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集油田官938-979断块已经进入了注水开发后期,采出程度达到了40.8%,预计采收率达到43.76%,为探索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法,开展了深部调驱方案研究及优选,调驱实施后采收率提高了3.1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同类油藏开发后期挖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张淼 《化工管理》2015,(11):186
化学深部调驱是利用前置段塞封堵优势大孔道,然后利用主段塞可动凝胶改善油水流度比,调整注水井吸液剖面,驱替中低渗透部位的原油,促使油藏深部液流转向,从而扩大波及体积,改善油层纵向及平面矛盾;最后利用驱油段塞,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水驱洗油效率.针对海1块油藏地质情况进行了调驱聚合物的筛选,设计的深部调驱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注水井调剖调驱是改善水驱效果、加强油藏层间治理的重要举措,5年来,大港油田采油三厂累计实施注水井调剖调驱330多井次,纯增油达15万吨以上。采油三厂以中孔、中渗油藏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经过30多年的开发,注采矛盾日益突出;受油藏埋深、套变和水性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分层注水工艺受到限制,调剖调驱工艺逐渐成为了油藏治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调剖与表活剂驱是提高采收率常用的手段,如果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多裂缝非均质复杂油藏,在实施过程中,先以少剂量的调剖剂调整主裂缝,后期再注入大剂量表面活性剂体系提高洗油效率。采用该方法在腰英台油田腰北1区块实施一井组试验,对应油井取得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为该工艺的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牛12东营块目前采出程度高、水淹程度高、层间矛盾突出.通过开展双高区块深部调驱技术研究,分析影响调驱剂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适合该区块的铬体系弱凝胶调驱配方,在封堵高渗大孔道的同时,增加中、低渗透层的吸水能力,从而改变水驱方向来提高水驱效果.经过现场应用,获得了明显的稳水增油效果,区块纵向矛盾得到缓解,说明调驱有效.  相似文献   

6.
奈曼油田所辖油区属低渗透砂岩油藏,2007年开始注水,受构造复杂、低孔低渗、天然能量低等因素影响,开发过程中存在平面上相变快、砂体变化大、水驱方向性强、含油井段长、非均质性强,纵向上动用程度不均衡、水淹趋势渐显、有效堵水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提高采收率,在奈曼油田开展了深部调驱先导试验,根据深部调驱的筛选标准,优选出奈1-48-54井和奈1-44-50井两个注水井组进行深部调驱先导试验,经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确定了配方体系,开展阶梯式段塞注入。通过对注入井的压力和产能井的产能效果分析来看,初步证实在奈曼油田开展深部调驱是可行的,而调驱剂的配方体系也是适合奈曼油田的。  相似文献   

7.
<正>三元共聚冻胶微球调驱剂技术为中渗油藏深度调驱找到了出路。中原油田2.78亿吨的中渗油藏经过多年高速高效开发和注采调整,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开发效果逐年变弱。针对中渗高含水油藏深部调驱难题,中原油田科研人员研制开发三元共聚冻胶微球调驱剂,创新形  相似文献   

8.
深部调驱技术是以深部调剖为主,在"调"的基础上又结合了"驱"的效果,并具有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双重作用。介绍了PI选层决策技术、调驱处理半径的确定以及现场施工常用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依据曙3区开发特征,优选适合的开发方式和注采井网,数值模拟优化注采参数。分区规划,单元重组,油藏工程优化设计。提出开发调整建议,以直井为主重建注采井网,采用精细注水、深部调驱、化学驱等多元开发方式,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欢西油田锦16块化学驱生产的实际特点,结合油井的地层物性,油井的含聚合物浓度,探讨了锦16块化学驱油井举升情况,分析了举升面临的技术难点,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的聚合物举升工艺技术,提出了具有适应欢西油田锦16块化学驱举升治理工艺技术。在2014年现场应用过程中,成功实施17井次,有效解决了锦16块化学驱举升困难这一技术难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老油田的注水调整更多地要依赖监测资料的指导。为了持续夯实油田稳产基础,改善注水油田的开发效果,油藏监测作为油藏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注水综合调整中的应用将不断深化。该项目在老区的产能部署、深部调驱、措施挖潜等一系列的综合调整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沈84-安12块为高凝油油藏,油藏含蜡量达到35.6%,单纯的聚表复合二元驱不能有效降低界面张力,无法达到二元驱技术要求。经室内实验研究,证实采用三段式弱碱三元配方进行化学驱设计,可有效提高驱油效率。三段式主段塞在化学驱降水增油中起到主要作用,文章在沈84块优选先导试验区6个井组,在注入速度(0.15pv/a)及段塞尺寸(主段塞0.8pv)相同的条件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三元配方中主段塞部分不同浓度的碱、表活剂和聚合物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主段塞配方浓度为0.20%P+0.20%S+0.20%Na_2CO_3为最优方案,计算结果室内研究结论一致,为方案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高凝油的化学驱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二元复合驱技术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但由于驱油体系中各种化学剂产品的性能以及地质条件和经济方面的限制,不是所有的油藏都适合复合驱。根据已实施成功的二元驱油藏有关计量数据对胜利油田埕东西区进行可行性评价,评价认为可行,然后又用计量数据在表征需用药剂质量指标、编制二元驱方案、动态监测、评价是否成功中的价值与意义。这说明计量数据在二元复合驱的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切实抓好计量工作,管好从事计量工作的人员、加强计量装备的配备、监管好相关的计量测试等,用各种准确的计量数据表征生产运行情况,提高油藏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新的耐温调驱剂体系NHTP,并对该耐温调驱剂的调驱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调驱体系在130℃以下、矿化度小于100 000 mg/L环境中具有稳定的成胶性能,成胶时间介于8~15 h之间,成胶强度大于21 000m Pa·s。5口井现场试验结果表明NHTP对中高低渗及大孔道油藏均具有良好的堵塞性,在高温油藏调驱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深部调驱是水驱砂岩油藏二次开发主导技术,是水驱开发末期探索低成本开发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文章从油田稳产需求出发,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建立深部调驱关键技术,积极推进现场实施,为水驱砂岩油藏持续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L区块断层发育,构造复杂,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层间矛盾突出,制约了油田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应用新的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对构造进行精细解释,建立新的对比原则和对比方法,对断块构造及储层发育有了突破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进一步研究,实施了以井网调整及整体调驱为主要手段的开发试验方案,达到了完善断块二次采油井网、提高水驱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辽河油田化学驱部分区块现场应用过程中聚合物溶液黏度低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室内研究与现场论证工作。研究不同水质配制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变化,将配制污水分别进行曝气、抽真空去除溶解氧、添加稳定剂,真空绝氧配制,进行室内实验,评价聚合物黏度的稳定性及长期热稳定数据。真空绝氧的情况下,长期热稳定数据最好,但结合现场工艺,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可行的方案为使用聚合物黏度稳定剂,分析了添加不同浓度稳定剂的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变化情况,筛选出稳定剂适宜浓度范围,并依此对室内驱油实验和现场试验效果进行了评价。室内实验及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在目前的注入工艺条件下,提高采收率聚合物溶液黏度稳定剂可以有效提高污水配制聚合物的黏度,提升稳定性,节约聚合物干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A区块注聚期内聚合物过早突破地层、油水井间形成低效或无效循环问题,为了提高A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对复合离子调剖剂调剖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调剖半径、调剖段塞、调剖剂注入方式和调剖时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调剖半径为45~56 m,采用调剖段塞与聚合物驱油段塞交替注入、分层调剖、早调剖可获得较好的调驱效果。研究结果应用于7口实验井,调剖措施后A区块48口油井获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平均单井增油2.9 t,累积增油6 640 t,投入产出比1:3.71。  相似文献   

19.
奈曼油田是典型的低孔低渗构造岩性油藏,受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低孔低渗等因素影响,在多年的注水开发后,注采矛盾日渐突出。储层纵向上动用不均衡,平面上注水方向单一,水淹水窜现象日渐增多,都严重制约着奈曼油田的注水开发。文章通过对奈曼注水区块化学调剖和物理调剖技术的研究、实践,形成一套适用于奈曼油田的行之有效的调剖调驱技术,为下一步控制、解决水淹水窜问题,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三次采油中重要措施之一的聚驱技术,是油井的降水增油的重要措施之一。渤海某些油田经过多年聚驱的实施,注入管线中存在了大量结垢物,造成注入压力高、设备负荷大,使聚合物驱注入端受到严重影响。文章针对海上某油田情况和聚驱设备、流程,分析结垢原因并提出了一种适合海上解决聚驱注入流程管道结垢的方法,即“化学除垢法”。该工艺占地小、易操作,可有效地解决渤海油田聚驱流程除垢困难的问题,保证聚驱作业的高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