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产业创新的竞争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威  赵学礼 《商业时代》2006,(5):11-11,13
本文分析了企业战略景框下产业转型、产业融合、创造全新产业带来的产业创新机会,同时根据产业创新下企业博弈竞争分析,提出企业应该通过共同开发、风险投资、获得利益相关者支持等手段来进行产业创新的合作。最大化企业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创新驱动战略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产业集群作为创新主体,具有组织灵活、资源集中、利益合作等优势,并具备集成创新的必要条件。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性的动态经济系统,集成创新过程涉及产业集群不同创新要素之间在复杂的产业链流程中的相互协调作用,呈现出"耦合性"特征。因此,产业集群的集成创新过程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发生质变,而非创新的简单累积,是使系统整体实现创新的1+1+1>3集成放大效应以规避风险和保障利益,是集成创新共生体系互惠性耦合。  相似文献   

3.
王晓航 《商》2014,(1):327-327
本文基于DEA模型,选取我国规模以上医疗设备企业的产业面板数据,采用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两分法来对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效率波动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比我国其他高技术行业的创新效率进一步探究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判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研发效率,为更好地发展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流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连接生产、销售和消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作用。文章首先简要概括了我国流通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流通产业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提出了信息化程度低这一问题,紧接着文章分析了信息化流通的含义和流通信息化如何引导我国流通产业创新的问题,最后对我国流通产业创新过程中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商业模式概述入手,着重分析了制造业产业升级发展,探索了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产业升级是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产业升级能够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使产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我国十分注重产业升级,积极制定了产业升级的相关策略,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而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积极开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发展创新。而作为市场主体的制造业企业在产业升级背景下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企业经营才能够跟上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发展的步伐。研究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不仅能够优化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模式,而且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着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主要是一个集群内部的制造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地域之间相互的联系性不高,导致协同创新能力不强。本文对我国制造产业集群协调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互协同创新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产业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这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研究。现阶段,企业创新战略已经成为各方人士关注的问题。本文撇开了对企业战略创新的研究,主要是对企业如何进行产业创新给出了笔者自己的一些认识,产业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最高层次和归属,产业创新可以弥补企业创新的不足与局限,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带动和活跃企业创新,是企业摆脱产业周期性衰退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8.
创新驱动正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业服务平台作为我国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对助力创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层面的创业服务平台运营现状,分析创业服务体系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显著作用,提出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撑我国产业创新发展和“双创”升级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爆发,高科技产业集群已经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最为成功的模式。本文通过对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网络主体具体利益关系以及知识特性的分析,提出由于合作创新需要共享彼此的知识和资源,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流失与扩散,而知识本身的特性也在无形中促成了知识产权风险的形成。本研究从搭便车行为、契约的不完备性、机会主义行为三个层面阐释了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风险,并有针对性的构建了创新网络下合作创新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2004-2011年我国各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的CES生产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动整体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趋势,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资本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技术投入中,资本投入对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源和技术投入的产出弹性较小根据实证研究给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快人才培养、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平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勇  邹莘 《消费导刊》2011,(17):16-17
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东莞家具产业创新体系为例,对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公共服务平台、营销平台和行业协会等结点进行了深入解析,并提出了以产业创新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邹莘  刘勇 《消费导刊》2011,(13):16-17
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东莞家具产业创新体系为例,对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公共服务平台、营销平台和行业协会等结点进行了深入解析,并提出了以产业创新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产业面临着转型和升级。其中,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创新能够与产业转型发生协同合力,共同促进现代企业的发展。本文从产业集群的概念出发,对金融创新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金融创新体系构建路径和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尚未形成有利于生物制药企业开展融资、市场营销等经营管理活动的良好氛围。本文通过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调研,给出了对该产业发展创新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朱丹  鲁统磊 《浙商》2012,(21):96-97
产业融合是产业创新的途径之一,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产业融合又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加速企业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6.
张舒淏 《商》2014,(43):267-267
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根据产业集聚产生的原因,产业集聚影响技术溢出的传导路径的行文思路,系统的解释了产业集聚是如何影响技术溢出的,以及技术溢出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以及逆向结果。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个被称为企业吸收能力的名词,阐明了技术溢出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原因在于企业吸收能力的强弱。最后,笔者在文末提出了创新绩效在我国产业集聚区顺利提高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7.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新的企业创新形态,受到日趋广泛的重视。美国、日本、法国等许多国家的公司也都在美国为它们的商业模式创新申请了专利。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企业及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微观企业供给方面提供增长的长期持续动力,更有助于企业转型、技术产业化形成新生产力、已有产业中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成功创业及企业家经济的构建。商业模式创新主体是企业,但在我国当前条件下,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还面临一些约束。  相似文献   

18.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年来所发表的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文章的总结、分析、研究,找出我国未来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方向,对该理论的研究予以完善和升华,力图更好地在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推进我国的产业创新、升级和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将创新作为第四产业来发展的思路.指出创新成果是一种超广义资源,对创新应当给予报酬,并且把它当作一种产业来发展.对创新成果的利用应当予以征收超广义资源税,从而解决高科技行业存在的创新投入不足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利于我国企业应对全球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情况复杂,清晰度不够,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制约了其竞争力的提高;在创新资金的投入方面,我国的科技研发经费总额低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创新经费分配结构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各行业在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极不均衡,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不到位,法律法规不配套,管理部门分散,管理水平和效率较低,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不高,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等,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在中介服务机构方面,数量不足、服务职能弱、人员素质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国有企业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民营企业的人才激励制度有待完善,要避免因员工的高流动性而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