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油料发展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油料进口大国,近年来日本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刺激国内油料生产,一方面以国内支持方式鼓励本国农民种植大豆等油料作物,另一方面利用边境措施来保护国内油脂加工业的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大大减少了植物油的进口量,保护了日本农民利益和促进了油脂加工业的发展.目前中国也是植物油的进口大国,进口量占到总需求量的一半左右.因而,学习借鉴日本油料发展政策,对于发展我国油料产业,保证食用油脂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本农业资源匮乏,农产品大量依靠进口。但近年来日本大豆生产发展迅速,总产量从1994年的9.9万吨上升到2004年的28万吨,增长了1.8倍,日本油料生产的快速增长与国内油料发展与保护政策是息息相关的。日本以国内支持方式鼓励本国农民种植大豆等油料作物,利用边境措施来保护国内油脂加工业的发展。这些政策大大减少了植物油的进口量,保护了本国农民利益和促进了油脂加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也是植物油的进口大国,进口量占到总需求量的一半左右。因而,学习借鉴日本油料发展政策,对于稳定我国国内植物油市场,发展油料产业,保证食用油脂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食用植物油在社会大发展、科技大进步的今天,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日显重要。中国的油料油脂生产自80年代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近几年来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油脂行业陷入了全面亏损的困境。如何解困?本文提出了一些见解:只允许进口油料,不允许进口毛油或成品油脂;严厉打击食用油走私或变相走私;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油料生产;大力开发谷类油脂;组建油脂集团,实施跨国经营;创立知名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的品牌竞争、贸易及价格变动情况,重点分析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豆进口大幅增长替代部分食用植物油进口,引起食用植物油价格的波动。在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变化中,外资企业的进入在给产业带来激烈竞争的同时,也迫使内资油脂加工企业逐渐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5.
环球快讯     
《大经贸》2009,(3)
印度油脂企业忙于海外收购鉴于印度将近50%的食用油依赖进口,在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大幅度走低之际,印度油脂企业对收购海外油料作物资源兴趣大增,企图规避今后国际市场油料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称,食用植物油的制取一般有两种方法,压榨法和浸出法。前者用机械压榨方式从油料中榨油,后者采用食品工程上的萃取原理,用食品级溶剂从油料中抽提出油脂。"无论是浸出油还是压榨油,只要符合我国食用油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都是优质安全食用油,消费者均可放心食用。"食用油仿佛自带"是非"属性,那边厢转基因非转基因争论不休,这边厢压榨还是浸出更健康又成为热门。在近期召开的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7.
关于粮油标准若干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粮油标准若干问题的看法河北省粮食学校丰琴粮食、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一质量标准”)及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检验标准”)发布实施已十年、毋容置疑,这两个标准对规范我国粮油的收购.销售、调拨、储存、加工和出口等工作起到...  相似文献   

8.
<正> 一、我国油脂市场形势 近年来,我国油脂市场放开,油料需求旺盛,价格看好,刺激着油料生产的发展。“八五”期间,全国油料累计产量达9323万吨,年均产量达1865万吨,比“七五”期间增长28.9%。近几年,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较高,油料的播种面积逐年增长。1995年播种油料1310万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8.1%~8.7%。油料及大豆等播种面积的相对稳定与增长,为发展油脂加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耳边 《农机市场》2003,(2):23-23
近年来,市场对植物油需求快速增长,植物油及其制品缺口迅速增大。最近一些专家认为,我国作为重要的“缺油国”,油菜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由于市场缺口不断放大,我国油料及其制品持续性增长。据统计,我国油料及其制品进口量已由5年前的1079万吨增加到目前的1639万吨。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按人均消费植物油13.6公斤计算(相当于1998年世界人均消费量),年需植物油将达到2040万吨。而去年国内植物油总产量为1078万吨,还要增长近一倍才能满足日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中储粮总公司调整与完善中央储备油脂油料经营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及油脂油料两个确保、三个维护的需要,建设收购、仓储、物流、加工和市场营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是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油脂公司)必须担负的重任。但目前油脂公司的财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控制体系,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去年以来,国内油脂价格一路走高,国际原油价格居高难下,国内油脂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和原料不足矛盾日趋突出。当前,2007年度冬播油菜籽即将上市,本文就如何支持湖北油料产业发展及做好2008年湖北油菜籽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油料和植物油的产业安全:基于进口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进口的角度,以大豆、油菜籽、棕榈油、豆油和菜籽油为例,通过计算进口依赖性和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分析了我国油料和植物油进口来源地的可靠性和产业安全状况。得到结论:大豆和豆油的进口可靠性较高,菜籽油和油菜籽的进口可靠性较低,棕榈油居中;棕榈油的产业安全度最低,其次是大豆和豆油,它们都处于危机状态,油菜籽处于不安全状态,菜籽油基本安全。总之,我国油料和植物油的进口供给基本是有保障的,但进口较多使该产业总体处于危机状态。  相似文献   

13.
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技术进步更新的周期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是决定一个行业发展的基本三大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日常生活对油料产品的需求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油料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可仍然存在国内油料消费刚性增长与国内油料供给的长期不足、油料加工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以及外资油料加工市场占有率高与内资发展相对不足等问题。基于三大动力的视角,分析制约我国油料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的促进我国油料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一、发展油茶产业对国家粮油安全,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也是世界上油料进口大国。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粮油供给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实现粮油长期供需平衡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  相似文献   

15.
<正> 湖北省枣阳市油厂是一家从事食用植物油生产30多年的老企业,年生产加工油料1.5万吨。近年来,在强手如林的粮油市场竞争中,该厂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以科技促生产,以生产促经营,依靠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这两个车轮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199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08.8万元,油脂总产量2878吨,销售油脂及副产品11708吨。实现销售收入2537万元,实现利税56万元。今年元—7月份加工油料9670吨,比1993年同期增长3436吨,完成产值114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3万元,实现利税6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万元,分别占年计划的74.4%、57.1%、106.7%。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收入、人口的增长以及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我国油料及植物油进口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局面。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油料、植物油的进口格局及其与贸易政策、国内外价格变动的关系,然后运用共聚合法、格兰泽尔因果关系法对大豆、油菜籽、大豆油、菜籽油的国内外市场整合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第四大植物油生产国和第一大植物油消费国,在世界植物油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时期对我国植物油产业增长绩效和政策进行回顾,并着重对1990年以来植物油产业增长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植物油产业发展态势,为制订合适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作为首先开放的领域,大豆和油料油脂产业在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迅速发展,并成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湖北省枣阳市的国有油脂加工企业在承受油脂市场疲软、价格持续低迷等巨大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油料市场混乱、油料质量不断下降、生产原料供给短缺的问题,陷入了生产经营的双重困境之中,与此同时,当地的油料种植户由于对油料市场行情把握不准,担心卖油难,因此种植油料的积极性不高,对调整油料种植结构,优化油料品种更是心中无数。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油料生产者还是油料加工经营者都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可以互为依托、互惠互利的新型利益关系。为此,枣阳市油厂在  相似文献   

20.
《品牌》2015,(8)
油脂产业是我国最重要的食品产业之一,它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油脂产业从工业革命时期大规模兴起,而今天化工生物学科的高新技术也同样使油脂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介绍了各种高新技术在油脂生产上的应用,并概述了技术革新对油脂产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