债务的清偿,  相似文献   

4.
这次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联合召开的会议,主要的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985]51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在建设银行信贷资金全部纳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以后,如何按照全国银行《信贷资金管理试行办法》,改革建设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为11月20日起实行新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做好各项准备。这次会议涉及到资金、计划、会计、联行、发行业务、统计等方面的改革,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相似文献   

5.
现行联行汇差资金清算办法的弊端及对策林聪如近几年,联行清算制度先后进行了几次改革,改变了大一统的联行体系,分清了人行与专业行、专业行与专业行之间的资金,对加强信贷资金管理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联行清算严重受阻,支付危机、占用汇差、拖...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四年,在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银行石家庄会议上,通过了全国银行实行“实贷实存”的新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一九八五年的郑州会议,解决了建设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的问题,实行了全国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今年对上海、深圳实行了以“块块”为主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也是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7.
新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全国联行由集中管理改为各自建立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从1984年起,人民银行对各专业银行联行往来资金实行轧计汇差办法,通过往来户清算,并在借款额度内进行资金控制,这是加强信贷资金管理,强化中央银行职能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工商银行执行情况看,大多数行能按总行、分行的规定认真执行三级联行轧计汇差办法。  相似文献   

9.
近来,联行资金的运动严重受阻,各地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支付危机和占用汇差,拖欠同业资金的现象,其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波及范围之广大,已经严重阻碍了整个信贷资金乃至全社会资金的正常运转,并引起了经济、金融理论界与业务部门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联行资金及其运动特点的研究,探讨联行资金的管理及其调控。  相似文献   

10.
1985年全国银行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后,在联行体制方面作了重大的改革。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联行,各成体系,跨系统的款项汇划采取了通过县辖往来转汇,跨系统的全国联行往来也曾实行过代签发报单移卡清算资金的做法。这对解决联行资金管理上吃“大锅饭”的问题,促进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民银行及专业银行的联行自成体系以后,跨系统的资金汇划不论是采取通过县辖转汇,还是实行代签发报单移卡清算资金的做法,都有其不足之处,本文就现行联行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改进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从今年开始,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结合农行的实际,在全区范围内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实借实存,自主经营”的管理办法。这一新的办法,改变过去信贷资金的指标管理为实贷实存;改信贷资金计划由只包括各项存、贷款资金为全部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改大宗代理业务为自营业务;改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往来统一利率为存、贷款实行差别利率;改联行由几家银行一个大联行为联行分开,各行自成系统。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各专业银行已成为经济实体;信贷资金管理,对专业银行要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原则,现行的全国银行联行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银行体制和信贷资金管理的要求,必须作相应的改革。全国银行联行制度的改革,必须有利于畅通汇路,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有利于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资金分开,有利于加强资金管理。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全国银行联行制度从一九八五年四月一日起,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央银行为了加强对联行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防止行与行之间占用联行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已把各专业行共同参加的全国联行相互通汇的大联行体系改为各专业银自办全国联行。把原来十天清算一次汇差资金改为五天清算一次,同时,把清算汇差资金的邮划报单上划为电报上划,并建立了票据交换市场。这虽然对增加资金的抵用率,减少占用联行汇差资金收到一定效果。但这些改革仍然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占用汇差资金和联行资的现象仍相当严重。其主要问题是:  相似文献   

14.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983]146号文件和[1985]51号文件的规定,适应经济体制和银行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金融工作的统一管理,建设银行的信贷收支,要全额纳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在宏观上把资金管住,在微观上把资金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经济体制和银行体制改革的需要,从1985年起,银行将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新的资金管理办法和与之相适应的联行制度。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怎样认识改革联行制度、加强信贷资金管理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占用联行汇差居高不下,且调度不灵,是困扰农业银行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突出矛盾。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农业实行企业化经营,解决汇差及时清算问题,愈来愈显得紧迫了,笔者认为,遏制汇差上升态势,还需认识汇差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占用汇差的现状,研究改进清算办法,以寻求治理的对策。一、联行汇差与信贷资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985年实行的“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突出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取得了好的效果。但是,实践表明,“实贷实存”办法,在信贷计划与实际信贷资金运动两者的关系上还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一、抓好基础工作建设,健全制度管理。①编好业务调拨资金计划。编制业务资金调拨计划时应统筹考虑,认真预测,力求准确,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所经办的拨、贷款任务,结合用款进度,分析研究资金变动情况(特别是联行汇差的变动),确定清预或上交资金计划,防止透支和积压。②抓好制度建设。总行颁布了“业务资金管理和调拨办法”,各地市行应结合本地情况制定  相似文献   

19.
初步显出的优越性:(一)信贷资金管理由按差额计划透支改为实贷实存,有利于人民银行控制全国信贷规模,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二)实行自办联行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各家银行吃人民银行联行“大锅饭”问题。(三)实行了一系列搞活  相似文献   

20.
农业银行系统的计划管理从一九八五年起,由原来的“信贷差额”管理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实借实存,自主经营”的信贷资金管理.实行以“实借实存”为核心的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这是信贷资金从供给型向经营型的大转变,促使各行进一步确立了四个观念,即资金观念、时间观念、利息观念和全局观念,特别是在既要保证两个控制(控制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又要解决资金供求矛盾的情况下,从资金的运转的时间、空间上求得资金收支平衡更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个办法仅在县支行实行,对营业所的信贷资金管理还是采用指标管理的老办法,仍然是吃“大锅饭”,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进一步调动营业所运筹资金的积极性很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