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在人口城镇化的表象下逐渐突显出人的城镇化的不足。文章以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与非户籍流动人口之间的分裂性,从多个视角来探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推进程度,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市民化在广义上的意义是指农民工群体在社会地位、身份、社会权利、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心态等各方面向城市居民转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从农村迁到城市,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从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社会融入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市民化进程滞后,大量农村转移人口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本课题通过对部分省辖市和直管县的调研,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模型,度量分地区、分类型的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并在分析农民工市民化与相应制度改革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作为"首善之区",北京一直是很多流动人口向往和驻足的地方,也因此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市民化压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基于2017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水平的整体特征、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总体水平不高且存在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积累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跨城市流动经历有利于经济和行为融入的积累,而心理和文化维度的融入则依靠本地居留时间的增加。家庭、朋友、社区等层面的社会支持显著提升流动人口总体的社会融入水平。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人力资本和社会支持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重要路径,但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和社会支持及不同维度社会融入的中介效应强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城镇化的关键就在于农民工的市民化。农民工关系到"四农一村"(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城中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城镇化就是要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入解决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转为市民的融入问题。本文以贵州省为例,着重探讨我国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未来城市健康发展、经济统筹协调、社会和谐稳定需遵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商》2015,(44):70-7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战略选择,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现"内生增长模式"的关健,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和核心是在人本思想和视角下更加关注农民工城镇化,即农民工市民化,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不仅仅要探讨农民工以及城郊失地农民的身份与权利等问题,更需要关注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意愿和意识,使其更好地从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真正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7.
<正>"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推动更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两个阶段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十三五"时期,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2019年城镇化率达到83.48%,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城镇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东丽区等6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在投融资模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国际环境变化、城乡融合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环境新约束等都对天津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围绕城镇化开展一些重要工作。近日,召开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对去年城镇化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今年城镇化推进工作五个方面,二十个工作重点。一、扎实有序推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一是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目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相似文献   

9.
浙江、四川农民市民化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市民化,是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实现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要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并使他们在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成为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0.
陈芦钦 《商》2014,(44):47-47
城中村是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势必消解掉这一产物,城中村村民最终将实现市民化。当前,村民在向市民转变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户籍的转变、社会交往的城市融入上以及心理上的社会认同。城中村村民在城市生活工作多年,却还没有完成彻底城镇化,亦农非农的现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社会和谐。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会议、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多次提及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推进和保障人的发展,这使得当前城中村村民的城镇化问题愈加突显。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对温州市四个城中村进行调查,力求解析城中村村民半城市化的状态,探寻他们彻底城镇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推进农民工及其家庭融入城市,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是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通过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进行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1000余名农民工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个体结构与社会结构,研究了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提出了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增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形成培训就业长效机制,增强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优化农民工市民化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蒋晓莲  何泽寒 《商》2014,(24):54-55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城镇化以土地城镇化为主,忽视了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新一届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要重视人的城镇化,其中重点是要解决农业人口市民化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问题,包括户籍准入问题、农民市民化后原有财产保护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公共服务供应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城镇化过程中,要素驱动模式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从技术、政策等相关方面进行创新,争取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创新驱动模式应该致力于保证农民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获得平等的待遇以及应有的社会保障。落实户籍制度改革,保证农民在城市中获得相应的户籍,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首要问题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问题,这成为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在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土地和户籍是制约市民化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而主要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者。促进这一群体在城市安居、定居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任务。“十二五”时期需要针对农民工市民化中的难点和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囿于城乡二元体制的身份制约,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在户籍、安居、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针对这一新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随后召开的中央城镇化会议将农民工市民化列入推动城镇化的主要任务,重点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国家的高度重视使得农民工市民化这一问题逐步在全国发酵,各地都在实践中摸索。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户籍制度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是整个改革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3,(9)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着力推进的发展战略。按照中央领导的设想,新型城镇化应当是人的城镇化,落足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称,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每六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介绍,目前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28岁,超过一半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是80后。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来到城市,不仅为了打工挣钱,超七成人希望落户城市,在城市谋求发展,并融入这个城市。报告显示,超六成的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与全部核心家庭成员在流入地共同居住。这些80后的年轻人,选择的流动方式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进入城市不仅是为了挣钱,对未来发展有更多新期待;流动方式由个体劳动力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流动形态由“钟摆式”向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转变。超过六成的80后流动人口,最近3年没换过工作。报告分析,家庭化迁移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更容易产生归属感,有利于增强其幸福感。报告建议,政府部门制定流动人口相关的政策要适应家庭化流动趋势,满足流动人口家庭而非个人的需求。报告还显示,流动人口家庭的生育率与总人口平均生育率相差无几,他们不是所谓的“超生大军”。中国流动人口早已不是简单的“农民工”概念,这个庞大的群体,越来越多元化,素质也越来越高,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率则明显下降。在安邦(ANBOUND)的研究团队看来,卫计委的报告无疑加大了推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要性。如何将这部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安顿下来,让他们享受到同等的公共福利,将成为中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在推拉理论框架下,从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融入特征三个维度分析了东北地区人口流动、居留及落户三阶段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户籍流动人口以域内流动为主,居留意愿显著高于落户意愿,其中域外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落户意愿显著高于域内流动人口;户口性质、宅基地权益与人均GDP是影响人口流动决策的主要因素;年轻、已婚、农业户口及高学历人群更倾向于长期居留并落户;承包地可以提高域内居留意愿,但对落户意愿产生抑制;子女随迁是区域外落户的首要考虑因素,参加医疗保险则是区域内落户的主要原因;社会融入特征变量是提升东北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主要因素,经济特征变量与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在职业、地域和身份上向市民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时序环节。每一环节的推进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支持。由于特殊的二元制度使然,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缺失与制度不当同时并存,阻碍了市民化的进行。以正义与公平为逻辑起点,以制度变迁的低成本为原则,进行农民工市民化的土地退出制度、户籍进入制度、社会保障融合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点、打工动因、工作期望、生活方式、社会认同、价值观念、维权意识、市民化追求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他们在城市中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