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旅游与生态环境矛盾趋于加剧的背景下,生态化可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产业生态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具有重要生态战略地位的秦巴汉水区域为例,提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同时指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以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生态化为根本形成推力系统,以旅游消费模式的生态化为重点形成拉力系统,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形成支撑系统,以产业生态化发展环境的营造为手段形成保障系统,推动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7,(1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系统性工程。政府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地位和作用,政府审计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难,政府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政府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构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建设审计模式等问题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明晰思路和重点,丰富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牢固树立科学生态文明审计理念,促进审计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国家五大建设任务之一,区域旅游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文章从生态文明理念重新审视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挖掘各时期旅游规划理念、方法和技术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然后,重点论述了当前区域旅游规划在贯彻实施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促进资源节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最后,对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区域旅游规划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导向已十分明确,然而各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却存在多种现实困境,深入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旅游政府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和制度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分析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着各种现实困境,提出景区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对策。旨在为有效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深入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的内涵要求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产业生态化不仅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专门章节进行论述,并且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洛哈思旅游、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旅游等任何单一的发展方式都不是较好的旅游发展方式。文章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提出SCELL旅游发展方式,即宏观层面以可持续旅游为发展方向和理念,中观层面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循环型、融合化、集群化和制度化发展,在微观层面,对游客和居民倡导洛哈思消费方式,对旅游及相关企业进行生态化、低碳化设计,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处理好企业、社区居民和游客关系,通过碳排放进行监测考核管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适宜性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指导区域农业向旅游化方向扩展,适应城市旅游消费新动态,增强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文章以"三生"理论为指导,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并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实证分析,科学准确把握了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特征、形势及环境,明确地区发展方向,并得到:1在空气质量、区域旅游休闲氛围、网络关注指数等关键因素影响下,长三角城市群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适宜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2长三角城市群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适宜性呈现"π"字形网络状等级式的空间结构特征。3在实现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与准确性的实证检验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类型进行了划分,以期进一步明确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江南论坛》2016,(4):65-66
虞山尚湖是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核心生态旅游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虞山是国家首批森林公园,尚湖是国家首批城市湿地公园。自2008年成立以来,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牢固树立"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实现,城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旅游生态文明的建设成为城市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城市旅游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和实施的依据。构建了旅游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城市旅游生态文明系统的综合评估,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城市旅游发展实际中,为城市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学测度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既有利于管理者掌握林业对生态文明作用影响的客观规律,又有利于管理者有效制定林业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江西为例,基于共生理论,利用2007—2019年数据,首先构建PSIR-SEM模型确定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然后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的"指标—指数"耦合法,通过指标及其权重测得阈值与绿值,依次对生态文明阶段与水平进行判定;再以生态文明水平为因变量,以农业、林业及其三次产业、畜牧业等十大产业发展水平为自变量,构建双对数模型估计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作用的回归系数;最后通过"归一化"算法由回归系数测度江西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结果显示:(1)2007—2019年,江西林业对全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逐年递增且在所有产业中最大,江西林业在助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体作用;(2)江西林业三次产业对全省生态文明的贡献呈现"结构微笑曲线",林业一产、三产、二产贡献率依次降低,但林业三产贡献率增长幅度最大,在林业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生态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济形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重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论文在分析生态经济内涵外延、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逻辑框架,简要总结了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初步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包括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企业主体、全民行动,目标导向、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立足实际、精准施策,依法施治、永续发展等)和重点任务(覆盖夯实产业基础、强化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内核、坚持系统治理、培育发展动力等);并就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和各社会主体作用,促进生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境污染问题的改善与产业发展态势的关系十分密切。文章考察了生态文明视角下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集聚态势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偏低,在加入了经济发展水平、外资依存度、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能力和能源消费强度等控制变量后,其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曲线关系,旅游产业的科学集聚有利于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情况的改善,但其目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西北、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情况的发展态势及控制变量对二者互动关系的作用形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当前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对策,科学引导地区旅游产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文明要求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的出现打破了我国传统旅游产业长期以来的“资源掠夺式”经营模式,是适应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优经营模式,是生态文明理论所体现的重要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现状剖析发现,新形势下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无经济发展的生态保护缺失、无生态保护的经济虚增、缺乏有效的产业培育机制等现象,指出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应加强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产业结构创新,应强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功能。文章以江西环鄱阳湖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农民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其融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中国是农业大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民生态行为受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经济利益和生态执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优化农民生态行为就要加强农民生态教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农村生态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5.
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乡村旅游MDR模式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章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为指导,分析了循环经济理念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主体-驱动-乡村"MDR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层次解析,并就如何构建这一发展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综合体和都市农庄都是"生态农业—农村社区—乡村旅游"复合共生的新形式,但都市农庄是整合乡村旅游综合体多种类型和功能的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新形式。文章对两者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乡村旅游综合体和都市农庄拥有共同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市场导向、发展理念、目标市场和高品质服务保障,但两者在核心赢利点、配套支撑点、区位选择、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方面又迥然不同。已有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思路和模式给了都市农庄建设一些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农庄建设的一些思路,即与"三农"建设融合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多样化发展;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产业建设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链延伸;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走生态化道路等。  相似文献   

17.
厘清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和驱动力,对促进当地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借助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协调状况,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两者协调度的驱动力。实证发现: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在地理空间具有“两头高、中部低”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在西部民族8省份中有7个省(区)发展水平较低,小于0.5,呈现分化的态势。2009—2013年,共生协调度最高为云南,最低为贵州,2014—2018年,广西最高,西藏最低;广西始终为互利共生关系,内蒙古和青海一直为偏利共生关系,宁夏和新疆由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生关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渐趋为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陈立新 《江南论坛》2013,(11):37-38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滨湖区是无锡市建设太湖新城的重点区域和建设山水城、生态城的标志性板块.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的无锡.其旅游景点大部分集中在滨湖区.具有建设水生态文明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生态文明旅游的定义语境,并讨论了相应的禁忌与产业化问题。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迄今的相关研究多不能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切入问题后多滑向客体性很强的生态旅游,或者进入与生态学有关联的管理学视角。生态文明虽然是个大概念,但其出现在生态旅游被提出来之后,因而也可作为实现生态旅游的一个路径。文章从四个角度定义了生态文明旅游的语境,分别基于主体、路径、拟人与生产立场,进而讨论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禁忌问题。作者在最后就生态文明旅游的产业化,提出了中定位发展方略,不能一蹴而就地迅速做大,需要大分散、小集中,其是一个需要潜伏期的产业,对人的要求要高于对资源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环境资源法的不足,国家应当为生态文明立法。生态文明立法应当是宏观指导法、政策框架法、引导促进法和补白创新法。生态文明立法应以"生态文明促进法"命名。生态文明促进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融入原则、生态善治原则、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原则。生态文明促进法的重点制度包括绿色GDP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低碳发展促进制度、污染集中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