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探讨了设计非正规就业者社会养老制度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研究了高流动性农民工社会养老制度应该具有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多方面的因素导致高龄农民工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建立普惠型的养老津贴制度是解决高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高龄农民工养老现状及实施养老津贴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借助扩展线性支出模型,以低标准生活支出水平构建高龄农民工养老津贴模型,测算了养老津贴的相对标准并分析了财政负担状况.在分析实施养老津贴可能面临的阻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确定养老津贴对象和标准、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搭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加、转移支付及结算信息平台以及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解决上亿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但是农民工养老社会化面临的诸多困难使得该制度的推行举步维艰.本文认为,制约农民工养老社会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已形成的低层次均衡难以打破,针对这一困境,文章提出了统一指导思想、分摊改革成本、规划发展步骤的举措,从而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传统保障还起作用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五城市的农民工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依靠家庭和土地的传统养老保障对农民工城市养老保险获得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表明传统养老保障对农民工的保障作用正日渐消失.子女对农民工养老保险获得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工资与农民工养老保险获得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此外,农民工的就业正规化程度以及所在企业的特征也显著影响了他们的养老保险覆盖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实践表明,在以经济回报为目标导向的第一代进城农民工中,只有少数真正实现市民化。同时,随着步入职业周期尾声,更多的第一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养老。通过分析传统农区第一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与返乡情况,发现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传统养老形式改变、缺乏完善医疗体系以及精神文化娱乐不足是返乡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传统农区应从加强农业集约化生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养中坚农民主体、建设农村养老产业以及健全医疗服务体系等方面来应对返乡农民工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问题都很突出,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家居养老和家居护理养老方式,以土地换保障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农民社会保障模式,还必须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与当地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相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劳动大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农民收入的提高、"三农问题"的解决、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问题,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融入现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另一种是专门为农民工设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还有一种是让农民工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三种模式在本质上导致了农民工养老保障的缺乏,不符合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特质.而个人储蓄积累制通过建立个人账户,由农民工定期注入资金强制其为老年储蓄,可以避免以上三种模式的制度缺陷.另外,通过分类、分层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国信息联网,支付方式多样化,加大宣传力度等可使新制度成为现行养老保险的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9.
黄卉 《大众商务》2010,(8):258-258
2009年《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农民工作为中国新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养老该如何保障?以新农保推行为契机,我们应该重新考虑针对农民工养老提出制度上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发展使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受到挑战,并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位得到强化.应当加大探索力度,适当改革与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与现行政策;实行重点突破,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此构筑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通道.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五城市1076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工迁移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迁移城市意愿总体上不强烈,农民工的年龄、就业状态、月收入、农村土地、住房情况、养老保障状况及社会融合对迁移意愿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资本对迁移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利用5个城市1 076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总体上不强烈,农民工的年龄、就业状态、月收入、农村土地、住房情况、养老保障状况及社会融合对其定居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而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资本对定居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李琼 《全国商情》2009,(24):77-78
农民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群体,该群体所面临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形势下建立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体现“人本位”思想,坚持“小统筹、大账户”的筹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养老保险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城乡二元制度改革、缩小二元差距的牛鼻子,以户籍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制度改革是中国未来三十年社会制度改革的重心。重庆市推进以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国社会制度变革的一个试点和示范。但是城乡二元制度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巨复系统,制度之间相互约束;同时制度改革隐含巨大的改革成本。重庆市一方面要循序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同时在已有土地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教育制度等系列改革基础上,还应推出农村退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承包地退休退出制度、农村住房保障制度等关键制度,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削弱和消除因制度原因造成的农民工市民化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度模式的选择及其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紧紧地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是大势所趋。为此,当务之急,应从建立不同制度的衔接机制、降低农民工养老保费标准、建立财政补贴机制、强化企业社会保险责任、提高农民工参保意愿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末,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42亿人。农民工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就业、社会保障等权益保障也取得长足进展。据最新统计,2010年底,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项保险人数分别达3284万人、4583万人、6329万人、1990万人。相比2008、2009年进步显著。然而从总体看,这个庞大群体参保率依然偏低。如何切实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农民工参保率和保障水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评估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主要有四种:统一城保、双低城保、综合保险和农保。这些政策在目标明确性、适应性、可持续性、有效性和可及性方面还有待完善。应该将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劳动就业政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重要因素考虑在内,结合政府现行的制度供给和农民工自身的需求,对原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创新:以渐进和公平作为新制度的原则,以横向推进和纵向深入构成的立体式解决方案来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地提高农民工正规就业程度,逐步使其符合城保条件,最终统一纳入城保体制;与此同时,用过渡性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来解除未符合城保条件农民工的养老后顾之忧,从而解开农民工养老保险"难"这个结。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群体的产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产物,是农业人口流向非农产业的必然结果。农民工目前来看还是一个身份概念,是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遗留物,对他们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养老问题,十分复杂,还没有完全协调一致,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工潮"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独特景观。伴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之建立相应养老保险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引起了政策层面的持续关注。然而,在配套制度不断细化完善的同时,却出现与政策推进相悖的农民工"退保"逆潮,甚至出现参保率不及退保率的怪相。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发现制度缺失与利益博弈是农民工群体大规模退保的主要原因。结合现有实际,认为应从法制健全、政策统筹、宣传普及等多方着力,全面构筑农民工养老保障的"安全网"。  相似文献   

20.
有研究认为,工作转换是农民工群体为了提高其就业质量(工资水平)进行的主动选择,而现实中工作转换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有待深入考察。利用RUMIC2008—2010面板数据,在区分受雇就业和自营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工作转换前的就业状态,考察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的影响与其转换前的就业状态有关,转换前就业质量越高,转换后就业质量提升空间越有限,工作转换对原本处于低质量就业状态的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有更大的提升作用;参加养老了保险以及有固定或长期劳动合同的受雇就业者在工作转换中处于不利地位,相对于未转换者,工作转换反而使其就业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