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人所得税有三种课税模式分类所得税制的公平性较差、对征管制度的各项要求较低;综合所得税制体现了税收公平,要求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意识、税务机关有较强的征收核查能力;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结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及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社会税制改革的趋势来看,综合所得的课征模式是未来个人所得税的最佳选择,我国目前实行的分类课税的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本文试图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多,分类所得税课税模式会逐渐向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3.
一国在开征个人所得税之前,首先需要对个人所得税制模式做出选择,并在这个税制模式下,确定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征收管理等税制要素.本文首先对个人所得税的三种税制模式做以简要概述,随后分别就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政策目标对个人所得税制模式的决定作用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现阶段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是中国的现实选择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4.
余婧 《大众商务》2010,(10):135-135
从国际社会税制改革的趋势来看,综合所得的课征模式是未来个人所得税的最佳选择,我国目前实行的分类课税的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本文试图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多,分类所得税课税模式会逐渐向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个人所得税有三种课税模式:分类所得税制的公平性较差、对征管制度的各项要求较低;综合所得税制体现了税收公平,要求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意识、税务机关有较强的征收核查能力;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结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及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模式,该模式存在着极大的缺陷。近期改革,综合所得税制模式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并立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仍存在着税负不公平的问题;中国个人所得税应实行交叉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实行交叉型的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有利于促使扣缴义务人足额扣缴税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纳税意识及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必须建立科学的个人征纳管理制度,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结构模式,合理计征,从而完善我国的税收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8.
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影响税收公平。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应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收征收制度。在新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下,对性质相同的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合并征税,有助于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解决税负不公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家庭课税制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GDP的提高,我国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了改革,对个税的免征额进行了调整.尽管如此,当前以分类所得税为模式的个人所得税的弊端依然存在,于是对实行家庭课税制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目前实行家庭课税制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家庭课税制以其特有的优势代表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应实行分类同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型税制结构模式,合理调整应税所得额,有效控制个人收入源泉,实行预付税款法,完善征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论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个人所得税的三种课税模式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税务机关征管效率、税收收入的多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依据国情在税制的设计中选择“公平型”或“效率型”课税模式。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已发生重大变化的个人收入分配情况,要求从实行效率型的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向公平型的综合所得课税模式转换。实现个人所得银行发放是模式转换的前提;分类综合课税可以作为过渡模式;加强自行申报可以为最终采用综合所得税模式培养良好的纳税意识;改按月征收为按年征收、按月预扣能保证实现课税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个人所得税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税种。虽然它的历史很短,但目前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界性税种,在很多国家,个人所得税在整个国家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其他税种,成为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我国2003年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为1418亿元,占国家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的1.4%增长到6.5%,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模式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一直沿用分类所得税模式。分类所得税模式是指同一个纳税人的各类所得或各部分所得,各种来源不同、性质各异的所得分别以不同的税率计税。分类所得税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可以借助差别税率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区别对待,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其二,课征简便,节省征收费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的来源渠道和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无疑会给个人所得的分类分项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模式,主要是基于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税收征管方式比较落后的现实。然而,它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税制模式。其主要弊端表现在:现行税制不能全面地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分配,违背立法初衷;按月、...  相似文献   

13.
在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领域,工薪阶层为纳税主体,税收流失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分类所得税制漏洞多;征管方式、征管手段落后;对违法者处罚不力等。为防范个税流失,应推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建立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建立健全以纳税人编码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为主体的个人所得税监控体系;加大处罚力度;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强化公民的纳税意识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难点主要是目前缺乏针对个人的有效征管机制.为推进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首先需要构建一个与之相匹配、且符合现实条件的征管机制.本文分析了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在纳税人数、纳税单位、税务部门征管能力和配套社会制度等方面面临的难点,从现实情况出发,我国应设计一个以源泉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并积极顺应信息及网络技术的新突破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构建新型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比较分析大陆个人所得税与台湾综合所得税在纳税人、征免税范围、税率结构、费用扣除和征缴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及原因的基础上,从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模式、合理调整征免税范围、设计科学合理的税率结构、完善公平合理的费用扣除制度、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和源泉扣缴并重的征缴制度等几方面提出了改革大陆个人所得税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OECD国家近期个人所得税改革趋势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资本自由流动导致税收竞争加剧,OECD国家正在进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具体方式是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在综合所得税制、双所得税制和单一税制中选择最适合本国发展的征收模式。我国应借鉴OECD经验,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两岸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不同,使两岸形成了不同的税收制度结构,在总体上、税收制度要素及征收管理方面形成了各具内涵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相同的文化传统、密切的经济往来、相近的地缘因素使台湾的综合所得税制度及征收管理为大陆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台湾的个人所得税模式从分类制已经完成向综合制的转变,大陆的个人所得税也正朝这个方向发展。借鉴台湾的税制改革经验,结合大陆的具体情况,可对大陆的个人所得税的课税模式、税制要素、征收管理进行积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所得税制改革要坚持“简化税制,扩大税基,降低税率,提高效率”的总体思路。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以法人作为纳税人,采用25%左右的比例税率,同时在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和税收优惠上实行统一;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主要是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课征模式,同时科学地制定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扣除,在税率上可实行5%至30%的超额累进税率和25%的比例税率。  相似文献   

19.
一项好的个人所得税制可以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水平,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个税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设计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并总结了这种模式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是目前我国个税改革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微观模拟模型,利用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2008年和2011年两次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对女性收入分配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我国2008年和2011年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对缩小女性职工单位间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作用;2011年个税改革较2008年的个税改革更具收入调节作用;2011年个税制度对女性低收入阶层不利,对高收入阶层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是个税发展的必然。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家庭联合申报制度,并且根据不同群体就业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及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