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论荟萃     
应重新定义生产力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刘振英在《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说,自从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生产力是“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之后,我们对生产力的表述均由此而来。如,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跟生产资料 (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是生产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程度”。事实上,我们给生产力所下的定义,不仅不符合马克…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明的发展,特别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全球性资源、环境、人口等一系列问题也正困扰着人类,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现象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永续发展。因此,重新审视一下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切实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陈德 《当代经济》2007,(12):116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现与自然界和谐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但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把"生产力"的概念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个定义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无视自然界固有的规律性.人类如果过分滥用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乃至严重冲突."生产力"概念的定义应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5.
1、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背景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离开了在自然界中的进化和借助于工真改造自然的共同劳动,人就是不可思议的。人和自然是辩证的关系,人们改造了自然,因而也改造了自己,这正是人自身的自然本质。对于人,自然可以被定义为环境的物质和力,环境创造人、随之也为人所改造;同时,人也可以被定义为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改造者。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德国动物学家厄恩斯特·海克尔1869年杜撰术语“生态学”(Oekologie)以前,更远在流行的“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之前,对生态学有了一个接近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大学时看了《拯救大兵瑞恩》,那时我看电影是不思考的.当时在杂志上看到很多人都说这个电影是作秀,因为用一群人的生命去换一个人的生命,完全没理由.我觉得这么说有其一定的道理.最近看了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怒火》,其中有一个片段也是谈“拯救”:一个排的士兵被困在了一个镇子里,长官派坦克和步兵去营救.看完这场电影之后,我对“拯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也明白了当年的“拯救大兵”和“作秀”没有一点关系.因为这种不抛弃不放弃、冒险拯救的精神,呼应的是危机中的坚守;如果这是一个雷打不动的铁律,那么坚守的人就会有希望,会有胜利的信念.战争是一个团队的配合,“拯救”其实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经济增长为目的,从而导致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致反过来危及人类自身。所以,可持续发展成了全人类的当务之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使得人们能在更高层次上考察人与自然关系必须和谐。从科学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正确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以图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人们称它为“环境与发展”问题。为此,人类必须再次严肃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永恒的主题,为人类在自然界中重新定位。一、环境与发展似鱼与熊掌,能否表得?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生产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历史,它大致经历了人类利用环境的蒙昧阶段、改造环境的初级阶段、统治环境的征服和掠夺阶段,并正在走向保护环境的醒悟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引起环境的变化仍处于自然界平衡范围之内:第三阶段的发展是以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9.
正2019—2020年,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球各地的人们都不得不减少公众聚集和外出活动。然而,在人类被禁足在家的时候,自然生态环境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污浊的河流变得清澈了,消失已久的动物回归了……这种种现象的发生,也在提醒我们人类要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作为自然界存在物,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应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疫情之下自然生态的变化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多大,从此次新冠肺炎疫  相似文献   

10.
论精神生产力形态、功能、效应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产力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我们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精神力量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却似乎被疏忽了。实际上,“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38卷第228页)它能够在自然界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可以“物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即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人类“思维着的精神”的力量也形  相似文献   

11.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一词,并向全世界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大会,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未来,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目前还不够成熟,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可持续发展包括的内容很广,人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它应包括生态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标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7,(6)
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便利与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文章运用生态视角分析了福克纳的《熊》,发现他将自然界放在了比人类更加高的位置,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这部作品对人类的生态启示是只要人类回归到自然,善待自然,人类就能长久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相似文献   

13.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实现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重要条件。认识、掌握自然资源的客观规律,根据我国资源特点,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环绕人类的自然界即自然环境,并非都是自然资源,只有在当代科学技术水平下,有可能利用来增进人类福利的自然物质要  相似文献   

14.
国家财富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范畴。阿耳绍夫在其著作中,运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在国家财富构成中所起作用的观点,研究了这个范畴。他说自然资源,在本质上是“纯”的自然界,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富源的起源和物质基础。社会的、公用的国家财富,用K·马克思的话来说,是用劳动仔细筛选过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源,是生产经济过程中的成果。在国家财富内包括供人们生产和消费用的国家富源中的全部储存。这些储存是在过去的时期内,由劳动力与自然要素相结合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5.
滇池流域水环境数千年沧桑变迁的根本特点和总体趋势是“人进水退”.生态伦理的缺位是“公有地悲剧”和“拯救滇池”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滇池治理保护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因而,技术主导的学术研究与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流域的水环境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念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子.不管人类如何重建其生存环境,它仍然是生态系统中的栖息者,因而,生态伦理是其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滇池流域水环境重构,必须通过社会科学的介入,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治理,牢固树立生态伦理观,以“理性生态人”取代“理性经济人”,以“自然中的人”取代“对抗自然的人”.  相似文献   

16.
尚会永 《经济论坛》2006,(15):39-41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前非常流行,在“以人为本”的观念下对人的关怀已被强调到极端。我们既要看到“以人为本”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仅仅是人本身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人需要和其生存的环境及其他生物共同发展。如果片面强调人在整个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对人的关怀被强调到了极端而漠视了其他生物所具有的权利,那么由于环境的破坏使人在这种破坏的环境无法生存本身也破坏了人的发展的基础。自然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校正一次次证实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黄杨 《时代经贸》2011,(6):35-36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巴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的表述,实际上形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双重范式。哲学基本问题只能有一个范武。哲学基本问题的唯一范武是“精神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个范式不能随便改变与替换。“思维卸存在。不能置换“精神和自然”范式;“意识和物质”不能等同“精神和自然”范武;“主体和客体”不能替代“精种和自然”范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把“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评价目标。提出:要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他们的生态观对于反思当代环境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为今天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王东民  杨洋 《经济论坛》2003,(22):11-12
一、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和战略,是国际社会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思的产物。当今世界,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从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长远利益出发,将社会、人口、环境、资源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不仅确认人类自身的发展权利,而且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反思和调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重新做出的合理性规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思想内涵上来说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联系。因此,必须从空间、时间上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的观念已深深植入人们的头脑之中。但是,有些人把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党的建设、文化、反腐败等等都看作是生产力,似乎我们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都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内容,形成了一种“泛生产力论”的倾向。产生上述认识的根源就在于没有从根本上弄清生产力的基本内容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之间的区别。生产力是一个具有科学规定性的范畴,它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