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筹模式是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传统融投资方式不一样的互联网金融投资模式,凭借着其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特点,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使其具有了强大的发展势头。建立能够在中国现状发展之下的互联网金融的众筹模式,并实施与之相配套的的政策与监管方式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相互渗透融合,网络交易行为日趋成熟,国内消费金融支持体系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作为网络经济中的重要一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中各环节、各主体的通力配合,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和隐患.如何加强防控风险的法律监管,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被普遍认为是金融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基于现实的分析和理论的思考认为:互联网金融既是一种连接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核心领域是众筹,社会基础是中产阶层的形成,有效运作的前提是信息真实透明;互联网金融不等于普惠金融。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渗透到金融领域,各种新兴金融产品相继涌现,踏上了以网络为标志的现代化道路。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形势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相对闭塞,管理财富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因此如何使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发挥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本文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分类探究互联网对农村金融的影响,提出了互联网在提高农村地区融资的可获得性,培养农民资金管理意愿,完善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建立征信系统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引领了大时代的发展步伐,改变了人们的金融消费方式。方便快捷的支付模式,较好的客户体验性,灵活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也更加充分体现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优势。以“余额宝”和“苏宁小贷”等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不断涌现,加剧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同时也也凸显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不适应性和缺位性。所以要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安全的风险控制,健全法制体系,完善征信体系,全面进行监管,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互联网金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从参与主体、业务模式、运行机制和市场规模四个维度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缺失、监管主体缺位以及风险复杂多样且影响深远等突出问题,建议构建理论体系和政策框架、完善监管体系和加快推进征信业发展,并提出以互联网金融发展推动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金融业务为主的各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开始异军突起,这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开始成为传统金融行业最大的竞争对手。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新时期下,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更是具备了继续壮大的条件,但是整个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创新,尤其是在现有的金融模式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本文则正是根据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特点与发展现状提出了推动其创新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互联网消费行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网络股权众筹是现代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该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效率层面上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拓宽民间资本融资渠道、推动创业创新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效用.但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存在一些在创业者和投资者的保护方面的问题有待完善.本文通过对股权众筹在监管、消费者保护及平台的设置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推动股权众筹更加健康、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以互联网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和众筹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了“互联网+”新经济模式的概念,使互联网金融更引人注目. 无论是作为传统金融业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还是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都促进着我国金融市场突破原有的金融体制框架不断进行金融模式的创新,给我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生力量并带动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变革,给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相关的监管体制尚未建立,随着其快速发展,风险聚集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
公益众筹因其兴起时间较短,暴露出市场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众筹平台操作风险,以及法律监管风险亟待解决。本文通过研究公益众筹的多种风险,从市场监管及法律、众筹平台的运营、个人信用行为角度探究风险管理办法,为公益众筹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相信随着公益众筹的多方面风险管理,能够使其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互联网金融中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技术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的介绍,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生五大因素。接着,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产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机构如何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并乘机在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热中占领高地,突破传统业务的束缚,拓展盈利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与金融行业息息相关.根据经济学理论,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匹配时,市场达到出清状态,资源配置实现最优.目前我国存在着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表现为实体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与传统金融供给单一化、同质化的矛盾突出,金融行业需要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今后,互联网金融应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创业金融,成为金融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金融下的金融商品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商品创新具有全球化发展趋势,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呈现出现代金融发展的特征.由于金融商品具有无形性、多样性和变化性等特征,因而金融商品创新的内容、类型以及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金融商品创新要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并考虑公众化与特殊群体的结合,实施金融企业的合作与战略联盟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技术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的介绍,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生五大因素.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产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机构如何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及如何在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热中占领高地,突破传统业务的束缚,拓展盈利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金融生态价值系统无法适用于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变化。随着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发展,传统金融的价值活动规律出现了新的变化,同时,生态系统之间的价值竞争取代了过去单一产品或产业链的竞争。文章从外部环境和内在功能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对价值系统的革新,将价值系统理论运用于解释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与运行机理,从中观的层面系统剖析互联网金融生态的价值系统,进而提出互联网金融生态发展方向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16.
17.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推动力。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环境金融发展的经验,从制度、市场、组织和机制等方面加快金融创新,以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企业财务通则》明确了财务管理目标与基本要求,改革了财政财务监督管理方式,构建资本财权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财务通则》为主体,以企业具体财务行为规范、财务管理指导意见、财政监管办法为配套的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对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起源于金融行业的电子化,它在2013年之前只是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原有业务的一个分支为业界所认知.2013年,阿里公司推出余额宝,短短5个月,该金融产品就成为全国第一大规模的货币基金.于是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业界重构,即电商公司也可以经营金融业务.研究阿里金融2012年以来的创新模式首先要从阿里金融创新发展轨迹入手,分析产品创意来源、然后着重从产品价值、经营战略、市场定位、营销推广、运作管理、资源整合、成本控制、资本运作、盈利收入九大要素系统归纳总结,为互联网公司发展创新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全新的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破解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一些固有矛盾是建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关键. 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为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破解农村金融难题、促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途径.研究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要从困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矛盾入手,分析农村金融的体制性弊端,并着重从金融覆盖率、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与信用环境等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对解决农村金融固有问题的作用机制,为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