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经济复苏及市场流动性恢复的影响,2009年的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重拾增长之势,引发了人们对房地产泡沫的普遍担心,从理论界到决策层,都非常关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确保资产价格不出现过快增长,这已经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那么,爆发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能够给今天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2.
当经济发展处于大热阶段,或者经济持续繁荣时,就会引发泡沫经济的争论。有关泡沫经济的理论研究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认为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我国有些专家对泡沫和泡沫经济的释义补充了新的内容。有些专家认为,在发展经济中,不顾需要和可能,盲目地过量生产或过量投入,造成了产品或建成项目的大量积压,也是一种泡沫现象。随着房地产开发热、投资热,房地产泡沫的研究与探讨也进一步升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形成机理和性质阶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赵辰 《中国经贸》2014,(20):35-35
战败国日本在其后的日子里,在战火横生的土地上,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日本经济从仿制入手,走向了创新,创造了经济上的世界奇迹,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转折,股票房地产的资产价格异常大幅上涨并严重通货膨胀,泡沫由此迅速形成并且日益严重。终至泡沫最终破裂,造成大量资产严重缩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大量堆积,并且实体经济也受到了重创。企业大量倒闭,人员大量失业,并且伴随着通货紧缩跟消费严重不足。伴生经济泡沫破裂的后遗症,日本经济疲软不堪,跌落到了谷底,陷入长期的萧条之中。  相似文献   

4.
文章指出,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泡沫破灭后日本陷入长期的经济萧条。究其原因,土地投机是造成房地产泡沫危机的最根本原因;银行和金融机构则是最有力的"帮凶";政府连续失误的金融政策,则是导致这场危机的"关键"。因此,只有不断地完善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打击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才能防止或降低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泡沫和金融不安全——日本泡沫经济15周年评述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20世纪80-90年代日本以地价泡沫为特征的房地产泡沫对日本金融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害。究其原因在于日本房地产泡沫和金融不安全之间存在相互传递的关系,其中金融自由化等制度变迁为两者的传递提供了环境和土壤,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起着助推作用,预期发挥着动力作用,而经济主体的行为变异则最终促成房地产泡沫和金融不安全相互传递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发生破裂,这使日本的房地产甚至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反观当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会发现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与当时的日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正因为此方面的原因,要吸取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碎的教训,打击和预防与房地产相关的过度投机,防止宽松的货币、财政,银行政策对房地产业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使我国房地产业健康运行,避免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冀志罡 《新财经》2011,(10):106-106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曾爆发空前的房地产泡沫。到90年代初泡沫破灭,给日本银行带来成堆坏账,日本经济深陷停滞,迄今已逾20年。这一教训,一直是研究讨论的热点。人们拿日本作为房产泡沫的反面教材,仿佛日本就是房产泡沫的终极标本了。  相似文献   

8.
张丽华  孙涛 《天津经济》2007,(3):49-51,59
一、房地产泡沫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西方有些经济学家估计:日本泡沫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超过了6万亿美元。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在萧条中挣扎了十多年,迄今为止,日本经济依然没有明显的起色。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破坏。  相似文献   

9.
美国经济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IT(信息技术 )泡沫破灭成为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重要原因 ,但IT革命和美国“新经济”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经济增长减速形势下劳动生产率仍保持增长给美国“新经济论”提供了新的依据。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美日经济表现呈现鲜明反差的基本原因在于前者形成了“新经济”而后者没有形成“新经济”。以IT泡沫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泡沫经济与以房地产泡沫为主要特征的日本泡沫经济有着本质不同。当前美国经济不会重蹈 2 0世纪 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覆辙。  相似文献   

10.
刘韬 《珠江经济》2005,(6):74-79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房地产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住宅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现在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我们一些地区对GDP增长起到决定性的方面,例如2003年北京的GDP增长的30%来自房地产,另外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有50%以上来自房地产。这样就能说明房地产已经形成泡沫吗?回答是否定的,判断房地产泡沫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析:①确定什么是泡沫经济;②市场对房地产的真实需求;③造成房地产价格上升的真正原因;④房地产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程度;⑤政府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描述了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元升值背景及其引致的升值萧条,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其传递渠道、后果,90年代持续的经济萧条。指出,虽然中国当前的情况与80年代的日本有太多的相似,日本的经验教训是我国经济政策最好的教科书,但同时也要看到两者的区别,当前美国经济状况良好,有调整的空间。中国应加强与美国的协调,督促美国发挥大国责任,以时间换空间,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林蓓 《宁波通讯》2012,(4):36-36
去年以来,欧债暗流汹涌,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加深了经济复苏的忧虑,日本正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泡沫破裂之后的新一轮衰退,接踵而至的危机让世界摸不着方向。有媒体煞有介事地提出了共济会、影子政府、骷髅会、罗斯柴尔德家族、犹太银行家等神秘组织是操控世界的黑手。危言耸听与无稽之谈固然吸引公众眼球,但抹煞不了全球经济江河日下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英国《经济学家》8月25日】随着房价下跌和信贷紧缩对美国经济构成压迫,有人担心这个国家可能经历十年的经济停滞,就像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灭后所经历的那样。  相似文献   

14.
书架     
《浙江经济》2012,(7):58
《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巴曙松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35.00元如何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发展中趋利避害?本书以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及其崩溃为案例,试图分析其发生的机制与逻辑,并探讨政府、企业应对泡沫崩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泡沫经济为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完全由国家决定,不受市场影响,而且金融交易近乎为零,基本不存在泡沫现象。但进入90年代以来,深沪股市的建立和房地产市场的开放,使我国经济中也呈现出了一些泡沫,尤其以90年代初期海南房地产“热”为代表。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泡沫的破灭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一定会远大于西班牙。到那时,要想找办法来救已是回天乏力了。房地产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危害性,尽管总有人不断提醒,也列举了不少例予,比如日本、美国、爱尔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7.
鉴于房价持续下跌和信贷环境日趋严峻对美国经济构成的沉重压力,有人担心,正如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裂后的日本一样,美国也将经历十年的经济停滞。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动力包括廉价资金和金融自由化,而且,当时的日本正如美国一样,大多数人都认为,房价不可能出现全国性的下跌。在房价的全国性下跌成为事实之后,借款人大范围违约,而银行则削减了贷款。最终的结果是年均经济增长率不到1%的十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出现了日元升值冲击、泡沫膨胀及泡沫崩溃、通货紧缩、经济持续低迷等问题.近些年,中国经济也出现了和日本经济相似的一些情况和问题.对8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和当前中国经济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热点问题,楼市调控政策的频频变更出台,更是引起了业界、社会以及相关部门的关注。住房问题俨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给日本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与日本的情况惊人相似。本文通过对上世纪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探讨,分析我国国内房地产所处现状,借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经验教训,可以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严重的十年经济衰退,值得深刻的分析总结。由一个行业的泡沫导致整个经济的崩溃只在刹那之间,可见泡沫经济巨大破坏性和发生的瞬间性。中国政府在近几年推出多套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与市场现如今经常出现的"日光盘"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立足于现行税法制度,重新思考在微调现行税法的情况下是否能够调控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