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持续推进,开展课程思政设计已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基于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课程自身内容与特色,文章通过BLOOM认知模型建立课程教学三大基本目标,挖掘课程中存在的思政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将思政内容全方位融入课堂,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文章认为,开展课程思政,重新认识和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利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数据化信息化时代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微时代”是互联网发展新兴的代名词,是高校思政教学新的传播方式。本文结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对为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形式单一、缺乏规范、服务功能欠缺等问题。“服务学习”是一种课程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强调学习与服务并重,注重结构化反思以实现课程学习、社会服务、公民教育三重目标。思政课实践教学可采用服务学习方案,以“社区服务方案”和“学科课程服务学习方案”为其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4.
“保险核保核赔”课程是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适应保险行业两核岗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文章尝试从分析“保险核保核赔”课程目前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方案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础会计”课程着力于传授会计人才所必备的会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思政观点的深度挖掘,有助于为会计产业后续课程的技能学习和思政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加深学生对会计职业认识、开拓其视野、提升其信息素养的重要举措。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的育人挑战和机遇。文章旨在探讨“三全育人”视域下“基础会计”课程如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并对“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闫晓伟 《魅力中国》2014,(21):140-141
要改变思政课理论性强导致的枯燥乏味的现状,必须重视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着重阐述分析,探讨在“概论”课实际教学中如何为提高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创造条件,以此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与高职教育脱节,应提倡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课教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社会实际、思政课自身、教学对象等特殊性决定高职思政课特色教学必要且可行。高职思政课教学特色表现为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开放性,职业性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特色。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环节,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巩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文章以G高校“农业经济学”专业课程为例,重点通过教学案例挖掘思政元素,结合案例教学法、线上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形成课程思政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帮助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持续有效推进农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9.
洪灵 《理论观察》2023,(8):153-156
在当前各级学校倡导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语言与德育齐飞”应是大学英语课程努力的方向。目前,国内学者们对大学英(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少有研究从微观的语言层面探讨课程思政教材中思政元素的设计、挖掘和实施。针对大学英(外)语教学实践中存在语言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梳理当前大学英(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探讨从语言层面进行相关研究的可行性,提出语言的评价能提供理论基础,助力实现教材的思政功能。但现有的评价理论各有利弊,结合现有思政教材中的语言并对其进行分析,可尝试建议整合一个更具针对性、更强大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作为本科教育教学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改革尝试,引起广泛重视,各高校纷纷展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点,不仅需要各高校展开教学实践,而且需要从学理的角度来认识课程思政这一新教育理念,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反思,以解答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由此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中立德树人的一般原则。文章从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圆融有机融合以及专业教师课程育人能力的有效增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既有益于高校学生深入认知红色文化,并内化为价值理念、外化为实践行为,也有益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将泰勒的课程原理应用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设计,化为“价值—教育目标”“内容—教学素材”“方法—教学组织”“结果—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将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和有效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案例以《微信端开发》课程为载体,以我国战"疫"实战为背景,设计并制作音乐程序,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案例中,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通过将立德树人与专业课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和爱国情怀。课程思政案例设计旨在为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及其他专业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可以从路径、方法、机制3个主要维度进行思考和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涵盖了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情”、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意”、激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行”4个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方法包括灌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信息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互动教学法6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机制主要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构建学校部门联动机制、优化教学激励驱动机制、设置教学反馈评估机制4个要点。  相似文献   

14.
高等医学院校因其专业特色鲜明,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选择、建设和管理方面具有与一般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同的特色。基地选择原则上,必须与医学专业相结合,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学资源相结合。基地利用形式上,采用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的方式。基地管理机制上,要整合资源、发挥合力,共同开发,既体现基地的特色优势,又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敏 《理论观察》2023,(5):76-79
“特殊儿童语言康复”是特殊教育专业为满足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双重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擅长言语语言康复的专业人员。传统教学只重视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内在思想品质的培养,这就使得在教学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势在必行。“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课程教学改革将“厚德、精技、博爱”的思政主题贯穿教学全过程,探索校企共培,合作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质量强国"和"制作强国"的过程当中,工匠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要培养具有深厚爱国精神、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必要的方法和途径。文章以"PHP+MySQL程序开发"为切入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剖析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融合的难点,举例分析寻找课程思政契入点的方式,为其他专业课融入思政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金融科技学”作为经管类本科和研究生的新增专业课,具备金融领域发展的前瞻性,做好“金融科技学”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金融科技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教学内容所涵盖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基于教学实践对思政元素融入“金融科技学”的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提高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程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高校思政课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于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教学的途径,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专题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整合教学内容、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开展专题教学的原则是:在教学目标上,以理论为主题,以现实为取向;在教学内容上,科学处理独立性和整体性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高校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其办学目的的实用性、办学面向的实际性和办学过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应紧密契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招聘与人才测评”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举措包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学绩评价机制、“课程思政育人、校企协同育人与专业教学育人有效融合”的育人体系等五大方面。高校应从课程实际出发,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推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