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资本、劳动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贡献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表明:在1978-2005年资本投入对内蒙古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贡献度较高、贡献率较大;但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与贡献度不高,并且呈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Solow的增长核算方法,对1952~2005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进行测算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劳动投入的贡献非常小;②资本投入增长速度差异是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投资倾斜政策,同时中西部地区自身应注重基础设施,人才环境等投资环境的培育和完善以吸引外来投资;③地区增长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生产率增长差异,加快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速度,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是缩小我国地区增长差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徐辉  周文魁 《魅力中国》2009,(20):32-33
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劳动力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制度变迁、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三个方面提出上海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的证据。利用上海1953-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人均资本产出弹性约为0.36,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上海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TFP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约32%。  相似文献   

6.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再测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文献入手,综述并总结出测算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公式,并利用历年统计数据得出中国1952~2006年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借助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服务业产出率的贡献进行了纵向的时序分析,并与国外经验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服务业产出的贡献在1980年前波动较大,1980年后渐趋平稳,但总体水平偏低,以要素(资本)推动为主的服务业发展与中国居民的低收入状态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索洛增长模型,测度了1978-2013年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呈现先急剧上升后平稳下降的态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仍处于依赖资本与资源投入推动的粗放型、外延扩大式增长。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资本的堆集,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动力,分析发现1995-2004年:(1)大中型工业平均增长15.5%,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拉动工业增长平均为9.2%,贡献率约6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从1996年的-9.6%上升到2003年的18.2%、2004年的10.4%,而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综合贡献从1996年的13.5%,下降到2004年的0.7%; (2)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日渐突出,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5.2%,规模效率改善推动工业增长3.3%.(3)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背后因素可以简单归纳为:省际间竞争、学习和模仿、经济全球化和外商投资、民营化改革和经济扩张期.因此,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是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郑江淮  荆晶 《南方经济》2023,42(1):28-48
在传统Solow增长核算框架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劳动投入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固定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技能结构深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及效率改进等五种动能。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固定资本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共同驱动,其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1.6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则为35.66%,中国区别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奇迹背后正是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二,即使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资本投入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第三,技能结构深化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二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2.04%和21.27%;第四,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因素,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是导致2008年后中国以及大部分高收入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传统宏观经济增长的分解框架仅仅关注微观的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无法识别要素层面的这两种效应以及两种要素的经济利润。为此,文章借助一个新的基于要素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框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增长动能、配置效率以及经济利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是其产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结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地区均适用。中国工业企业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2)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增进效应贡献最大,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抑制效应大小来看,其抑制作用抵消了企业技术进步的绝大部分。具体到资源配置效率程度大小来看,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年均恶化程度至少是劳动配置效率的两倍,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微弱。(3)就要素获取的经济利润份额来看,资本占优,高达3.2%,资本利润是劳动利润的至少四倍,劳动利润的上升极为有限。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中东部地区企业获取了更大的资本利润,而外资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利润,体现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战略取向。东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说明其反哺中西部地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是区域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选取1952-2010年福建城市体系中各地级市的数据,对福建城市体系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福建城市体系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尖锐,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区、国家、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而福建省也不例外。本文通过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指标,利用纵向拉开档次评价法分析福建省2005-2011年绿色经济的动态发展状况,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影响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其影响强度,为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may contribute to economic growth by facilitating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by improving productivity.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empirically the contribution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y make to these two alternative driver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using annual data for the period 1952 to 2005. Using cointegration and Granger-causality testing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respectively,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a time-series 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 framework. The substantive findings are that there is either bi-directional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or that Granger causality runs from capital accumulation to financial development, depending on how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re measured. The link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vity is found to be statistically weak.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的高速发展,闽台经济开发合作发展迅猛。值此机遇,福建省以其地理、资源、政策等优势,将海西战略性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又一大动力。本文以福建省竹纤维产业为例,从金融支持的视角,通过研究福建省竹纤维产业发展现状、现行举措及制约因素,提出金融有效支持福建省竹纤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东亚经济的依存关系,以及东亚一体化发展对福建外贸增长的作用及长短期影响,研究福建融入东亚经济体系的现状,为进一步研究福建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实证数据和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家和区域发展必须实行硬实力与软实力双轮驱动,成为新的共识,城市文化软实力也成为我国城市建立竞争优势、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着力分析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指出福建省未来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结合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福建省未来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的福建之行,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揭开新的篇章。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厦门市,在新形势下要结合自身优势,构建"四个基地",努力发挥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开拓对台经济交流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所提供的各区域GDP资料,研究了1952—2008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趋势及收敛状况。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发现:利用修正后GDP计算的变异系数要低于修正之前的;改革开放以后的区域差距要低于改革开放之前;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Amos假说的周期性变化过程;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和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别在区域差距缩小和扩大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符合收敛假说。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产业自出现至今发展速度就比较快,主要原因是高新技术符合现在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对从业人员素养、研发资金、以及企业的科技水平的都有很高要求,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其他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例如发展高新技术需要的知识、资金、技术,发展并完善了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上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这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世界经济格局也在悄悄发生改变。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作为国家经济实力、国家科技实力以及国家整体实力的象征。以福建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三种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再通过对不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对比研究,肯定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找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另外给出了弥补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不足之处的发展建议,以促进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