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产业间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志勇  潘启龙 《生产力研究》2012,(5):176-178,261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决定着产业的边际效率,在三次产业的劳动力间形成了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又影响着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同时,人力资本也影响着劳动力的流动性,人力资本含量越高,劳动力的流动性就越强。人力资本的城乡结构及其不同的积累方式决定了增加农村公共人力资本投资,能促进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流动;城市人力资本能促进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间接促进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流动。  相似文献   

2.
比较优势、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化,东部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开始呈现。产业转移直接产生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顺应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做好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承接,才能转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保持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由于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改变,而教育改革却跟不上步伐,加上各种制度限制劳动力的流动,广东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为缓解这种矛盾,要积极寻求增加就业和升级产业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创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取消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等.  相似文献   

4.
马万敬  李晶 《经济论坛》2006,(12):123-125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配置劳动力的客观要求,它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已经发生重要影响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而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低收入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高收入区域(城市)和部门(工业)的转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从我国城乡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历史来看,劳动力流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本文主要从供求的角度对我国三阶段的劳动…  相似文献   

5.
社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偏袒性产权保护政策。其中,东南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阻挠体制改革,使得有利于资本的偏袒性产权保护制度被"锁定";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过度保护劳动力的"福利赶超"。中国的情况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类似,因而存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建立趋于非偏袒的产权保护制度,进而推动国内消费与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户籍等制度约束,表现出诸如非"举家"迁移、"抱团"等独特现象。"家庭决策"和"社会互动"是解释这些独特现象的两个重要视角。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实证探讨家庭决策机制和社会互动效应对中国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这两类因素对家庭劳动力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的作用。结果发现,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较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其劳动力外出打工率较高;村庄社会网络对家庭劳动力流动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家庭社会网络对劳动力省内流动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跨省流动具有正向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流动是高效率的资源再配置过程,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促进共同富裕.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劳动力在空间范围内部呈现集聚的态势.本文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不同区域、城市内部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差异,进而探索劳动力在空间范围内流动的内在机理与经济效果.在此基础上,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有序集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薛宇峰 《经济经纬》2006,(2):116-120
城乡收入和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在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同时,必定推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在区域间的流动。笔者根据农民阶层分化的理论,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同收入层和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省际差异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入,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且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区域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要素市场渐趋完善,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增强;西部地区随着开发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态势。这就需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关注这种影响产生的联动效应,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竹 《发展研究》2007,(1):69-70
本文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了劳动力要素在产业转移升级的准备和过程中的相互之间的作用,并研究了产业转变要求下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仍然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促进产业转移升级的对策,指出提高适应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贫困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不断加剧的绝对贫困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的根本动因;而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外出打工导致的相对贫困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给予了强烈的刺激和示范作用;涉及制度的偏差成为当前加剧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外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广义劳动力流动既包括劳动力的区域流动,也包括劳动力在行业之间的流动,而产业兴衰转化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是引起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更替农业引起的劳动力乡城流动,以及由于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衰退引起的以下岗失业方式出现的城镇劳动力流动,虽然形态不同,但其实质都是由产业衰退转化引起的劳动力流动。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流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将借助统计资料,对威海劳动力流动产生的正负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和测算考察。本文将正面效应分为四个方面:配置效应、成本效应、聚集效应,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建立测算公式,并结合已有的数据测算威海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负面效应有妨碍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影响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流动替代资本流动的辨析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霈  冷静 《财经科学》2008,(12):105-113
在一国内部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便利性和广泛性,限制了发达地区产业过度集聚后劳动力成本的升幅,导致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资本流动)被抑制.文章回顾了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相对变化幅度,发现无论与中西部地区还是和其他行业相比,其增速都明显偏慢.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民工荒"、出口转冷等新背景下我国东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本西进的新态势进行了展望,提出内需市场的充分启动是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东部资本转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结构偏差系数测算了我国1990-2006年产业-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并引入相关系数矩阵对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解答了"民工荒"与劳动力就业难并存的问题.本文认为,"民工荒"并不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而劳动力就业难,主要是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还是沿海地区"民工荒"现象的演变来看,未来几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将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文章结合全民宽裕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探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成本提升后可能产生的价格优势降低、部分产业外迁和产业空心化等负面效应。该文并从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推进国内产业升级和创新产业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成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0—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数据,基于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配置的中介效应,研究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主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不仅直接影响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且还通过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流动配置间接地推动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环境规制趋紧会加快资本要素的流动配置,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重点污染制造业产业尤为突出,而非重点污染产业的要素流动配置效应则不显著;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呈倒"U"型,且该影响在现阶段具有"强"波特假说的特征;国有企业引领制造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重点污染企业的贸易活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公司上市年数越长越利于结构调整升级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明显存在三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的条件不同,人力资本起决定作用。本文从三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出发,在理论上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但由于人力资本障碍等原因,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纷纷实施产业升级的战略,伴随着所谓的"腾笼换鸟",也出现了"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的转移.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出口企业造成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加快了这种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