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鼎盛和对思辨理性的推崇,欧洲思想家也开始激活另一种思路,其先驱者是德国哲学家爱克哈特。他独辟蹊径、洞幽析微,以情感的内在性、思想的炽热性和体悟的透彻性来与神圣本质交往,由此探索出一条从中世纪通往近代基督教思想发展的神秘之路,并影响到现代宗教精神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禁欲精神     
“禁欲”在不少宗教中都是颇为重要的修行实践,基督教的“禁欲”精神在西方宗教传统中最为典型。人之欲念乃人性表现,而宗教的“禁欲”精神及僧侣主义则被视为“违背人性”,成为其受批评和指责最多之处。但在基督宗教的信仰观念中,人的欲念和贪婪则与罪恶相关联,被称为邪恶和不义之源,“禁欲”遂成为其宗教克服欲念、达到升华和救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卓新平 《三联竞争力》2008,79(10):71-71
“光”自柏拉图以来就是西方思想家所关注的现象。柏拉图在谈到“善的相(理念)”时曾用“太阳”作比喻,说太阳是“善”在可见世界中产生的儿子,因为有了来自天上太阳的光,人的眼睛才能很好地看见,其对象也能很好地被看见。此后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亦论及“光”之“流溢”。在宗教传统中,犹太教、基督教的《圣经》论及上帝首先创造了“光”、分出光暗,而基督教的《新约》进而阐明作为上帝的“逻各斯”(道)是光,其创造的“生命就是人的光”。  相似文献   

4.
《新财富》2012,(5):139-139
实现了财务自由的富人们,在凡尘俗事里被填得满当当,于是乎开始追求精神财富,希望借此提升自我境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富人开始争做有信仰的人,皈依各种宗教。公开资料显示,富人中,有30%信仰佛教,7%信仰基督教,另有3%信奉伊斯兰教等。这些信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处世哲学,也无可避免地渗透入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5.
文化史意义上“西方思想体系”的奠立,可以寻踪到古代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他在西方文化发展上有“第一位西方的思想家”之称,也是西方古代与中世纪得以交接和沟通的哲学大师。其传奇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可以用“悔过与创新”这一表述来从人性意义上揭示西方社会文化如何告别其曾经辉煌却终归衰落的远古,走入漫长、复杂、在“黑暗”中仍能现出生机的中古发展。  相似文献   

6.
栗云屏 《商》2014,(1):146-146
宗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人口问题上,宗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宗教通过人们对其的信仰,以其宣扬的思想、清规、戒律等,对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性比例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方宗教文化中的“拯救”精神源自犹太教、基督宗教的信仰传统,是其灵性追求的核心主题之一。在这两大宗教体系中,其“救主”观念的典型表述为希伯来文的“约书亚”(Joshua)、“弥赛亚”(Messiah)和由此演变而来的希腊文“耶稣”(Jesus)、“基督”(Christ)。“弥赛亚”的希伯来文原意指“受膏者”,因古代犹太人封立君王和祭司时敷膏油在受封者额上而得名,意为受上帝派遣者。古代犹太国灭亡后,犹太人相信上帝将派一位“受膏者”来复兴犹太国,故此“弥赛亚”成为犹太教中“复国救主”的专称。基督教诞生后宣称其信奉的耶稣即“弥赛亚”(希腊文译为“基督”),但他不是犹太人的“复国救主”,而是全人类的“救主”。因为基督教相信上帝乃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所以“基督”即楷“上:帝拯救”.乃“救世丰”。  相似文献   

8.
织锦在傣族的宗教文化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传承和符号表征。从古到今,傣族织锦和宗教信仰是形影不离的。织锦和宗教文化传承到现在,人们仍旧不难从傣族织锦中寻找到信仰的痕迹;有的即使已经脱离了宗教的本来含义,但是其符号象征的表征意义仍在,从未被放弃。傣族织锦和宗教文化相互交织,经过岁月的锤炼和历史的积淀不断的透露出傣族人民的思想、精神和情感。  相似文献   

9.
道与德     
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必有思想理念,是宗教则必有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教理”。梳理、概括,提炼出与教理相契合的精义,以为教徒思想、行动的信条和准则,这就是“教义”。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作为西方文化的源泉,基督教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信仰者。从基督教诞生之日起,它就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政治、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寇天 《国际市场》2002,(2):48-48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三面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北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南非地处两大洋间航运要冲,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线,历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面积1 22万平方公里,人口4124.2万.官方语言为英语,国内通行南非荷兰语.班图各族和科伊桑人多持传统信仰原始宗教,部分人信仰基督教.白人、有色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相似文献   

12.
弥尔顿从人出发认识人与神、灵魂与肉体、男女性别的关系,是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独有的理性与信仰能力,肯定了人自身固有的主动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他的诗作深刻揭示了人在精神层面的本质,而成为人之灵魂的伟大史诗。  相似文献   

13.
《品牌》2014,(6)
舍斯托夫是宗教哲学的代表哲学家,他主张人们排斥理性、回归信仰,在《雅典与耶路撒冷》一书中,他指出我们应该由理性的雅典之路转向信仰的耶路撒冷之路。因为强调必然性和规律的理性并不关注个人的生命以及感受,是一堵冷冰冰的石墙。普遍统一性磨灭掉每个人的个性,形成整齐划一的平庸局面。因此我们要破除理性的权威,重新回归到信仰上帝的道路上,因为上帝关注着每个人的痛苦和感受,回到上帝的怀抱之中,人们才能够获得至善和自由。  相似文献   

14.
在政治社会和政治权威的起源问题上,自然论与人为论预设了截然不同的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的逻辑起点是自由、自在、有着自我意志的个人所处的前政治状态。而这种个人概念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从古希腊的理性思维、原子论,到中世纪基督教对内在自由的培养,到司各特的唯意志论,原子式的个人最终在社会契约论中获得政治表达,为对政治权威施加限制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卓新平 《三联竞争力》2007,61(3):152-152
宗教认知通常包含有神秘主义的因素,而宗教经验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神秘体验。这在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中亦颇为典型,由此构成其“神秘”精神和神秘思维的特色。德国宗教思想家奥托在其名著《论神圣》中曾颇为深入、透彻地对这种“神秘”的精神、体验和思维进行过剖析。他认为宗教中对“神圣”的认识乃反映出宗教信仰者极为独特的精神体验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负起两个十字架"——老舍与基督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代,接受了新思潮洗礼的老舍,最早选择基督教作为"救亡图存"、"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文化启蒙工具和实践途径.他积极参与教会活动,并发表多篇宗教文章,从基督教中汲取了"牺牲精神"、"平等思想"和"'灵'的追求".但是受"非基督教运动"影响,在社会现实斗争的教育下,他很快又抛弃了对于基督教的幻想,远离了教会活动.但是他从基督教中所汲取的精神营养,已化为充盈的生命血肉,渗透到其伟大品格和不朽创作中.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人类对自然认知不足,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社会产物,而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影响程度,在我国与西方是不一样的,本文在充分分析宗教对中西方社会影响差异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查研究基督教在遵义市的影响,旨在引起更多学者专家关注基督教对我国局部地区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崴 《商》2014,(37):121-121
麦金太尔的思想十分丰富,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其著作涉及哲学史、哲学探究的传统角色、社会哲学、伦理学、宗教哲学、神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其中对西方道德危机的深刻批判和对传统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希腊美德传统的提倡引起了过内外许多学者的注意,其论著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一种解释》《无意识一种概念分析》《基督教信仰中的难题》《伦理学简史》《世俗化和道德变迁》,《时代自我形象的批判》《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百科全书谱系学和传统》《第一原理,终极目的与当代哲学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踏上的道路》《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人为什么需要美德》。其中美德伦理是麦金太尔的思想精华所在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中所体现的非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和忽视亲情规则伦理有深刻的批判,唤起人们对传统的归复何尊重.,本文对中国学者对麦金太尔的研究状况着重按照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李长林  王岚 《商》2014,(32):267-267
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思想分属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不同文化形态,基督教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基督教诞生之后,两希文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早期基督教向希腊化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融基督教思想和希腊哲学为一体的基督教哲学。  相似文献   

20.
史浴人 《商》2013,(20):258-258
本文主要讲的是从古代到近代刑法及其观念的演变过程。本文主要采用的论文叙述法为刑法思想史和刑法制度史的结合。作者认为近代的刑法观念一共可以分解为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权力可以惩罚犯罪行为,犯罪既是一种行为,在主观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罪恶,而刑法则可以说明是对意志的拯救以及对犯罪的报复。因此本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将客观归罪过渡到救赎主观的罪恶,基督教的神学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刑法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论在中世纪将主观因素注入到宗教这一过程中形成,第二,刑法人道主义将代替残酷的肉刑。古代对犯罪的惩罚主要是在肉体上进行惩罚,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逐渐强调了人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