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评:数据显示,受到日本政府“购岛”闹剧和中国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影响,近一时期,日本企业撤离中国市场和减少在华投资力度的动向变得更为明显。如一直将中国作为主要生产基地的日本万代公司此前已决定将主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菲律宾,并已决定投资17亿日元在菲律宾建设工厂。日本主要便利店“全家”,也缩小了在华的扩张计划,10月份在印尼开出了第一家店,并计划每年以100家的速度加快在印尼的普及。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的高岛屋,未来5年的时间里,计划在东南亚投资350亿日元,超过对华投资额(150亿日元)的2倍。  相似文献   

2.
从简单进入到丰富多彩 1980年代以前,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音响生产基地和供应商,掌握着汽车音响的核心技术,到目前为止,日本的SONY、JVC等公司还在这个领域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80年代中后期,全球汽车、音响生产基地开始由日本转移到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以后的10年里,汽车音响又从亚洲“四小龙”登陆上岸,进入中国大陆。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新兴的汽车音响企业有日系和韩系企业之  相似文献   

3.
"中国 1"(China Plus One)的提法最初来自日本,2003年"非典"发生时,开始在日本经济界流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05年度投资白皮书、《日本经济新闻》等财经媒体、各类日本经济论坛等都用过这一提法。该提法的主要含义是,为避免对外投资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应采取"中国 1"战略,即在中国投资设厂的同时,还要在东南亚、印度等地投资,建设生产后备基地,一旦中国市场发生波动,可以在东南亚、印度等地继续生产。随着我国迅速战胜"非典",这种说法有所淡化。但近两年来,受中日政治关系波动、人民币升值、能源紧张、"两税合一"等因素影响,一些跨国企业所谓"中国风险论"抬头,"中国 1"战略被重新提起,并由日本扩展到其他国家和企业。  相似文献   

4.
据泰国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署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00年泰国将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产量可望达到110万辆。 目前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国都在将生产基地移往直接消费国或地  相似文献   

5.
向海外转移生产是经济发达国家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积极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转移也是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的重要捷径.例如, 20世纪 50年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将资本和本国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到日本本土,就近建设战略物资生产基地,日本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制造生产业,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得益于发达国家制造工业的转移.现今的中国是否也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业集聚地的可能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代工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向东南亚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是可行途径之一。阐述我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现状,发现存在跨国公司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两种类型,并研析了中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中国国内要素价格上涨后低成本优势减弱、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崛起、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三个方面,并提出了中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后采取GVC和NVC双向嵌入结合的路径或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集装箱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且从前年开始,一跃成为世界集装箱制造业大国。一、世界集装箱工业世界集装箱工业的发展,随着生产中心的转移呈现出几个不同的阶段:六十年代在美国,七十年代的生产中心在日本,而八十年代南朝鲜取代日本成为新的生产中心,九十年代已向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转移。中国成为集装箱工业的生产中心,取代了南朝鲜。美国是发展集装箱运输最早的国家。作为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受益国,美国的工业和经济水平六十年代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于是集装箱制造业便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七十年代后,正处于经济腾飞的日本也开始大力  相似文献   

8.
《大经贸》2010,(5)
工资上涨加速,对中国的竞争力会有什么影响呢?短期内纵使中国工资上升幅度高于GDP的增长,也很难动摇中国在全球主要代工生产基地上的优势地位。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吸引外商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时大部分加工型产业(以电子业为最突出)把它们的上下游工序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因此任何一个生产企业在沿海地区设厂都能享受到极大的协同效应。所以,若一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亚洲三角贸易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贸易增长的来源,并揭示了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真相。研究发现,亚洲三角贸易模式夸大了中国出口和贸易顺差的规模。通过参加亚洲三角贸易模式,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通过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在中国建立生产和出口加工基地,从而将其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转移为中国对欧美的贸易顺差,扩大了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恶化了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李莉  王彦锋 《中国海关》2002,(11):38-39
广东省是我国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具有庞大的规模生产能力,东莞、汕头、澄海等生产基地年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份额的70%左右,产品行销四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玩具的最大供货来源.随着中国的入世,亚太区玩具业中心由香港逐渐向大陆转移,诸多厂商将生产、开发、材料采购转到了广东等省区.……  相似文献   

11.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制造业企业最近纷纷从东南亚向中国转移,其理由主要是中国的生产成本低,市场有潜力。 从去年以来,日本企业总共关闭或者缩小了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波、印度尼西来和菲律宾5国的22个  相似文献   

12.
行业人士都说湖南省洞庭湖区生产的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最出名。1990年洞庭湖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优质蜂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中国养蜂之乡、华南大蜜库——昌盛蜂业依赖独特基地,快速发展。十多年前从事蜂产品行业的人对昌盛蜂业并不是很熟悉。如今,这个名字对他们来讲已是耳熟能详。十多年从组建到傲视群雄,把产品销到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昌盛的发展令人惊叹。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昌盛以骄人的业绩向世人展示了自已的才能。誉满中国养蜂业,数千家专卖店遍布大江南北,昌盛蜂业  相似文献   

13.
光彩点子     
《光彩》2000,(12)
借他乡阳光 搞食品基地 今年 3月,山东省安丘市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到浙江省萧山市发展大葱基地的 500多名职工唱着凯旋的歌回到了自己的家园,把生产设备安置好开始加工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这是自去年秋收结束后他们带上技术资金将生产设备转移到南方,巧借时间差、异地发大财的一个真实写照。在安丘市的私营企业中,像东方红公司这样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跨地区甚至跨省种地发财,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安丘市是一个人口逾百万的农业大市,蜜桃、姜、蒜、大葱、芦笋等 6种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被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出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和引进外资力度的不断加强,在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境外一些不法商人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对假冒侵权商品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弱等因素,通过来料加工、定牌生产等形式,把我国大陆作为他们生产假冒产品的基地。假冒侵权产品的盛行,  相似文献   

15.
全球消费者都认同一个事实:在全球范围内,以戴尔、微软、沃尔玛、花旗银行、好莱坞等美国公司在计算机、零售、金融、娱乐等行业独占鳌头;德国企业则是高级轿车、精密机械、化工等产业的佼佼者;日本企业在家用电器、数码相机、工业机器人等产业保持绝对领先地位;法国、意大利的企业又在时装、化妆品、工业自动化设备等产品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瑞士小国也在制药、巧克力食品和手表等产品领域堪称一绝;而中国、东南亚国家及东欧国家则是全球最主要的低成本产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6.
这已经是第三次全球制造业大转移。19世纪末开始的美国工业革命,使美国代替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二战后,日本只用50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美国到日本的制造业转移。这两次转移都产生了比较好的生产模式,使得我们更加期待本次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中也能带来一次生产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东亚地区的两个大国中国与日本都积极发展与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等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与交往进一步加深,中国加大了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这引起了日本的不安,日本将全面更新其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方面的联系,以便确保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和影响。中日之间想不竞争是不可能的,但竞争中如果有合作,在合作中与东盟国家实现共赢,使东亚走向政治、经济、安全的全面合作,早日促进东亚共同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尚缺真正利益共同体--中国蔬菜对日出口渠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从1988年开始由国外大量进口蔬菜,1995年到1997年进口数量有所下降,之后又出现较快的增长势头.对日主要蔬菜出口国也逐渐从北美、大洋洲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对日出口新鲜蔬菜的数量增长较快.日本商社看中中国蔬菜生产成本低、运输距离近等优势,在进口过程中实施开发战略,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和自己的流通渠道.  相似文献   

19.
曹衡康 《商务周刊》2008,(17):15-15
今年似乎世界和中国都不算平静,中国从年初的十省雪灾到汶川大地震,而东南亚、日本和美国也频频出现飓风、地震等灾难。如今,各大金融机构、电信、制造等企业都建设了完备的灾备中心,灾难一般难以彻底毁坏企业的数据体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然而,中国棉花产品综合成本过高,竞争力不足,长期影响着中国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相对于中国完善且成熟的纺织业,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棉花进口需求逐渐增长,使中国成为并将长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棉花进口国。目前,中国最发达的纺织业产业在东部地区,中国最大、最优质的棉花生产基地却在西部区域,那么,从长期来看,通过产业转移,以中国棉花生产基地为基础,将棉花生产基地建设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