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世纪之交,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开发西部,是毛泽东“合理布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区域发展路径的原始创新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区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原因.任何区域都在“时势力场”、“市场力场”和“行政力场”的作用下演化发展.一个能够将这三个力场的矢量和长期最大化的地区就实现了发展路径的原始创新.区域发展的原创路径有自己的演化形式、时空界限和生命周期,它经历产生、成长、成熟、衰败循环往复过程.区域形成原始创新路径的关键是对世界、国家和发展总趋势的正确把握.我国的改革开放先后经历了“胆识主导”、“资源主导”和“环境主导”三个阶段.把握环境秩序主导总趋势,是当前区域形成自己原始创新发展路径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刘晓宇 《现代商业》2007,(36):226-2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由非均衡到均衡的战略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思想,形成了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逐渐形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始终依循时代发展命题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予以探索、改进、创新,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四次历史性的变迁,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刘晓宇 《现代商业》2007,(30):226-2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由非均衡到均衡的战略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思想,形成了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逐渐形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邓小平思考、运筹、决策当代中国一切重大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贯穿于邓小平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是他提出“先富”、“共富”论的理论源头。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论,坚持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江泽民、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审美逐渐成为大众性活动,在资本逻辑之下,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化景观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地方文化的旅游商品化是这一趋势的体现.本文以武汉东湖为例,提出了旅游开发应紧扣地方文化内涵的观点,以及“区域整合”、“特色彰显”和“品牌塑造”三者结合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以后,我国电子计算机迅速普及,实施了以“金”冠名的“金桥”等八项信息工程,开设了各种信息网络100多个,并实行了国际联网,从而跨入了“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各种网络为我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末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出了均衡与非均衡相结合的“均—非战略”、确定西部的北中南三线为主要开发推进方向的“三楔战略”、以及“以线穿珠、以点带面”的重点突破战略。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共同富裕。过去几年里,西部大开发在经济实体领域取得不菲成绩,而经济制度与东部比较在国有化水平,立法等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为转折点,把中国区域经济关系划分为产品分工、要素分工和产业分工三个阶段,着重分析了这三个阶段的历史变迁路径和对中国区域经济关系的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变迁路径对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启示和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1.
区域高速公路经济网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高速公路经济网是点轴开发模式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发展,高速公路网络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可以分为由点到网、由网到带、由带到网和由网到面四个阶段,形成了高速公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文章提出,区域高速公路经济网规划应在轴线内实施“鱼刺图”开发战略,沿各级别公路线逐步渗透开发;在网络内实施“连轴”开发战略,将各条发展轴首尾相连,形成网络,以缩短从经济带到高级网的过渡;在区域间实施分工协作战略,从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找准定位,辩证地认识竞争与合作,重视优势,再造机遇,通过分工与协作培植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资源产业特性对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模式具有重大影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均属于"点资源".具有一种集中化的产业特性:一是相对集中分布;二是相对集中开发模式;三是相对集中分配方式.资源相对集中分布更容易形成对资源相对集中的实际占有和控制,成为资源相对集中开发和资源收益相对集中分配的天然基础.晋陕蒙宁能矿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制约区域科学发展的诸多矛盾.资源开发方面主要是各相关主体之问的利益冲突,资源开发与资源浪费、资源开发与生态破坏以及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区域发展方面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地方财政潜在风险,快速工业化与缓慢城市化的矛盾等.文章提出,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促进区域科学发展,一要转变资源开发模武,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调整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四要开发资源,关注民生;五要建立晋陕蒙宁国家能源开发特别经济区.  相似文献   

13.
王英  刘雪松 《商场现代化》2007,(24):201-202
邓小平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区域经济实践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区域优先发展为手段、全社会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区域经济理论。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敏  李扬 《商》2014,(52):282-284
本文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保险业区域发展为研究对象,区分财险与寿险,运用保费收入法、保险密度法和保险深度法三种传统方法,以及“保险基准深度比”这一指标来分析我国三大经济圈的保险业区域发展差异,并比较了新指标与传统方法的不同研究结论.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走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规划还要求健全协调互动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根据各个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的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引擎”,其发展不仅关系到北方经济的振兴,也影响着中部的崛起和西部开发。作为后发区域,环渤海区域具备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后发利益。文章重点分析了环渤海区域潜在后发优势发挥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发展的突破点,指出创新是实现区域“蛙跳”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世纪之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并精辟阐述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行动指南,是治国安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英明方略。一、“以德行政”是行政执法机关为政之本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人总结古今中外治国之道,一直十分重视德政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的多篇著作都深刻论述过。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讲”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又进一步丰富、发展、升华了以德治国的理论,为政府行政执法机关加强以德行政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当前,一些行政管理执…  相似文献   

18.
在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的直接目标尽管是要扭转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不发达的现状,而其决策背景远远超出西部的地域局限,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本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实现,亦关系到新世纪东部地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环境的创建。  相似文献   

19.
郭丽 《商场现代化》2007,(20):395-396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选择。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与探索,我国区域经济先后经历了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与战略转变。本文通过解读国民经济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全面总结了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新时期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思想是判断我们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新时期的建党纲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