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分析国内消费需求量与质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机理,并利用全球42个国家5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消费需求规模与质量、国内循环程度仍有提升空间;国内消费需求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均有助于一国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消费需求规模的作用具有天花板效应,而需求质量的影响则更为持久。扩展研究表明,中国国内大循环能够有效衔接需求侧至供给侧的联系,显著增强国内需求提质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效应。因此,应紧紧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以超大规模、特别是优化升级的内需市场为支撑的内生增长机制,从而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本文纳入功能分工的新视角,采用全球价值链生产率修正全球价值链就业测度指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的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和相匹配的劳动力职业就业数据库,从“总量”和“增量”两个维度,考察中国嵌入双循环从事不同功能活动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就业变化,并采用构建的链式结构分解分析技术探究其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基本形成“内需为主、外需赋能”双轮驱动的就业增长模式,且嵌入内(外)循环对中国市场(制造)活动的全球价值链就业带动作用更强,而对总部经济活动的就业带动有限。结构分解结果显示:生产侧方面,劳动生产率提升是抑制中国各类功能就业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制造类和市场类就业,但这种负向作用被生产结构的本地化扩张部分弥补;需求侧方面,内循环规模扩张是拉动中国各类全球价值链功能性就业增长的主引擎,而外循环嵌入虽然也推动实现一定程度的就业增长,但明显弱于内循环。本文对于理解双循环嵌入下的中国就业功能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以及未来如何有效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敏 《财贸经济》2012,(3):129-135
本文采用(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的生产排放、消费排放、出口排放及进口排放,并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对消费排放与出口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生产排放量与消费排放量分别从405509.15MT与407266.16MT增加至602281.91MT与573106.09MT。除2002年外,其余年份生产排放量都大于消费排放量,缘由在于此间出口含碳量都大于进口含碳量。分解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国内最终需求规模和进口规模的扩张是消费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出口规模是出口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最终消费及中间产品的需求逐步趋向于高碳排放产品,中间投入技术呈一定进步趋势,但能源效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能源结构和出口结构仍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4.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测算,深入探究了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对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以2007—2018年全球6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可以有效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动通过影响一国的研发强度和创新效率对贸易结构产生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较发达国家更加明显。此外,从时间维度纵向探究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果,发现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越深,对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单位增加值的就业效应指标,开展了相应的部门分解,结合WIOD数据库,计算了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完全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结果表明:传统的以产出为基准计算的就业量低估了国内真实边际产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即以单位增加值为基准计算的就业效应更大;虽然低端技术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就业创造效应最强,但不稳定,对外部冲击十分敏感;低端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过程中,增加值增长与就业增长短期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将制造业各行业的单位增加值的就业效应进行部门分解发现,中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耦合发展是未来国内就业增长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增加值贸易核算以全球价值链为研究视角,考察一国或地区生产的增加值通过各种路径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最终消费品的状况。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的中国增加值出口规模呈上升趋势,1995~2011年的增加值出口比例变化显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强度不断增大,出口行业结构变化是该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应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价值链合作,重视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增加值核算框架,本文测算了中国省际地区参与双重价值链的程度,并构建国内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市场化改革、交通网络等对制造业增长的空间影响的实证分析框架,考察产业间关联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异质性及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参与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均促进了制造业增长,前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且存在地区的异质性,后者相反;参与双重价值链对低技术行业产出的促进作用高于其对高技术行业的作用,出口升级可促进本地制造业增长且空间溢出效应为正。进口投入占比直接降低本地制造业增长,且对低技术行业产出的负效应大于高技术行业;市场化改革、交通网络和资本劳动比例促进制造业增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视角运用分层式结构分解法研究了2011—2014年全球贸易减速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全球贸易减速既有周期性的因素,也有结构性的因素,且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大于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最终需求变化是影响全球贸易减速的关键性因素,可解释86.1%的全球贸易减速,主要受需求水平下降影响;全球生产分工变化是影响全球贸易减速的重要因素,可解释20.6%的全球贸易减速,主要由全球价值链分工下降导致,其中,中国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下降幅度最大;增加值系数下降幅度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球贸易减速,贡献度为-6.7%。本文分析表明,世界贸易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低速增长。全球贸易低速增长对中国的外贸发展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中间需求率等指标,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关联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推动和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原因在于流通产业的中间需求率下降,中间产品的属性降低,最终消费属性增强.流通产业对其他部门产品消耗的增加,说明产业自身增长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  相似文献   

10.
在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产品内分工正在快速深化的背景下,文章基于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的视角提出测算出口贸易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出口贸易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以及单位出口产生的国内增加值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方法,进而利用WIOT数据库数据测算了出口贸易对中印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对中印GDP形成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但单位出口产生的国内增加值呈下降趋势,出口规模扩大是出口贸易对中印GDP形成贡献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中国出口增长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印度出口增长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大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对印度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观察发现,纺织及服装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传统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对中国GDP形成的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中印均由主要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分别转向主要通过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出口贸易对印度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大于中国。  相似文献   

11.
基于总出口分解方法,利用增加值数据对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测算模型进行了修正。测度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和分行业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幅度,且分行业制造业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会对中国制造业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在资本密集型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通过对外贸易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产生影响,这一影响对制造业整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较为显著,但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并日益成为新常态,在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同时,适时转换消费模式,降低其对环境的损害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应有之意。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30省的投入产出表及延长表测算了农村居民消费含污量并利用SDA方法对其分解,结果表明,除固体废物外,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含污量高于东部地区且均呈下降趋势,其变化主要受消费规模正效应和污染排放强度负效应影响,同时也与居民收入呈反向变动关系,环境恩格尔假说成立。研究对于推动农村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提倡绿色消费以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较好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MFA/ATC配额取消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被普遍认为是后配额时代的胜利者。今天,纺织服装行业在国家间的生产分配和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在国内该行业面临着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和升级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出口增加值分解模型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额按照增加值进行行业和国别的分解,同时借助行业上游度、以增加值为基准修正过的RCA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标,在与国际纺织服装市场上主要国家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竞争力做出新的和较为全面的衡量,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如何进一步参与全球价值链、进行国际生产布局、提高竞争能力和转型升级提供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国际生产分工理论出发,分析价值链长度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效应和交易成本效应关系,发现后向联系的价值链受二效应的双重影响,其价值链长度与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同时,由于要素稀缺性决定其传递长度,因而前向连接的价值链长度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具有正向作用。通过将国内价值链长度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代理变量,发现不管是基于前向连接还是后向连接的国内价值链长度,均对增加值增长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全球价值链和传统最终品贸易价值链长度对增加值增长作用不显著。因而,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应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吸引高质量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分工协作,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运用出口分解框架、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和参与度,研究了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增加值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2000—2014年间,增加值出口占中国光电设备总出口的70%左右,其变动以2001年与2008年为节点呈平缓的"N"形;返回本国的国内增加值占部门总出口的1%~3.3%,在研究期内持续上升;隐含在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为20%左右,显著高于其他四国,变化趋势与增加值出口相反;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指数在研究期内均为负值,从2000年的-0.130到2014年的-0.112略有上升,但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差距较大;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均值为0.305,其中以后向参与为主,与美国、日本相反,说明中国该行业在全球生产中的参与程度较高,但仍处于较为下游的位置。最后,本文为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进一步参与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价值链作为组织和协调经济活动的微观机制,已使经济全球化和增长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利用来自投入产出表的新方法,测度了广东省和江苏省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水平。结果表明,粤苏两省切入全球价值链的倾向高于切入国内价值链的倾向,而对其它省份关联效应较大的行业基本上是中间品行业,且具有自然资源密集的特征。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之间的互动关系,则关系到我国产业升级的前景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改进了测算出口制成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方法,在按比例拆分获得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占用模型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区分国内中间投入和进口的中间投入,剔除进口中间品对最终出口体现的产品技术含量的贡献,得到出口制成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并对出口制成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分布及动态变迁做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制成品国内技术含量水平稳步上升:不同技术含量制成品所包含的国内技术含量差距不断扩大,出口制成品技术含量变动呈现出普遍性、稳定性和非均衡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输入内生和输入作为优化变量的条件下,利用投入产出关系,分别构造最终需求结构的能源消耗强度优化模型,进而分别优化分析广东省"十一五"时期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本文优化分析表明,在输入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只通过调整最终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达不到广东省"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降低16%的目标;在输入作为优化变量的条件下,可以达到降耗目标;再考虑广东省产业规划,也可以达到降耗目标,但最终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都要遵循优化路径。进一步敏感性优化分析表明,各产业最终需求和输入的变化幅度与能源消耗系数排列顺序都不一致,这提示我们进行结构调整时,更应考虑投入产出的波及效应。  相似文献   

19.
传统宏观经济恒等式对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的解释肯定了需求拉动的积极作用,其科学性主要建立在"净出口"与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相互独立的基础之上。然而在当前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背景下,贸易性质发生了从产品价值的跨国流动到确保全球生产正常进行的外在流转这一根本性变化,使之由单纯的交换环节逐步渗透和融合到生产、消费等其他经济活动之中,进而成为各经济变量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介质。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也随之由传统的简单需求拉动,演变为透过全球生产网络中投入产出关联所诱发的乘数性循环动态机制。这一新机制突破了传统贸易模式借助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表现的绝对量水平,更强调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性放大作用。本文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关原理,从两个国家两种产业单传导模型入手,逐步拓展为两个国家多种产业以及多个国家多种产业的多传导模型,在理论层面充分阐释了价值链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的新作用机制,不仅为深刻理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正确测算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进而重新审视贸易的经济地位,并提炼与之相适宜的政策举措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测算框架。  相似文献   

20.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不但在国家之间深入发展,而且延伸至一国之内,形成了国内价值链,尤其是对于地大物博、区域差异较大的中国更为明显.本文在构建嵌入次区域的全球投入产出表基础上,拓展了增加值出口和总出口增加值分解方法,对1997、2002和2007年中国各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各区域的增加值贸易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总值贸易统计高估了中国各区域的贸易顺差,甚至一些区域出现传统总值国际贸易顺差,而增加值国际贸易逆差的情形.(2)中国内陆区域通过向沿海区域提供中间产品而间接实现增加值出口.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数据一般高估了沿海区域和低估了内陆区域的对外贸易贡献.(3)加入WTO后,中国各区域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快速上升,且沿海区域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高于内陆区域.但垂直专业化程度上升的结构因素各异,内陆区域主要是由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垂直专业化联系加强而导致的,而沿海区域主要是由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垂直专业化联系加强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