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浅谈领导者的用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领导者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科学决策和有效地推动决策的实施的关键在于用人。毛泽东把用人和决策并列为领导者的两件大事 ,指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成在用人 ,败在用人” ,是无数思想家、政治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之谈。《诗经》云 :“得人者兴 ,失人者崩”。孔子曰 :“文武之政 ,……其人存 ,则其政举 ;其人亡 ,则其政息”。《吕氏春秋》总结秦统一六国的经验说 :“身定国安天下定 ,必贤人 ,……得贤人 ,国无不安 ,名无不荣 ;失贤人 ,国无不危 ,名无不辱”。“天下贤才 ,西向入秦” ,秦“招贤异国…  相似文献   

2.
危兵之胜     
秦失其鹿,楚汉相争。韩信辅佐刘邦,率兵攻赵地,至井陉背水列阵,赵军望见大笑韩信不懂兵法。 次日,大战。韩信军个个殊死战斗,大破赵军。部下问韩信:“将军不遵兵法,背水列阵,我们不服。然而,竟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道理?”韩信说:“这也是兵法上的道理。兵法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众人说:“好!这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啊。”  相似文献   

3.
“兼听众论”是明太祖朱元璋用人问题上的好见解之一。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与吏部官员谈论任官问题时说:“任官当取方正之士,而邪佞者去之。”吏部大臣说:“人之邪正,实亦难辩。”朱元璋说:“众人恶之,一人悦之,未必正也;众人悦之,一人恶之,未必邪也。盖出于众人为公论,出于一人为私意。然正人所为,治官事则不私其家,走公门则不私其利,当公法则不私其亲,邪人反是,此亦足辩”(《明太祖宝训·  相似文献   

4.
知书而达理     
“知书达理”原意为读过书有文化,懂交往礼节.笔者斗胆,意欲将其意的内涵与外延扩大:知书,通古晓今.读古,明古而鉴今,吸古之精华为今之所用;阅今书.知晓当今天下事,以事求是.达理,明理懂理讲理,以礼待人,识物以理.知书为前提,达理为知书的表现.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与群臣论用人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时,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王珪说:“臣下如果没有学识,就不能知道过去的事情,怎能胜任重大的职务呢!汉昭帝时,有人冒充卫太子,围观的人有数万,大家都感到迷惑.隽不疑引用过去蒯聩的事来断定卫太子是罪人.于是把这个‘卫太子’送往监狱”.隽不疑若不通古,不晓蒯聩之事,便无从以古之往事来断定今之“卫太子”是罪人.蒯聩违抗命令出走.后来回国争夺王位,他的儿子辄不让他回来.《春秋》肯定了辄的做法.知书贵在读书, 读书须下一番功夫.战国的苏秦读书发困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汉朝的董仲舒放下室内的帷幕读书,三年不出门……岑文本对唐太宗说:“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这懿德.”这段话说:“人们的本性彼此接近  相似文献   

5.
吴永明 《中国石化》2006,(10):44-44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几乎是中国社会和企业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说得非常明白,陈亮说:“疑则勿耀.用则勿疑。”欧阳修说:“任人之道,要在不疑”:“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  相似文献   

6.
根据儒家“为政以德”思想,在管理手段上,并不反对 “以法治国”,只是在“德”与 “法”之间,主张“德主刑辅”,强调富有人情味的“爱的管理”。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所谓 “道”即“导”,“政”即法制禁令。意思是说,如果以法令引导而民违之,则以刑罚齐之。这种外在控制手段,其社会效果是 “民免而无耻”,即以外在暴力手段,只能使民苟免刑罚,而民心无所羞愧。“礼”即制度礼节,大至国家典章制度,小至社会风俗习惯,既含有道德意义,也含…  相似文献   

7.
《化工管理》2005,(8):59
<正>诸葛亮可谓是一代英杰,赤壁之战等广为世人传诵之作,莫不显示其超人智慧和勇气。然而他却日理万机,事事躬亲,乃至“自校簿书”,终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留给后人诸多感慨。诸葛亮虽然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蜀汉仍最先灭亡。这与诸葛亮的不善授权不无关系。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导致刘备白帝城托孤成空,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从诸葛亮身上,我们可以将阻碍授权的认知因素归纳为:对下属不信任、害怕削弱自己的职权、害怕失去荣誉、过高  相似文献   

8.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2.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要愁没有职位,要愁的是如何才能在位置上尽职尽责。不要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别人就会知道的。”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说:“因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是少有的。”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唉,算了吧!我看不到能认识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我  相似文献   

9.
<正>“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这句《贤文》的孝指孝敬长辈,容易理解,悌则是指敬爱兄长,《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即“入则事亲孝,出则敬长悌。悌,顺也。”这句中的“本”即做人的根本,“道”即做人的道理。意思是孝顺是一个人首要、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只有懂得和做到了孝顺,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朱子的“弟子规”成为后世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它的首段是这样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将孝悌放在首位,践行好了孝悌之后,再讲究“信”、“爱”、“仁”,有了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再去“学文”,我们暂且不去论述朱子的这种排列顺序是否科学合理,没有必要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要求古人,从  相似文献   

10.
谈心,是班组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方法,有利于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得笑,也能把人说得跳”,成功的谈心会给人以一种精神鼓励和心灵启迪,使班组成员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理解,互相促进;反之则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猜疑。班组谈心的艺术,关键是做到“两和”、“三心”、“四讲”。 “两和”即和颜、和言。“和颜”是指表情神态要温和可亲,令人觉得容易接近。常言说:“出门看天色,见人看脸色”,就是这个道理。班组长在谈心前要调整心理,谈心时要  相似文献   

11.
丁圣光 《中国石化》2005,(12):12-13
看中央电视台的“魅力名镇”颁奖晚会,一个获奖的边陲小市的女市长说过一句话,叫我肃然起敬。她说:“宁可GDP增长得稍慢一点,也要保护好这一方水土!”  相似文献   

12.
实话巧话     
实话“巧”说,不是虚伪,更不是违心地迎合,而是一种讲究实效的工作方法,是把道理之“舟”顺利地驶向对方心灵的“彼岸”,求得共鸣和理解,从而促使问题的解决。实话实说,就是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而实话“巧”说,是指说话应有一定的技巧,要讲究“语言艺术”。做人的思想工作,会不会实话“巧”说,效果大不一样。一个讲究语言艺术,懂得心理学的干部,一席话可以把人说得豁然开朗,心悦诚服;而不善于实话“巧”说的领导,就可能把人训得垂头丧气或暴跳如雷。实话“巧”说,不是虚伪,更不是违心地迎合,而是一种讲究实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天津市一位领导到基层单位检查工作,临别前,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决定到大酒店“意思”一下,被他婉言谢绝了。当有的同志以“下不为例”为由再次邀请时,这位领导严肃地说,“下不为例”不如“现不为例”好。问下不为例“与叫现不为例”,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下不为例”乍听似乎有道理,但若细细研究一下则站不住脚,听起来像是下决心洗心革面的表白,而实际上这个词儿早已成了某些人为自己不良行为开脱的问挡箭牌”。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子不为例*这个“悦耳”之辞面前丧失党性原则,一次,两次,一.…  相似文献   

14.
吴捕快 《董事会》2023,(7):88-89
<正>我们需要知道“淘滩”挖到什么深度合适,“飞沙堰”建到多高有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宝瓶口”凿宽一点。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构建一个能够有效防范风险、提升股东价值、尽到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系统公元前272年,30岁的秦国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一路艰险来到蜀郡担任郡守。按照秦国的耕战文化和司马错的军事思想,这位年轻的郡守要把自己的掌治之地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所以把岷江改道,引水经过成都,使其真正成为一条战争补给线。  相似文献   

15.
撷翠园     
<正> 琦峰 “想开点”是人们相互间劝解时常说的语言。有时静下心来反复琢磨,发现此言说得非常之好,甚至包含人生的某些哲理…… “想开点”是劝你放下过去沉重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不必总是陷进纷繁幻影的氛围之中而不能自拔;“想开点”是劝你无需为微不足道的区区小事而长记于心,不思茶饭,难  相似文献   

16.
当年,诸葛亮率兵北征、马谡请缨把守街亭,结果失守,落了个被诸葛亮挥泪处斩的可悲结局!马谡的过失是毫无疑问的.他(?)板,拘泥于兵书,不听众人的劝阻.罪有应得.但他也有可取之(?):其一,出征前无私心杂念; 一心一意去抵御敌人;其二,战后不(?)人,负荆请罪.履行当初立下的军令状.诸葛亮之所以挥泪处斩,盖缘于此.现在企业中有些人很像马谡.有的经营无方、管理失策.导致效益低下,却夹起尾巴一走了之,立下的“军令状”变成了一纸空文.今日“马谡”为何不斩?街亭失守除了马谡本人的责任外,诸葛亮用人不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今马谡的出现,同样  相似文献   

17.
“一个家庭要过好,既得考虑眼前的吃穿住行,又得谋划项目理财、长远发展;既要舍得花钱,又得勤俭持家……企业与家庭的组织形态不同,就居家过日子来言,道理如出一辙,要善于谋划。”山东曹县供电公司康广相说。  相似文献   

18.
人人是人才     
争天下者争人才,失人才者失天下。“以人为本”确有道理。那么,人才在哪里?是不是“名医出外地,显神出外方”呢?非也。青岛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总经理张瑞敏说得精辟:“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你能翻多大的跟头,企业就给  相似文献   

19.
<正>一天,与一位老人聊天,老人说:人,还是要有点怕心;多一点怕字,少一些祸殃。听后,深以为然。怕,古语称之畏,自古以来,这就是一个既让人喜欢又让人厌恶的字。喜欢,是因为畏可以让人清醒,让人警觉,让人成事做好人,"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厌恶,是因为畏常常意味着惧怕、怯懦,让人瞧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请来有卧龙美誉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诸葛亮也的确为刘备蜀汉集团的建立乃至发展立下了不逝功勋.但是,随着诸侯争霸到三足鼎立后期,蜀汉集团逐渐衰弱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孤舟,虽有诸葛才华盖世,勉力支撑,也逃脱不了最终灭亡的命运.作为聪明过人的诸葛亮恐怕也早有预料吧!那么,在早期诸葛亮为何不去投靠势力强大的曹操和雄踞江东的孙权,而反而跟随刘备呢?这里面除了诸葛亮感激刘备的三顾知遇之恩以外,恐怕也有其它原因,窃以为:其一,以当时诸侯争霸,战事频仍的情形而论,曹操和孙权两股势力可以说是比较强大的.曹操其时则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正是春风得意之际,手下战将千员,谋士如云,再加上曹操本人也足智多谋、文才武略均有人所不及之处,以曹操为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智囊团.诸葛亮假若此时去投靠,顶多也只能担当曹操的一高级谋士,诸葛亮的才华很难施展;再加上曹操本人自恃才高,对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常有妒嫉、打击之心(杨修之死可见一斑),故诸葛亮不去投靠曹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