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因此,摊余成本的确定成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账务处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田天  喻靖 《新智慧》2008,(3):28
新会计准则把金融资产划分为四大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有两类金融资产与长期投资有关:①持有至到期投资,主要是指到期日可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能力和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企业从二级市场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且具有长期性质。期限较短(1年以内)的债券投资,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也可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相当于原会计制度中的“长期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债券投资”核算部分内容。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归为此类。相当于原会计制度中的“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核算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3.
金融资产概念是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一个新内容,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及应收款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本文对其中的长期应收款、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后续计量做了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新准则。  相似文献   

4.
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四类: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及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这四类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方法各有异同,对初学者而言,不易理解,容易混淆,尤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甚.本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范围、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金融资产的减值处理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对会计理论理解和会计实务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金融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处理因分类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就交易性金融资产、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对所得税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刚 《新智慧》2007,(9):28-29
本文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图表和举例分析的方式全面解析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其账务处理方法。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垫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债权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衍生金融资产等。企业应当在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将其划分为以下四类: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②持有至到期投资;③贷款和应收款项;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分类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改变。  相似文献   

7.
李明 《新智慧》2007,(8):24-25
本文通过案例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与《企业会计制度》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三种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会计与税法处理规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俞丽辉  黄雯 《新智慧》2007,(10):61-62
一、新旧会计准则下金融资产的内容及会计处理 旧会计准则规范的投资内容包括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将旧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归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规范,将短期投资改称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9.
李明 《新智慧》2009,(2):37-38
债券投资在初始确认时,可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三类。本文对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郑倩 《新智慧》2007,(11):32-33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债务人可以自己拥有的金融资产偿还债务,进行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  相似文献   

11.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12.
《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首次提出“金融资产”概念,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类,《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与之对应资产项目大体为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委托贷款和应收款项。从计量基础与会计处理两方面比较金融资产减值的差异,可见新准则与旧制度中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李秀枝  朱学义 《新智慧》2008,(12):35-36
现行会计准则首次提出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同时,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而可供出售债券投资减值时,减值损失的确定是采用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孰低法,还是采用内在摊余成本和可收回金额孰低法,目前会计实务界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首次提出"金融资产"概念,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与之对应资产项目大体为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委托贷款和应收款项。新旧准则中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从计量基础与会计处理两方面对金融资产减值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何学武 《新智慧》2008,(5):48-49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对已确认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对该金融资产进行取得时的初始计量和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初始计量中主要解决该金融资产实际利率的计算、摊余成本的确定、持有期间的收益确认以及将其处置时损益的处理等问题;后续计量中主要确认实收利息、投资收益和利息调整(溢折价)等。这些数据的计算在手工方式下十分复杂。本文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功能建立计算模型,以简化计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香港会计师公会(HKSA)于1999年4月颁布了《证券投资会计准则》(SSAP24) ,它对证券投资的确认、分类、计价及持有损益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均进行了规范。本文就该准则对证券投资的分类及相应会计处理作以下介绍。一、证券投资的分类SSAP24按管理当局持有意图将“持有到期证券”作为一项单独的分类。对不是持有至到期日的证券投资即“非持有到期证券” ,则根据企业对投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进行分类 :如果企业选择基准处理法 ,则应将其分类为投资证券和其他投资。如果企业采用可选性处理法 ,则应将其分类为交易目的证券或非交易目的证券。1、持有到期证券。SSAP24规定 ,当企业有明显的意愿和能力持有某证券至到期日时 ,则应将该证券分类为持有到期证券。只有债权性证券可以分类为持有到期证券 ,如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等等。如果企业在购入时只打算持有一段不确定的时期或准备在市场利率、汇率、资金状况等发生变化时卖出该债券 ,则该债券不应归类于持有到期证券。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 ,在“持有到期证券”到期之前 ,如果企业出售了一特定比例的该类证券(如持有量的10%) ,通常认为整个持有到期证券都需要重新分类。但准则也说明在两种情况下例外 ...  相似文献   

17.
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新会计准则规定只允许采用实际利率法下的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及摊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因此,对于实际利率法下的摊余成本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带来的递延所得税问题便成为所得税会计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根据目前的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在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无论何种持有意图,均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实际上忽略了持有意图对会计计量的影响。而对于金融资产,现行准则又因持有意图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在同一准则体系下,出现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会影响准则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因此,有必要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考虑持有意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在金融资产计量中出现的摊余成本的性质与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一概念与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摊余成本仅仅产生于投资主体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这类金融资产,即产生于对其他主体发行的债券所进行的投资.摊余成本虽然是财务报表一个计量属性,但它不能用于初始确认,而只是用于弥补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摊余成本是用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债券的替代属性.  相似文献   

20.
曾艳芳 《新智慧》2008,(3):42-43
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并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各期的投资收益。其中,“实际利率”是该债券的“实际收益率”,该“实际收益率”的计算要预先确定未来的现金流量,也即要预期未来本金和利息的收现情况。未来现金流量通过实际利率折算,其现值即为初始投资成本,那么在初始投资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随着未来现金流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笔者认为,在实务中,即使预期未来现金流量会发生改变,也不应该一刀切,而应该基于重要性原则区别对待:如果该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或不重要,则可以假定该实际利率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存续期间或更短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否则,应重新计算实际利率。如果不加以区别对待的话,则可能会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无论如何,在进行账务处理时都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因为这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即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