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旅游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顺应时代发展,2005年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通过发展旅游教育,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师资缺乏,教材不充分等。本文分析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对策,以期对改进专业建设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快速发展的吉林省旅游经济,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市场经济意识、具有专业旅游知识和技能、擅长旅游管理和经营的各类旅游人才。然而,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学历层次偏低、旅游高端人才较为匮乏、旅游院校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已成为制约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问题。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一个畅通的交流平台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科研基地,是吉林省旅游人才培养的首选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麦可思测评报告(2011)为基础,通过旅游管理专业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他35个专业、全国高职旅游大类、江苏省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的平均水平的数据对比分析,总结出旅游管理专业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专业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旅游管理专业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途经。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但也存在某些不利因素;同时,本专业实习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择业的变化。为了紧跟社会形势的发展,我们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的方针,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已成为一些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制约着高职院校可持续的发展.首先综述了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的动态,分析了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排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许多地区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只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远的思考。本文基于增长理论的若干思想,通过增长模型分析了旅游投资、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对旅游地经济长期发展的具体影响,分析认为旅游地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旅游组织及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构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合格高等职业技术性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摆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旅游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众多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是很明确,无法完全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对比国外旅游高校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旅游专业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指出旅游实践体系建立的重要性,以及对旅游实践教学的几种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立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山西省在经济结构调整下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的大规模出现及快速发展需要有与之对应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即能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又有很强操作能力的人才。但专业人才培养从数量到能力不能满足众景区对该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开设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少且培养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对当地旅游经济服务的需要。因此,从实践性经营管理及校企深度合作的角度研究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对学生培养及满足需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旅游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阵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与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状况,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是各旅游院校比拼的生命线,也是学院长足持久发展的供应线。旅游经济需求的复杂性又决定了高职旅游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性,我们应在科学分析旅游市场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高职旅游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原则,探求工学结合特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强调基础突出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要立足城市发展定位会展经济,把会展业的发展和城市发展战略密切相结合;政府要做会展经济宏观战略管理者,而不是主导者;将会展经济与城市结构功能完善相结合;将会展经济与城市的社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相结合;将会展经济与城市对外开放相结合,走国际化、品牌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省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对构建可持续的旅游产业和健康的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关系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耦合协调度函数构建了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与评价体系,并以此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处于“东高西低”的“两极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中国家旅游快速成长推动下,世界旅游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国际旅游入境人数增长率预计达到6%,世界旅游总需求预计增长3.9%,旅游经济增加值预计增长4.5%;但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幅度持续走低,使世界旅游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幅也出现下降。2008年,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新发展。大国战略关系互动加强,新兴经济体作用更加突出,世界经济增长率继续走低等因素影响,将使世界旅游在喜忧参半的格局下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甘孜州发展旅游文化经济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文化经济思想主要来源于生态环境思潮、藏族文化热、可持续发展思想。文化旅游业兴旺,关键是能创造特别多的社会财富,经济效益显著。文化旅游经济结构,主要由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形象工程产业构成。开发绿色生物资源及和平利用旅游文化资源,建立旅游文化经济格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县域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着盲目竞争、合作不足等诸多问题,强化黑龙江省县域旅游经济合作,有利于加快东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县域旅游一体化合作也会面临一系列障碍和矛盾,采取竞合模式是一种现实的选择。针对黑龙江省县域旅游资源相似、县域空间相邻等特点采取竞合模式来实现县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深度协作,对协调旅游空间竞争和建立区域空间合作关系可以起到显著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贵州为例,分析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关联性和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揭示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7.
以20世纪末以来西方的体验经济理论为指导,探讨以文学作品为资源的文学旅游的发展.对国内文学旅游、体验经济和旅游结合发展的研究做了简要的综述.认为体验经济和文学旅游都具有体验性、审美性、广泛性、表演性,二者存在结合的可能性.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的结合方式有4种:将体验引入文学旅游产品开发;文学旅游产品中体现人文关怀;重视文学旅游纪念品开发;文学旅游体验性营销.  相似文献   

18.
"体验经济"新论与旅游服务的创新--《体验经济》读书札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由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提山的"体验经济"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后,正进入体验经济.作者认为"旅游就是异地体验",旅游经济是体验经济的典型形式.把体验经济理论引入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全过程,对提高旅游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为促进四川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有必要探究影响四川旅游空间差异的相关因素。方法/过程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测度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影响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四川各市(州)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趋于缩小;五大经济区旅游经济区内差异大于区际差异,新经济区划分有利于削减四川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投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公路旅客周转量等因素相比,公路里程、交通密度对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影响不显著。为促进四川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需要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提升景区可进入性、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完善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情感乡村模式与璧山县乡村旅游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乐经济"、"幸福经济"等可统称为"情感经济",它为我们提供了"可触摸"情感的思维。在对情感经济回顾和"情感乡村"概念界定基础上,认为情感经济可用于乡村旅游实践。在璧山县"情感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通过挖掘"情感乡村"旅游元素、分析"情感乡村"旅游市场,提出快乐乡村、幸福乡村、浪漫乡村以及和谐乡村的乡村旅游项目设计理念,得出"情感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