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上没有体制和制度的保障,银监会要求,今年所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只要条件允许,都必须在它的总行层面上成立小企业融资部门。这个部门将有自己独特的战略,独特的技术培训,专门的资源和考核激励约束机制。银行在考察中小企业时,可以另辟蹊径,主要是看企业的“三品”和“三表”。“三品”包括:一是小企业一把手的人品;二是产品——即使订单减少,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仍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
关系型融资作为一种以关系、长期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融资形式,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方面体现出特殊的价值。关系型融资既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是中小企业和银行“双赢”的融资模式;中小银行是发展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机构保证,要从根源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必须建立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3.
狄娜 《现代乡镇》2011,(1):25-25
要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我认为首先要标准化。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之一是单体成本高,具体对策主要是“三批”:大银行做“批量”、政策性银行做“批发”、中小金融机构做“匹配”。  相似文献   

4.
《首都经济》2009,(10):8-8
“国六条”具体包括:一、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制定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二、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鼓励各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相似文献   

5.
魏啸亮 《首都经济》2006,(11):15-16
去年以来,针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贷款难的瓶颈问题.政府各部门落实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以“从中小企业融资难入手,做好中小企业服务工作”为指导思想.针对成长期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发挥政府协调,引导和服务的作用,搭建起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各大金融机构也陆续推出了符合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特色金融产品.共同构建起“政府协调引导,银行合作支持、担保积极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新模式,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6.
从第十届“资本市场高峰论坛”传来消息,我国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支持体系初步形成,创业板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首先,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正在推进中;其次,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第三,产品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第四,机构投资者积极关注和投资中小企业。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小企业板公司股票的比例已达42%;第五,风险投资与证券市场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狄娜 《现代乡镇》2011,(4):48-50
在金融改革方面,金融机构自己要“有保有压”。这样的要求。中小企业发展水平涉及社会稳定,因此,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应该单列。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郜有要把小企业贷款等融资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去完成。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通过培育小企业,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和特色产业提升,以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间接融资服务体系和上市育成体系,不断改善和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9.
近日,由发改委、银监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围绕“改善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促进小企业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主题,与会领导、专家与银行业及担保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了讨论,在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加强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必要性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财政部哥螂长张弘力指出,财政将改进和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集体经济》2008,(3):38-38
近日。由发改委、银监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围绕“改善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促进小企业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主题,与会领导、专家与银行业及担保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了讨论,在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加强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必要性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财政部副部长张弘力指出,财政将改进和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1.
《调查研究报告》2005,(213):1-24
就世界范围而言,开发性金融机构大量普遍存在,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来看,各类开发性金融机构有三种值得推荐的模式可以用于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包括“风险投资”资本模式、“开发性”资本模式和“动手做”资本模式。至于我国开发性金融采用何种方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还需要从政策试验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2.
在近年来的中小企业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机构贷款占到了接近一半的比重。尽管如此,当前金融机构服务供给和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导致了金融服务在数量上的不足和效率上的低下。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制度缺陷进行改革,提高间接融资的效率,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然而,现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其中中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最为人们所诟病,面对当前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小企业将如何走出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截至2005年底.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68万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13.8%;授信小企业数量为485.53万户。只占小企业总户数的19.4%。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增幅远比大企业贷款增幅小,只有1.5的小企业受到金融机构授信.绝大部分小企业与金融机构贷款无缘。 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小企业融资困局如何打破?笔者在深入剖析导致小企业融资困局深层次成因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支持小企业金融制度经验,为我国如何突破小企业融资困局提出13条对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清晰地认识这个金融市场,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为小企业客户提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自身也能稳健发展,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海啸一波接一波的冲击下,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已令不少中小企业焦头烂额,再加上融资瓶颈,中小企业无疑成为了生产链中最为脆弱的一环。如果说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一场“流感”,作为中小企业,我们需要政府的辅助“治疗”,但更关键的是“强身健体”,增强自身抵抗力以“自救”。  相似文献   

16.
来芸 《浙江经济》2023,(5):75-76
<正>推动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健康发展需发挥好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三个主要参与方的积极性,但最需要提高的是金融机构积极性自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开展以来,其瓶颈问题可归结为“三难”,即“登记难”“评估难”“变现难”,为此,基层创新从未停止,各种模式竞相争艳。推动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健康发展需发挥好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三大主体的积极性。经过探索实践,浙江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路径逐渐明晰,在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这三个主要参与方中,最需要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并由此入手推动浙江专利质押融资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增添新动能。  相似文献   

17.
应宜逊 《浙江经济》2009,(16):18-19
当前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主要应当致力于促进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的发放、致力于让民营中小企业也能“享受”直接融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目前正在经历着资金缺乏、成本高企、需求减少、订单减少、利润减少等严峻挑战。面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相关部委、地方各级政府、金融机构频频出招,加大“输血”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自身苦练内功,调结构抓创新,加紧“造血”谋发展,积极“突围”渡难关。2008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中国银监会明确要求各银行的小企业信贷做到两个“不低于”: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  相似文献   

19.
汪哲 《天津经济》2004,(9):48-49,62
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尽管从风险来看,前者的偿还能力更低……”新近出版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1》分析说,民营经济的融资有五难。这五难分别是:金融机构的信贷对不同所有制区别对待;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手续繁杂,耗时过长,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构架,担保机构少,品种单一,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寻保难”;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诚信,加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缺失,造成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方面提高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提高内源融资能力,就是要通过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的环境来提高它们的自身积累能力。提高外源融资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直接融资能力,另一个是间接融资能力。作者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企业融资结构理论,提出了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加大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推进中小银行创立;积极开辟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互助担保组织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