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识人用人说“五视”□王英成秋时第一霸主齐桓公小白,论其一生大略,成在用人,败亦在用人。成在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败在用“三子”,祸国殃民,齐国大乱。“三子”是齐桓公三个近臣,即易牙、竖刁、开方。“三子”的本领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比如易牙,听...  相似文献   

2.
徐丽霞 《乡镇论坛》2010,(12):11-11
齐国有个叫易牙的厨师.专管齐桓公的饮食。他是个奸佞小人。一天.齐桓公对他开玩笑.说自己尝尽了天下的美食.却从不知人肉是什么滋味。易牙听后牢记在心,念念不忘要用人肉制作一道菜肴。后来,这个谄媚的家伙罪恶地把自己的孩子杀了.做成一道菜让齐桓公品尝。齐桓公开始还觉得美味,后来一听是人肉.不由得感到恶心.可是齐桓公的想法也很奇特,他居然认为:易牙杀子是为了自己,可见他爱我胜于爱他的亲骨肉。  相似文献   

3.
信任的魔力     
故事春秋初期,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推荐,拜管仲为相,并尊其为“仲父”,明确告诉众人说凡国家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一律先去问管仲,一切政务的实施全凭“仲父”来处置,即所谓“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齐桓公的这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使得管仲能够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在他担任齐国宰相的三年时间里,齐国实现了“民富”、“民安”,国家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相似文献   

4.
赫赫春秋五霸,齐桓公居首。说到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另一个名字——管仲,再进一步还会联想到举荐管仲的鲍叔牙。其实,成就齐桓公霸业的,还有几位幕后人物,其见识其事迹,很值得说道说道。  相似文献   

5.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名相。他雄才大略,胆识超群。且在用人上有独到的见解,对此,史书多有记载。   管仲病重,管仲身后谁能为相?齐桓公来到管仲病榻前征询意见。首先提出的是功德盖世的鲍叔牙。这是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人选。对齐桓公来说,鲍叔牙是辅佐他取得君位的股肱重臣,如果不是让相管仲早已为相。对管仲来说,鲍叔牙对他有济贫之惠,知遇之恩,让相之德,是情同手足的挚友。但管仲却没有降格以求,以鲍叔牙“爱憎分明太过”为由,一口回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无容人之量不能为相。   最信任最倚重的人不能为相,…  相似文献   

6.
《乡镇企业科技》2009,(26):30-31
在一次培训课上,将要讲到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时,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齐桓公的故事: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很多齐国人都穿起了紫色衣服。一时间,紫色衣料价格猛涨,一匹紫色布的价格超过五匹素色布的价格。闻听此状,齐桓公发愁了,于是向管仲讨计,管仲回答:“主公如果想制止这种局面,就不再穿紫色衣服。同时你还应该对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色染料的气味。’如果有人穿着紫色衣服来见你,你一定要说:‘离我远点,我讨厌紫色染料的臭气!”’齐桓公照方抓药,结果,当天所有的近臣就不再穿紫色衣服;到第二天,国都临淄已没人穿紫色衣服;第三天,整个齐国也找不到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人了。听完这个故事,大家都露出了会意的微笑。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管仲任齐相,安民、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垂青史。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王朝的宰相不下几百个,很少有敢与自比的。管仲可谓功名盖世了。然而,管仲任相,齐国称霸功不可没的还有一位幕后英雄,那就是鲍叔牙。本来,那个宰相的宝座,齐桓公是让他去坐的。他才高资深,是帮助齐桓公夺得齐国江山的功臣,而管仲不过是敌人的帮凶,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是齐国通辑的逃犯。可鲍叔牙胸怀坦荡,大公无私,考虑问题一切从齐国利益出发,人才观念特强。他自认才不及管仲,就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极力劝说齐桓公一定要把管仲请回来做宰相。这才有了齐国的霸业和管仲的功名。鲍叔牙若是有一点私念,随便歪歪嘴巴,管仲不仅出不来,而且早做了刀下鬼。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齐国有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叫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期间,他曾以商战为武器,配合其他措施,不战而使鲁国、梁国屈服。鲁、梁两国民间习俗织绨(古代一种丝织物),管仲便劝桓公穿上绨服,使臣民仿行,并对鲁、梁的商人说:“运到齐国一千匹绨,就给金三百斤,运绨十倍就给三千斤。”  相似文献   

9.
《韩非子》中记载:齐恒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于是"一图尽服紫。"从而引起了齐国紫服价格暴涨,使五件素服的价格,也抵不上一件紫服。齐桓公为此感到很优虑。便向管仲请教对策。管仲说:《诗经》有言,"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大王想纠正这股风气,何不从你自己开始不穿紫服呢?齐桓公欣然接受了管仲的建议,首先自己不再穿紫服,并对穿紫服来见他的人不客气地说:离我远点,我讨厌穿紫服的。结果当天朝廓里再没人穿紫服了,第二天都城中没人穿紫服了,第三天全国老百姓再没有穿紫服的了。由此看来,齐国服紫之风的盛与衰,与齐桓公的实际行动密切相关。即所谓"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不  相似文献   

10.
说口     
某报刊登一幅漫画——“吓”基层。画面是某基层单位一位领导正接电话,吓得热汗如注,只因传来的话是“检查团中午赶到,至少准备 6桌酒菜 !”下基层与“吓”基层,只是一字之差,字义截然不同。“吓”字构字之妙就在于多了一小“口”,这张万万小看不得的“口” !   口,本是人体五官之一,但它确实有别于眼观事、鼻呼吸、耳听音的单一功能。首先,口的吃功便能令世人观止。春秋时期齐桓公之口便是一例,他的口吃过龙须宴、凤爪宴、百海宴、千山宴,唯独没吃过人肉宴。他的宠臣——高级烹调师易牙就把亲生的小儿子蒸了给他吃,齐桓公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总会计师》2009,(5):136-137
管伸(约公元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理财家。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牙的推荐,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管仲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齐桓公终于成就一代霸业。  相似文献   

12.
《大众标准化》2016,(3):45-45
正有一年,齐国军粮出现短缺。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大臣管仲说:"你一向足智多谋,你能不能想个法子,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为国库筹备足够的军粮呢?""这好办!"管仲胸有成竹地点了点头说,"前几天,北郭有个人,挖地时挖出来一只龟,这只龟就值五百亩地的粮食。我去把那只乌龟弄回来就行了。"齐桓公不知道管仲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但他相信管仲的智慧,便没多说什么,任由管仲行动。第二天,管仲派出十乘车的使团,浩浩荡荡前往那个人家,赐给他官帽一顶后,便一路敲锣打鼓,把那只龟给"请"了回来,供奉在寺庙前的大台上。白天杀了四头牛祭祀它,晚上派百名士兵把守。众人大惑不解,一只乌龟何以受此隆重的礼遇?管仲就宣称:这只龟是东海海神的儿子,是无价之宝,谁要拥有了它,要风  相似文献   

13.
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他当宰相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强国政策,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富足、最强蛊的大国,称霸诸侯。管仲作为一名实践型的思想家,与其他思想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亲自参与了政治,所言所行,无不合乎实际,绝非空言。  相似文献   

14.
齐桓公到马厩查看,问管马厩的官吏说:“马厩里什么事情最难干?”管马厩的官吏还没来得及回答。管仲抢着回答说:“我也曾当过养马人。最困难的事就是并排立木材构筑马栅栏。如果先用弯曲的木材,曲木就得和曲木相配,曲木已并排立好了,直的木材就用不上了;如果先用直的木材,直木又要与直木相配.直木已并排立好。曲木也就没办法挤进去了。”  相似文献   

15.
齐桓公到马厩查看,问管马厩的官吏说:“马厩里什么事情最难干?”管马厩的官吏还没来得及回答。管仲抢着回答说:“我也曾当过养马人。最困难的事就是并排立木材构筑马栅栏。如果先用弯曲的木材,曲木就得和曲木相配,曲木已并排立好了,直的木材就用不上了;如果先用直的木材,直木又要与直木相配.直木已并排立好。曲木也就没办法挤进去了。”  相似文献   

16.
杨发军 《活力》2013,(22):94-94
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40余年的宰相生涯,使管仲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把处于东海之滨的小小齐国治理得民殷物阜,国富兵强,助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管仲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先富民教民,后富国治国,最终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相似文献   

17.
叶倾城 《劳动月刊》2012,(10):50-50
反复上演的故事她是打电话来倾诉的杨小姐,她说:“我爱上一个已婚的男人。”无非是那些陈词滥调:“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因为你们不相爱。你也许爱他,他一定不爱你。”  相似文献   

18.
胜寒 《审计月刊》2006,(10):55-55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易经·蒙卦》说:“蒙养以正,圣功也。”《大学》有云:“所谓治国必先治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指出:“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同样,在国外的教育思想中,家庭教育也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对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托尔斯泰曾说:“家庭教育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作为这个学校的第一任教师,便是他的父母。”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则进一步提出:“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  相似文献   

19.
《庄子·天道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工匠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休息时,轮扁走上堂来问桓公说:“不知君王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圣人之言。”轮扁叹了一口气,说:“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桓公大怒,说:“寡人读书,匠人怎能随便议论。好!如果你说得出道理便罢,倘若说不出道理,我可要治你死罪!”  相似文献   

20.
传播孝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与重点。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横山中学将孝文化引入校园,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立体呈现的校园孝文化 “汇爱成德、感恩行孝、与人为善、见贤思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每个步入横山中学的人,都会被校园内无处不在的德孝文化箴言所吸引。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在校园广播的带领下,诵读《弟子规》的声音在横山中学各个教室里响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