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广西百色地区开始有少量劳动力自发地流动,1994年后,全地区逐步形成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六年来共输出劳工260955人,相当于1985年以来15年的总和。 劳务输出作为一种无形的新兴产业,贫困山民通过外出务工经商,广泛接触社会,受到现代化城市文明的熏陶,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本领,既挣了票子又换了脑子。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至1999年百色地区劳务输出收人达12亿多元,许多打工者挣钱回来扩大再生产,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群众说:“山区要脱贫致富,远抓林果近抓牧,寻找机…  相似文献   

2.
当前,各地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都在千方百计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贫困地区更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把扩大劳务输出当作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贫困地区劳务输出面临的主要矛盾当前,农村劳务输出面临着不少矛盾。这些矛盾在贫困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1、输出渠道减少。一方面,沿海地区能大量容纳就业的“三来一补”企业已人满为患,大中城市国有企业普遍减员增效,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大大下降;另一方面,虽然粮油、户籍政策已基本放开,但农村劳务输出的环境并不宽松,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农村劳务输…  相似文献   

3.
余干县是国务院定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经济结构单一,剩余劳力多,据统计,全县34个乡、镇(场)有剩余劳力7万人以上,要想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必须消化和解决这部分人的出路。近年来,余干县把组织劳务输出作为扶贫支柱产业的一种补充。领导重视,各方同抓,触角外伸,促使劳务输出逐步向规模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劳务输出产业。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人多耕地少,劳力过剩的问题,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我们在坚持发展种养业、家庭工业,就地转移劳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劳务输出。1988年长年或季节性外出做工、经商和办企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5万多外出打工的农民仅去年一年,汇回的钱就达2100多万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78元──劳务输出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劳务输出不仅是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捷径,更重要的是贫穷的少数民族群众可以从开放发达地区学到新思想、新技术,从而在家乡的脱贫致富和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据该县劳动就业办和邮政部门统计,1999年全县5万多年青人外出打工人员中,退伍军人、青年民兵到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10多个省(市),分布在…  相似文献   

6.
朱洪  郭正模 《特区经济》2006,(9):272-274
如何消除贫困是当今学术界乃至全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当前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他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下,作为劳动力转移主要方式的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根据四川省36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区)的民族构成差异,将它们划分为两个区域,即贫困少数民族地区与贫困汉族地区。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地区劳务输出现状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提出一些促进劳务输出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百字新闻     
百字新闻温州民航站在老区招聘工作人员温州民航站自1993年2月与浙江永嘉县黄南乡结对挂钩扶贫以来,为了帮助该乡农村青年解决就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根据货运、消防、监护、保安、卫生等岗位用人需要,与黄南乡政府签订了三个劳务输出"合同书"。通过体检、政审...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小城镇劳务输出的概念和意义,论述了我国小城镇劳务输出的总体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给出我国小城镇劳务输出的途径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小城镇劳务输出途径选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牧民增收不仅关系到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广大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长远之计。牧民增收困难,是当前牧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玉树地区通过牧业结构调整、开展劳务输出、实施扶贫开发等措施,牧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与省内其它地区相比,牧民增收仍然缓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强化玉树地区牧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牧区经济,建立增加牧业投入、提高牧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艳红 《天津经济》2004,(12):32-34
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是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角度合理配置资源,通过工程承包项目带动技术、管理、设备和劳务等输出,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谋求发展。因而,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以间接和直接的形式促进了劳务输出。通过劳务输出不仅增加了国家外汇收入,还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增加了个人收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