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流动性过剩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和极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本文认为,中国及新若市场经济体的流动性过剩是在一系列失衡的背景发生的,流动性由轴心国产生,通过汇率和利率机制经由国际收支渠道,向外围国传导,再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返回轴心国,多次循环中形成超额的世界货币供给,造成外围国的流动性过剩。本文认为,应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促进汇率协调机制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等方面来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2.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经济的繁荣或萧条会通过各种机制传导给他国并引起他国也产生繁荣或萧条,我们称这种效应为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简单的凯恩斯模型研究得出美国经济对中国溢出效应的一般模型,并利用近几年的数据实证研究,得出模型的结论:美国经济增长或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或下降0.095个百分点,并以此为据提出我国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经济的繁荣或萧条会通过各种机制传导给他国并引起他国也产生繁荣或萧条,我们称这种效益为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简单的凯恩斯模型研究得出美国经济对中国溢出效应的一般模型,并利用近几年的数据实证研究,得出模型的结论:美国经济增长或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或下降0.095个百分点,并以此为据提出我国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性质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加剧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内背景下形成的通货膨胀。本轮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渠道主要是国际贸易传导和资本流动传导。治理输入型通货膨胀需要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政策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同时需要呼吁全球的大国要履行大国责任,共同治理全球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5.
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国际清偿力的提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合理调整和国际经济主体对世界储备货币的信心三大问题。至今为止,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历经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大阶段。体系的演进可从四大动因中得到相当程度的解释,分别是实力、信心、流动性和不对称性。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动态化制度,其演进变迁展现出人们的无奈和智慧。  相似文献   

6.
开放经济下国际收支与货币政策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论述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货币供应的内生性,然后根据凯恩斯总需求理论以及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推导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中国际收支余额与货币供应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国际收支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无法独善其身,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小视,特别是开放程度较高、与对外经贸交流频繁的粤苏浙沿海三省更具代表性。文章分析了危机传导的机理,即危机从起初的信贷市场扩散到金融市场,再从金融市场影响至实体经济,进而通过国际贸易传导到这些地区的对外贸易行业。通过对外贸易与沿海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并着重从外部需求减少及美元贬值两方面分析,提出调整出口结构和出口市场、扩大内需市场、应对美元贬值策略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际收支与汇率变动存在传导效应.近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人民币面临极大压力,进入被动升值状态.在金融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应合理调节国际收支状况,协调管理外汇储备,促进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9.
2006年经济增长明显超出预期。从国际环境和经济增长动力来看,2007年中国经济仍可保持10%左右的增长。由于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的减轻,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会有所回落;粮食及相关商品涨价将使得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提高。由于顺差的增加,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有所加剧。2007年中国的政策重点是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从理论上看,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资产价格通过货币激活效应、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预期和信贷渠道,使得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增加,通过需求拉动导致通货膨胀。虽然也有学者从成本的角度和结构角度说明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实证分析来看,由于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但是普遍认为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对于通货膨胀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引致中国通货膨胀发生的国际因素主要有全球流动性过剩、世界主要经济体通胀、国际粮食供求矛盾加剧等,这些因素通过国际贸易、外来投资、汇率制度等介质传导到中国,并与中国多年来内部存在的过度投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过度、全民炒股一夜暴富、雪灾与春节的并至等因素相撞击叠加,从而激活了国内潜在的物价上涨压力,引起物价连续上涨。应当完善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人民币缓慢升值、慎用加息、阻止热钱流入。控制中国物价持续上扬。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迅速,高额外汇储备在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效应.本文分析表明:高额外汇储备有利于防范外部金融风险、增强国际清偿力和资信度,有利于干预外汇市场及促进人民币汇率合理变动,有利于资本项目开放及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等;不利影响主要有降低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增加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客观评价了外汇储备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通过影响预期的形成来改变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进而对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影响.理论研究发现,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既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带来正面影响,甚至极个别情况还可能没有影响.因此,系统梳理不确定性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中国顺利度过全球经济环境严重恶化困难时期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方货币信用传导机制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金融市场不完善的现实,在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经济的途径上,西方学者提出了货币传导的信用机制理论,包括信用可得性理论、金融中介机构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和银行信贷理论和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信用传导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磊 《全国商情》2005,(3):12-15
从制度与文化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与传导机制,通过案例描述隐藏在通货膨胀背后的制度性根源,并结合我国制度、文化背景提出防范与化解此类经济、金融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措施就是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第一,坚持国际收支的有序调整;第二,以结构性宏观政策作为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第三,以扩大服务业开放为契机提升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第四,以充分满足多元化需求为重点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第五,以有序扩大资本流出为重点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汇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汇率的决定理论大致分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以及国际借贷理论三类,我国汇率的决定的主要因素包括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率以及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五类因素。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保证我国汇率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考虑了虚拟经济因素的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考察了实际经济增长、虚拟经济、货币供应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静态回归分析发现,以实际股票债券加成成交额(GPZQCJE)表示的虚拟经济变量对CPI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金融市场资金回流到实体经济是导致通货膨胀(以CPI衡量)的主要原因。应用动态VAR模型研究发现,长期内货币供应量和实际股票债券加成成交额是影响CPI的决定因素,短期内(10个月内)实际股票债券加成成交额是影响CPI的决定性因素。这启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在控制通货膨胀时,短期内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吸收过剩流动性,长期内可以紧缩货币供应量和加强股票、债券市场对过剩流动性的吸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能够很好地起到资金"蓄水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得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大于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会受到它的影响。股票投资由于具有长期性、流动性、资本性等特点,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更为明显。一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投资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成正比例关系,即通胀率有多高,股价就相应地上升多少。这种观点既失之简单,又不够全面。笔者认为,通胀与股价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三  相似文献   

20.
市场出现问题,是市场不均衡的表现,是供需矛盾的体现。文章通过对当前流动性过剩原因的分析,用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模型解析当前实施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即一方面是控制国内通货膨胀的势头,一方面是要减缓人民币升值的步伐;而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